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頭村歷代羌人事略
作者:陳希平
增頭寨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一個羌族聚居的高山遠寨。據《理縣志·歷代建置》載:今桃坪鎮之增頭寨秦以前為古蜀國范圍,秦統一后在今阿壩州置湔氏縣,增頭寨屬冉駹部落,西漢為益州蜀郡廣柔縣,為建縣之始,歷東漢、三國、兩晉,在東晉時廢。北周屬汶川縣石門鎮,隋朝屬金川縣,治所均在今卡子村。唐高祖武德七年(581年),史載白茍羌內附,應包括增頭羌寨,屬維州范圍,治所在今雜谷腦。貞觀元年(627年),“羌叛”,州縣俱廢,2年(628年),維州為羈縻州,屬茂州,州治在今茂縣縣城,以后“生羌相繼或降或叛,(州縣)屢有廢置”。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維州沒于吐蕃,唐文宗太和4年(830年),劍南西川節度使李德裕建籌邊樓,第二年,吐蕃無憂城守將悉怛謀以威州(今雜谷腦)內附而受之,上奏朝廷,宰相牛僧孺以詔命李德裕送還悉怛謀,悉怛謀被害于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50年)維州(今雜谷腦)復內附,西川節度使杜悰鎮之,自是“邊防以寧”。
唐時維州包括增頭各寨羌人已歸從朝廷。今存樸頭山碑文:朝散大夫檢校維州刺史上柱國焦淑,為吐蕃賊侵境并董敦義投蕃,聚集逆徒數千騎,淑領羌漢兵及健兒三千余人等討除其賊,應時敗散。開元15年9月19日記,典施恩書。還有杜甫《西山三首》有詩句:蜀將分旗鼓,羌兵助井泉。均說明羌人加入唐朝軍隊作戰。
五代時期增頭寨屬保寧縣,宋屬通化縣,治所在今通化村,均屬會州管轄。宋乾德3年(965年),在今古城村置安信縣,政和4年(1115年)又在古城村置嘉會縣,隸屬威州,州治在今汶川縣威州鎮。元代大體亦然。這一時期,增頭桃坪星上牛羅二山等寨羌人進入相對安定和平時期,漢羌文化相互交融,離增頭桃坪不遠的謝溪出現了南宋宰相謝方叔。
水田、星上、曾頭、桃坪(赤溪)等寨靠近威州,到明朝時屬打喇土司管轄。后來,水田等寨擺脫打喇土司的控制,處于半獨立狀況。明末,水田星上增頭等寨居民“倚險為勢,桀悍異常”。鑒于川西地方民族勢力的逐漸強大,明代為加強統治而在薛城設置保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羌患”其縣治尋遷霸州(今汶川縣龍溪鄉東門口)、又遷鳳坪里(今汶川威州郭竹鋪)、再遷岷江東岸故城坪(今威州鎮),最后遷至汶川縣寒水驛(今汶川綿虒鎮),都因羌人暴動。明永樂五年(1407年),置雜谷安撫司,以唐代無憂城守將悉怛謀后裔為世襲土司,領維州各寨。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北路羌人反抗州官壓榨,包圍茂州達半年之久,茂州城外,“番壘相望,成都軍不能入(《理番廳志卷四》)”。南路“威、茂諸羌,反復無常”,派遣“御史大夫丁玉為征羌大將軍”率大軍鎮壓,陸續在茂縣境內,設四關二十一堡,在理縣東部,即今桃坪、龍溪(霸州)、克枯一線設墩二十余,大關堡四個,以后均被羌人攻破焚毀。由此可知,明代一反宋代文人綏靖治邦策,增頭及九枯各寨羌人時有不服官府壓榨的斗爭,故而有牛羅二山增頭羌民攻打霸州傳說。
清初沿襲舊制,仍置保縣,雜谷土司勢力日盛,良爾吉以武力襲取九子、龍窩、上孟董、下孟董等寨,爾后,又攻打水田寨打賴土司,強占膽扎木八棱碉土司屬地。卓克基、松崗、黨壩畏其兵鋒,亦以眾附。良爾吉轄地為之擴大,東至通化,西至黨壩,綿延千里,號稱“大酋長”,引起清廷重視。康熙元年(1662年),雜谷土司內訌,阿朋、阿姜濟等人率領部分雜谷土司土民“逐土官桑吉朋于別思蠻地方”,并擁立桑吉朋的侄子為土官,煽惑水田、星上、增頭三寨叛亂(參見《羌族簡史》)。為控制局勢,威茂兵備道陳子達遣中軍張士龍等人帶領清軍從茂州出發,企圖幫助桑吉朋復位。桑吉朋由別思蠻逃至成都,被清軍帶到汶川以“示番部有所歸”,要求阿朋等人“迎故土司”至官寨,阿朋等人并不理睬清軍的“勸諭”,為防止清軍進攻,阿朋等人還“斷繩橋阻哨道”,聯合水田、星上、曾頭等寨羌民與清軍對抗,清《四川通志》卷九十《武備·邊防》載:“水田、星上,曾頭三寨賊番作亂,威保聲息不通,威茂兵備道陳子達、松潘副總兵何德成奉令調剿、四路夾擊,平其寨、斬其渠魁,當陣斬殺阿朋等人,并“則撫130余寨”。“各番始納款輸賦,聽瓦寺、打喇土司約束”。《理番廳志》卷四《武功》:“星上、水田、增頭三寨乃界連威州生番。當明季時倚險為勢,黠悍異常,從來未歸王化。及至雜谷土司番目阿朋驅逐本官桑吉朋聚眾稱兵,該番輒敢附比作逆。是役能受令認納雜糧以明歸誠之據,復歲有賞需銀兩亦可云恩威并至矣”。為籠絡人心,朝廷宣示“恩威并至”,清政府又給各村寨“歲有賞需銀兩,以示安撫”。水田、星上、曾頭等寨居民這次反清斗爭實際上以雙方各讓一步,相互妥協結束。
《保縣志·民居》記:今汶川龍溪以下18寨于康熙年間投誠。九子、龍窩、孟董九寨于康熙九年先后入雜谷;牛上、羅上、曾頭三寨、星上、水田、赤溪各寨于康熙二年(1662年)間歸誠,《保縣志》有“剿除星上、水田、曾頭等寨疏”云:“曾頭、星上、水田等寨逆番,比附阿朋,聚眾稱兵,謀襲內地,法不容貸。威茂兵備道陳子達、松潘副總兵何德成奉令調剿”。“番寨如鱗,逆番如蟻,兵來剿洗逃奔獸散,兵去而蜂屯,禍根不絕,終非長策。遂定招撫。傳喚牛羅二寨番目,給以白旗,令往招增頭寨,活捉首領郭之太,親解其縛諭以國法,示以兵威,亦給與白旗,令招撫星上、水田并赤溪各番,遂于二十六、七等日各寨頭目俱赴本道,恩威并施”,“查番頭之最狡黠者,給以扎付,提調諸番,催納麥糧。……各寨歸順番目,大張鼓樂犒賞,頒鐵刻糧牌,內書糧石數目,并各官銜,一分番寨為憑,一份威州存案。”
此次舉事統領雜谷土司阿朋被清軍斬殺,遂安置桑吉朋于維州(今雜谷腦),并每年給予賞賜,以示羈縻。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保縣城(今薛城鎮沙金村)被孟董水毀,縣治遷移威州,稱新保縣。乾隆二年(1737 年),四川總督以“邊防宜重”,奏請建城增兵,重建保縣城于今薛城鄉較場村,威州更名新保關。乾隆十四年(1749 年)雜谷土司桑吉朋后裔蒼旺從征金川有功,升為宣慰司。十七年(1752年),蒼旺土司為繼續擴占土地,攻殺梭磨、卓克基土司部眾,并“利制槍炮,謀為不法”,引起清廷注意。四川總督策楞派提督岳鐘琪率兵進擊雜谷腦,蒼旺敗逃被俘殺死,遂廢雜谷土司,實行“改土歸流”,建雜谷廳,以舊保縣城為廳治。將原雜谷土司轄地設立雜谷、甘堡、上孟、下孟、九子“五屯”,“擇其傾心投誠之頭人”擔任。二十五年(1760)年,升雜谷廳為直隸廳。嘉慶七年(1802 年)省保縣入雜谷直隸廳,嘉慶八年(1803 年)改為理番直隸廳,治所薛城。同治五年(1866年),理番直隸廳所轄包括“五屯”、“四土”、“三番”、“六里”、“九枯”、“十寨”。《理番廳志·疆域》:廳治萬山叢雜,漢民之居……今所謂六里也,其余九枯、十寨、三番、四土、五屯……皆羌夷。
從參加“乾隆打金川”開始至清末,清廷駐軍、藏羌屯兵,遠征到金川、云南、貴州、臺灣等地,參加清廷指派平亂和鎮壓農民起義。乾隆56年(1791年),藏羌屯兵隨保縣人袁國璜(薛城)、木泰爾(下孟)參加西藏反擊廓爾喀入侵取得勝利。道光21年(1841年),隨首領阿木穰(金川)、哈克里(瓦寺)抵御外敵入侵,分兩批次出征,經3個月長途跋涉至浙江廣東前線與英軍作戰,捍衛了國家的領土完整。九子屯轄至今通化鄉卡子村,與星上各寨相連,有九子屯5百余名羌族屯兵正額外,有無來自“九枯”各寨包括增頭等寨的驍勇之士參加,史籍均未予正記,此為存疑,因為清朝順治、康熙年間九子寨人朱伯珍與施瑯(福建水師提督)率兵平息臺灣“三藩”叛亂,增頭周德攀進京殿試等均無所記,封建社會之地方史料充滿對少數民族歧視,并且不愿作真實的描述,這從清代縣吏陳克繩、吳羹梅分別所著《保縣志》和《理番廳志》里即有突出體現。
增頭寨康熙二年(1662年)投誠,此并不等于增頭等寨羌人在此以前沒有歸順中央王朝,只是朝代更迭頻繁戰爭等等原因而有許多變化。金川戰役(1749年)結束,乾隆十七年(1752年),理番實行改土歸流,雜谷腦藏、羌民長期與保縣漢民雜處,能通漢語,加之蒼旺殘虐,所轄106藏寨羌民“呼請改屬內地”,故“以土歸流,人皆樂從”(《理縣志·專題記述》)。理番增頭及藏羌各寨羌人開始進入清代歷史上相對穩定期,《理番廳志載》:同治四年(1865),查核,總計廳治民二萬零四百戶,六萬一千六百三十三丁口”,到民國28年(1939),人口銳減,全縣4398戶,19738人。乾隆以后,清廷允準番民參加科舉考試。《保縣志·學校·生徒》(1746)一章附《苗童宜準應試疏》載:四川學政隋人鵬奏稱:“川省苗童宜準應試,以示鼓勵,查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內臣部議,川屬茂州羌民,久列版圖,載糧人冊,與齊民無異。應照湖南、貴州之例,有志向上,報名應試者,各知就學,準其與漢民生童一體應試,卷面不必分漢、羌,取額不必加增,一起憑文去取,其進學名數即人于各該學定額內,臣等謹尊旨,分條祥議具題,俟命下之日,分別通行各省督、撫、學政并行,欽遵可也,奉旨依議。”“國家之養士至矣。董以師儒,資以廩餼,貢以成均,選以科目,而羌民之有志者,亦許之列庠序,觀禮樂,鼓舞如是,而士有不興起者乎!如謂迫于貧不能力學也,范希文曰食糝粥,而以天下爲已任,又何心焉”。
增頭寨后來涌現許多讀書秀才概由茲始,如周德攀者。只是鴉片戰爭后,列強侵凌,割地賠款,苛捐日重,煙毒逐漸泛濫,國勢衰微,民不聊生,增頭寨概莫能外。
(此文為增頭村志所編寫)
2024.6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