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橋灣的麥子熟了
作者:馬長青
去年六一,巧逢雙休日。一大早,我開車帶著老父親來到家鄉(xiāng)天長的川橋灣,欣賞欣賞鄉(xiāng)村美景。川橋灣兩旁有上萬畝的小麥,可謂是一望無際,小蝴蝶在麥田間飛舞。99公路兩旁,潔白的梔子花競相開放,陣陣清香撲面而來。
只聽“隆隆”的聲音在慢慢的向我們逼近。“看!這就是家庭農場主們在收割麥子的情景。”老父親大聲對我說。我不禁喜出望外。我和老父親趕快跑到了收割麥子的起點,正好收割機也慢慢過來了,我親眼目睹了家庭農場主收麥子的情景。老父親問我,“你是不是第一次看到啊?”我點了點頭。
老父親告訴我,收割小麥是十分苦的農活。俗話說,三秋不如一麥忙,炎炎烈日下,面朝黃土背朝天,揮鐮收割不得閑。都夸饅頭甜又香,誰知汗水和白面。
在他那個年代,用鐮刀收割時,頭戴草帽,右手拿鐮刀,彎著腰背朝天,面朝黃土地,左手抓麥子割,割完一刀往前一勾,勾住前面的麥子又割,左手拿不了之后放在身后,又繼續(xù)割,再放在那一堆,直到能捆一捆麥子,用麥子麥草打繩捆住,再繼續(xù)割下一捆。割完一塊地就用扁擔挑到田邊大路用小板車拉回去。
如今,用收割機就簡單點,帶口袋在收割機上接脫出來的麥子,接滿換袋,收割機上放不下開到路邊,卸下裝麥子的袋子,再繼續(xù),路邊用人系袋口,再用拖拉機甚至用大卡車運回去。
老父親告訴我,他那個年代,說起農民的辛苦,三天也說不完,單就收麥子說,過去在這個時節(jié)是農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吃上新麥,就意味著一年都餓不著了,盡管農民那個苦,那個累,那個筋疲力盡的模樣,叫人心酸,但就是打心底里高興,豐收是他們最大的期盼。
夏日之風,熏醉金色的麥浪,不堪寂寞的農民,便開始打場,在你家炊煙的背景里,拖拉機歡快的突突聲,在烈日下奏響。
這圓圓的場面是那灌滿激情的唱片,把希望的歌兌現(xiàn)得如陽光般滾燙,一曲終了又是一曲,這大場的高潮,何止是一次,看看,飽滿的小麥籽粒,揚扦上滾落,落進農民期盼的心窩,這是農民對土地的戀歌,豐收的喜悅,全洋溢在古銅色臉上,輕快的口弦,伴唱出咝溜溜的揚場風,這古樸的演奏旋律出對好日子的向往。
每年的六一左右,麥子成熟了,麥香陣陣,農民們看著成熟的麥子,就看見了希望,在農業(yè)時代,麥子,大米,就是人的生命,有收獲就有生存。現(xiàn)在工業(yè)化了,糧食在人們眼里,好像已經不重要了,但是,無需質疑的一點,一日三餐,你還是要吃糧食的,黃金白銀,餓的時候肯定不能吃,現(xiàn)在雖然是機械化作業(yè),沒有汗滴禾下土的辛勞,但是,請不要忘記,我們國家,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農民們都在手工農業(yè)中度過,其中辛勞,是現(xiàn)在人無法體驗的。
轟轟烈烈的夏收,這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jié)。隨著機械化收割的推廣,手工收割小麥已經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待川橋灣的麥子收割完,將迎來插秧季節(jié)。據川橋灣上游的新街鎮(zhèn)峰陽村村干介紹,這里將舉辦全市插秧比賽,比賽分人工插秧比賽和插秧機插秧比賽兩種,到時候比賽場面一定熱鬧,肯定有許多人來體驗生活和觀摩比賽。有興趣,我們加個微信,到時候聯(lián)系你。
川橋灣給我留下美好的記憶,讓我難以忘懷,寫在端午花盛開的季節(jié)。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