故鄉食味,慢品煙火
作者:吳怡婷
煙火氣是人間最綿長的滋味,而最裊繞夢幻、最至繁至簡的是故鄉的煙火,那些風物、氣息、味道共同匯聚成過往的歲月。人類的八方遷徙、風味的四海流變、時代的星霜更替,都改變不了我們腦海中那份故土的美食記憶。故鄉煙火氣,最撫游子心。
我的故鄉是位于贛南的客家小城。歷史為引,民俗為佐,烹煮出這里獨特的煙火風韻。土墻黛瓦、旭日炊煙、方言俚語是我心中永恒的溫存。當然,還有那熟悉的、具有煙火氣的家鄉美食——黃元米果。
黃元米果是贛南特產,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在我的家鄉,它是在逢年過節不可或缺的一樣大菜,有了它才有了節日氛圍。很多的人家都會選擇自己舂打米果,工序也許很復雜瑣碎,但這就是生活,就是一碗醉人的人間煙火。
每次過年回家,都要坐好幾個小時的大巴。一路上,各家各戶都掛上了新的燈籠、貼好了新的對聯,飯菜的香氣和硝石的味道夾雜著彌漫在空氣中,不時傳來嗶嗶剝剝的爆竹聲。推開院門,爸媽就已經著手做米果了。
黃元米果的米可是有講究的,要粳米和糯米按照比例混合均勻。媽媽擼起袖子嫻熟地翻拌著,爸爸在一旁沖柴灰水。在以前,如果要做黃元米果,大家都會去砍黃元柴,再用大火燃制出黃元柴灰,但現在大多數人會直接在集市上買現成的柴灰沖水。爸爸用干凈的布將柴灰包好在桶里用水沖淋,準備將淘洗好的米倒入里面浸泡。有些人會提前一天將米泡好,而我們迫不及待,只浸泡了個把鐘頭,但這也是足夠的了。吸足了水的米粒挺著圓潤的身軀在盆里浮游。
木制的甑子已經刷干凈了,木片上的年輪像老人的皺紋,清晰可見。爸爸會用斑駁的葫蘆瓢把米一勺勺舀起,將灰水濾盡,然后倒進甑子里蒸煮。不一會兒,米飯的香甜氣味便會從木片的罅隙里溜出來,在整個院子里縈繞。只蒸一遍的米飯不夠糜爛,得摻上少量灰水再蒸一遍。饞嘴的小孩兒們總會在屋檐下興奮地蹦蹦跳跳,盯著甑子上緩緩騰起的水汽吞咽欲滴的口水。媽媽不停地往鍋爐里添新柴,紅藍色火苗交織旋轉,仿佛跳起交誼舞來。爺爺奶奶會靜靜凝視著竄跳的火焰。他們的眼角皺紋重疊,垂老的眸子里閃著喜悅的光。
米飯蒸好了,就要把它們都倒進石臼里。舂打米果可是重頭戲。這時候鄰居的院里已經響起了鏗鏘有力的號子聲。這的確是個力氣活,不一會兒就得撐腰大口喘著粗氣,所以我們決定輪流上陣。杯口大的木棍笨重地撞向石臼,那聲音厚重而有節奏,好似一場深沉的吟誦。約莫過了一個多小時,米團舂好了。這時的米團黃燦燦的,油光發亮,柔軟卻有韌性。稍攤涼后,我們用手將它搓成條塊狀并放置在簸箕上晾干,這樣制成的黃元米果易于保存,放上個一年半載也不成問題。
黃元米果做法多樣、咸甜皆可。有的人喜歡將它蒸熟蘸著綿白糖吃,柔滑細膩、香甜軟糯,有的人則喜歡將它拌青椒小炒,香氣濃郁、脆彈爽口。
由于做工繁雜,干完這些就得到傍晚了。暮色四合、繁星漸現,街坊鄰里會相互串門兒,分享各自辛苦一天制作的米果,寒暄閑談給我們的年增添不少煙火氣。
碗筷齊整,香味撲鼻,終于要開吃了。突然,東南角的夜空里綻放了第一束煙火,隨后幾束火光帶著花花綠綠的尾巴,咻咻地竄上的天空,一齊散作滿夜繁花。絢麗的光映襯著院子,也映襯著我們。黃元米果入口,再抿上一點香甜醇美的農家米酒,一年的奔波辛勞似乎都隨之散盡了。萬家燈火照亮了村里的石板路,我們就這樣吃著黃元米果,許下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黃元米果承載著故鄉的風土人情,無論何時,它都以特有的風味和價值溫暖著每個家鄉人。這些年來,故鄉經歷了山海巨變,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實施,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游業搭上了時代的快車,各種特色美食都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產業帶動了經濟發展。黃元米果不再僅僅是家鄉的美食,它還帶著平凡而真實的家鄉故事走向了更為廣闊市場,成為更多人飯桌上的佳肴。黃元米果變成家鄉人的“黃金果”,帶領人們脫貧致富,也延續著它所蘊含的客家煙火味。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在我的故鄉,黃元米果便是這樣一抹質樸的煙火色。無論我們只身走到哪里,只要記著黃元米果的味道,我們的心里便有依歸。
作者姓名:吳怡婷
年級:2022級
專業:中國傳媒大學漢語國際教育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