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昆侖,千峰瀉玉,萬壑流云,是風景,當然也是風骨;
蒼崖勒血,寒梅嚼雪,松濤清峻,是風骨,是風景,更是品質。
河岳煙霞皆文心
——散文集《大地的風骨》創作談
陳新
山河有靈,草木含章。
身心勞頓之余,我常行于阡陌,觀四時之變,感萬物生息。又因卑微的生長閱歷,以至于多愁善感,須眉身女人心,所以或云起隴上,或星垂平野,都能在心中激蕩起或深或淺的聯想與漣漪。加上我喜歡涂鴉,若有時間,便會情不自禁地將心中的這些小感受予以記述,或松濤振壑,或月涌大江,便得以淺拙地以蕪詞再現。
大地的風骨,亦然。
大地的風骨,是生態,是環境,是風景,或昂然或柔婉的品質。巍巍昆侖,千峰瀉玉,萬壑流云,是風景,當然也是風骨;蒼崖勒血,寒梅嚼雪,松濤清峻是風骨,是風景,更是品質。
自古至今,珍愛生態環境一直是中華民族刻在骨子里的觀念。這方面的記述很多:“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從《詩經·周南·桃夭》里可以看出,先民以桃樹繁茂喻生命繁衍,展現原始生態審美;“草木零落,斧斤不入山林”,《禮記·月令》記載了中國最早成文的山林休伐制度;“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孟子·梁惠王上》主張適度漁獵的生態倫理觀……
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來加以保護,這當然就是風骨的體現。君不見神話中有補天石裂星河墜,填海禽銜日月吞?君不見歷史里雁陣橫空書碧血,駝鈴搖碎玉門塵?剛時,五千載不屈錚錚鐵骨,滄浪濯纓,乾坤劍裂;柔時,萬頃綠云短笛橫吹,青衫渲染,春風詞筆。
而論風景何在?哲學地說,則無處不在,又無處在。在與不在,全然因人。因人之情感共振,因人之審美意趣,因人之尚善心態,因人之足跡涉獵。
對了,人們對風景及風骨的感受,還跟行萬里路有關。畢竟熟悉的地方不見風景,因熟視而常無睹。又因未曾走過天涯路,彼岸花不開。
所以,散文集《大地的風骨》,也是一部行走的散文集,不僅是足跡的行走,也是心靈的行走,熱愛的行走,傳承的行走,在祖國大地秀美的河山中行走,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行走,在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中行走,在中國人民不屈的風骨中行走。
風骨于人,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靈魂。所謂滄海橫流孤帆立,笑指殘陽如血;縱使風刀霜劍逼,依舊梅魂玉屑;大禹斧痕猶在壁,削出千峰萬壑……
風骨之于大地,亦然。黃河血脈化龍吟、裂破龍門冰色。罡風松濤鍛金音,蒼山裂出洪荒。
行走,是力量的驅使,或情感的牽掛,或靈魂的歸依。力量的驅使,是我需要;情感的牽掛,是我愿意;靈魂的歸依,是我喜歡。昔大禹足胝九州,實需治水;屈子行吟澤畔,固愿憂國;淵明采菊東籬,誠悅歸真。何事縈懷古今同?青山鑄骨水雕容。
“與石對望,能令人淡看人世,一如太上隱者。
或能禪定道品,無漏諸善,知悉敬畏,感染風骨。
與石對望,也是身居高樓跟大地情牽,去卻虛妄,感大地之恩。
因為戴天履地,我不能忘乎所以。”(——《大地的風骨》)
看蒼山莽莽,大地的力量讓我油然感受,并于此自煉風骨。
“在故鄉,我時常深情地注視絮飛的芭茅花,它多像從故鄉出去求學、打工的鄉親啊,無足輕重地隨風浪跡的命運,如我之情感漂流與飄零,定不會剜痛誰的心。
慈祥與貧瘠無關,與愛有關。多少時候,我都想在光鮮的人叢中大聲喊一聲母親,你這位頭插狗尾巴草只會生養紅苕苞谷的故鄉。”(——《愛怨大通》)
關于故鄉,這是情感的牽掛,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因為我的遺忘從未占有遺忘,野火春風草離離。
“歷史亦如長江水,或者秋月春風,道是無情卻有情,看似有情又無情。
無論有情還是無情,倒也說明了一個真理,淡泊寧靜才是歷史始終的流向,所以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清流如許》)
擁抱大地,一襲襲芬芳浸心脾,一層層舒潔醉春風。形神澄澈,浮垢自去,這當是我們所追求的靈魂停泊的理想港灣。
……
行走之于足跡、心靈,或傳承,都比較辛苦,都比較累。不過,辛苦與累倘因為愛,那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尤其是當風霜履跡,皆化筆端毫痕;俯仰山河,盡歸楮素清流之后。這世間之事,莫不如此。
《大地的風骨》中的文章,多發于名刊大刊,被選載,或選入權威年度散文集。文字或可,文調尚純,意韻還婉,許能令知文者以共情,于閑讀中享寧靜。
《大地的風骨》不僅是一部實錄環境,欣賞風景、書寫情感、感悟人生、蕩滌塵濁、怡情悅性的散文集,也是一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提振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散文集。
古人有此觀點:山川形勝,天地靈氣,非游目騁懷者不可得;人文淵藪,風骨清流,非躬行踐履者不能承,“于我心有戚戚焉”。斯文雖陋,幸承天地之魂、古今之脈,唯以寸心叩蒼茫,寸步量風骨,故而欣然。
這里還要感謝安徽文藝出版社的老師們!江南文脈,淮水湯湯。拙著《大地的風骨》承蒙出版,且設計得大氣、漂亮,風格也與書之內容極為契合,可謂素雅函套若河岳初開,寫意題箋似水墨蒼崖,一幀幀山水,一頁頁煙霞,竟是將大地的風骨、江河的呼吸都裝訂成可觸摸的詩行。幸甚!
希望讀者喜歡!
2025年3月11日于成都勝寒居
作者陳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