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隘口石坊
譚昌乾
今年四月中旬,我和老李老周兩位同事相約,從四川宜賓走玉觀路去云南昭通。途經一個叫隘口的地方,看見一座坊樓建筑,停車下去參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座石坊居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而馳名,被譽為川南第一坊。石坊的名字就叫隘口石坊,因地而名。
我們三個人查看,觀摩,研究一番,基本弄清楚了這座建筑的大致情況。
隘口石坊是遺存的清代古建筑之一,坐落在四川宜賓珙縣玉和苗族鄉隘口村二社地盤上,距離宜賓城大約有80公里,距離珙縣縣城巡場大約有35公里,距上羅鎮大約13公里,距離最近的玉和鄉場大約3公里。隘口這個地方在清朝時期,人煙稀少,可謂前不巴村后不著店,是比較偏僻之地,石坊修建在這里,主要原因是歷史上的川滇通道要經過這個埡口。
從旁邊展板資料內容得知,隘口石坊的興建始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耗時三年才完工。推算一下,至今已有180年歷史,可謂歷經風雨洗禮。幸運的是,石坊保存較為完好,如今已成為宜賓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吸引著一批批游客前來參觀。一旁的石碑文字記載,石坊早在2006年5月25日,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碑單位為珙縣人民政府,立碑時間是2006年8月18日。
隘口石坊屬于皇親旌表類別的石坊,是當地貢生謝正業為他的母親何慈惠建造的貞潔牌坊。同行的老李平時喜歡研究歷史,他介紹說,牌坊這類建筑興起于漢朝時期,逐漸成熟于唐宋時期,盛于明清時期,其功用主要是封建時代用于對德政、功勛、科第、忠孝節義等卓越典范者進行表彰,有紀念碑性質,隘口石坊屬于表彰節孝類別,為坊主樹碑,貞節牌坊嘛。
遠觀建筑,石坊雄偉壯觀,頂高達17米,五檐、四柱、三門,寬度達11.33米,屋頂為廡殿式,飛檐翹角,蹲鹿吻獸。臺基面積達122平方米,長16.74米,寬7.2米。整體為石質構造,外形古樸莊嚴肅穆,恢宏典雅雍容大氣。
近觀石坊,可見上面各區位的不同雕刻,有斗拱如意、瑞草云龍、戲場文景、麒麟白象、匾額對聯等多種石雕圖案和文字,其造型生動逼真,雕工精美。石坊座南向北而立,其南面第三層坊檐斗拱下有豎龕,內有云紋狀浮雕牡丹、仙人,龕內有兩個力士托靈龜,綬帶環繞豎排“圣旨”二字。老李說,古代建造石坊需要請旨,就是地方逐級上報,直到皇帝批示同意才能建造,石坊落成,上刻“圣旨”兩字,以彰顯皇帝恩典,表明是奉旨建造石坊,體現其權威性。豎龕下為橫排四字“不負所天”。字為行書體,為時任四川總督愛新覺羅.寶興書題。周圍鑲邊圖案是麒麟、白象,斗牛,底邊橫排一行小字“監生謝國英之妻貢生謝正業之母廩生謝天麟謝天雯之祖母何氏”。石坊北面寶鼎下為楷書豎排“圣旨”兩字,下面橫排四字“榮增華袞”,裝飾均為麒麟、白象、斗牛圖鑲邊。圣旨石龕由整塊石料鑿制而成,1.80米高,1.68米寬,顯得端莊肅穆。
石坊上刻有四副對聯。北側中柱對聯是:“誓欲捐軀但念半齡孤子在,心懷養志能分七袞老親憂”。邊柱聯為:“孤幃早勵冰霜志,綽楔欣承雨露恩”, 由珙縣訓道巴縣翁蘭合題。據碑文記載,清代貢生謝正業之母何慈惠29歲時丈夫去世,她本欲跟隨亡夫而去,但考慮到下有半歲稚子,上有霜姑庶母,于是妻代夫職,媳代兒職,上贍養霜姑庶母,為她們養老送終歸山,下撫育幼兒長大成人,安家立業,一生守寡52年至81歲去世。其事跡受到道光皇帝表彰,因此興建此石坊,用以教化后人。南面中柱聯:“節孝著徽音彤管新添青史冊,綱常崇盛世丹除遙賁紫泥書”,為知敘州府事葉樹東題。彤管,指古代帝王手中的權杖,丹除指的是宮殿的臺階。邊柱聯“兩字榮褒光日月,千秋正氣格神天”,為“江津副車鑲蘭旗教習即選知縣涂太琛題。對聯中的所題節孝,指貞潔孝善,有贊揚的意思,綱常指舊時代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古代女性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受到倫理道德束縛,往往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如果換在現在,何慈惠29歲時丈夫去世,完全可以再婚再嫁,追求幸福。可惜那個時代的綱常倫理恰似一道緊箍咒。世易時移,天地翻覆。試想,如果她真的邁出那一步,也許這個石坊就立不起來了。
石坊的兩側和上部采用了浮雕、鏤空雕、線雕等技法,裝飾著神話故事的圖案。南邊的圖案包括黃香扇枕溫衾、王祥臥冰求鯉、吳猛喂蚊等《二十四孝》故事;北邊的圖案則有孟宗哭竹生筍、老萊彩戲娛母、丁南刻母和桂姐修書等故事。老李考察了一番說,石坊雕刻以儒家的孝善文化為主題,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理念。
石坊龕頂雕有富貴牡丹的浮雕,九龍盤繞,神態各異,形象生動。
在神道石龕的下方,設有一個5.25米寬、0.48米高的明間大額坊,上面用陰刻行書小字記錄了列坊的名字,并裝飾有云紋蕃草浮雕。
明間次間石坊都鑲嵌了作為花板的石匾,次間花板尺寸為1.33米長、1.04米寬,南北方向分別刻有謝氏何慈惠勤勉撫育子孫的事跡,上下額坊都有戲劇浮雕和神話故事圖案。
老周說,綜觀隘口石坊,就是一個建筑、雕刻、書法、儒家文化的綜合體。其雕琢的銘文、對聯及、花卉紋、龍鳳紋、瑞獸紋、人物紋、飛禽紋等,技法有浮雕、線刻、圓雕、鏤空雕、透刻等多種,是典型的典型清代藝術風格。所雕刻的古代節孝忠義和神話傳說故事圖案,造型豐富,雕刻精致,彰顯了卓越的雕刻藝術水平,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坊體采用88塊米粉石料雕琢而成,式樣裝飾為原殿式,雕刻有如意斗拱、纏龍式鏤空三珠寶鼎、戧角螭吻、龍鳳牌、抱鼓石、斜襯等。歇山轉角為傳說中的龍之子,重檐由下至上逐層呈內收之勢,十二個鰲角騰空出挑。坊體雕刻內容包括鳥獸人物、戲曲故事、云龍瑞草以及獅子、大象、麒麟、虎鹿等紋飾、詩文,形象生動逼真。抱鼓石兩側雕刻的石屏上有梅、蘭、菊、竹浮雕,并分別配以篆書、隸書、行書、草書詩賦。石坊底部為方形柱礎座,雕刻出“蓮花抱鼓”式樣。
石坊的基座穩固結實,南北兩側各有九級無紋飾的臺階,這些臺階被埋在土里,狀態保存良好。
石坊西北角立有一座二柱廡殿式單檐帽石碑,坐西向東。這座石碑2.7米高,1.4米寬,其單檐碑帽2.3米寬,0.83米高,頂部飾雕卷身為龍頭紋。碑身埋入土內,底部陰刻了七律四章,記載建坊原因及經過。由于碑面風化,部分字跡已經模糊,我們去辨認了半天,認出的兩句是:“當涂奕奕起牌樓,遠爾咸瞻懿范留”。
就其地位而言,據說隘口石坊現在是川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坊。當地有一句俗語說“隘口牌坊真高朗,風吹鈴子響叮當”。隘口地處川滇要津的埡口,海拔900多米,略微有風,石坊翹角的銅鈴就叮當作響,似乎搖醒沉淀在歷史歲月里的一樁往事。
石坊有方。
一次參觀,終有所得。
2025年4月18日
(說明:文中部分史料來源于《宣傳資料》和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和網絡平臺,僅做知識介紹,無侵權之意,如有不適聯系刪除)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