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紀實散文)
——我與《黑血南天》
作者:蒙澤敏
1944年,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的一年,當年4月,日軍集結重兵發動了意圖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一號作戰”計劃——豫湘桂戰役。日寇連下鄭州、許昌、洛陽,直取長沙、衡陽,隨著衡陽、桂林、柳州失守,日寇鐵蹄踐踏鄂、湘、粵、桂、黔數省,直逼重慶。日寇兵鋒所到之處,遍地狼煙,空前浩劫,數百萬受難同胞流離于數千公里的死亡線上,直至1944年12月發生于貴州獨山的“黔南事變”結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俗稱的民國三十三年大逃亡、大疏散。日寇制造的這場慘烈的特大歷史事件,據不完全統計,不到一年間,中國軍民死亡人數在150萬至180萬之間,大多數為餓死、病死、凍死、戰死,少數死于匪患、車禍,其中直接慘遭日軍殘酷殺害達40萬左右。 然而,用文學或影視作品形式重現、探尋和審視這段慘痛歷史,教育后人,在當下中國卻還是一片空白!
自1996年起,我開始研究民國三十三年大逃亡、大疏散這段歷史。沿著當年難民逃難路線長沙、衡陽、桂林、柳州、獨山,沿著當年戴安瀾將軍率領200師從桂林出發、遠征緬甸抗日行軍路線直至緬甸密支那,多次進行實地采訪、收集資料。經過二十年的采訪、創作、內容跨越72年的《黑血南天》,以桂林保衛戰為切入點,至黔南事變結束,以中國軍民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抗戰和慘烈的大疏散、大逃亡兩大互相交織的事件為具體描述主線,以桂林、柳州、南丹、獨山為中軸,以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一三一師師長闞維雍等高級將領及羅明立、林淑英等眾多國軍將士奮勇抗戰和大量難胞悲慘的逃難經歷為主要內容,運用倒敘、插敘以及現代文學創作上的意識流、蒙太奇手法,進行科學合理的時空轉換、穿插,全景再現當年桂林保衛戰、大山塘阻擊戰、盟機六寨大誤炸、黔桂邊界少數民族抗擊日寇、黑石關阻擊戰、獨山焦土抗戰的歷史。
2017年11月7日上午11時32分,我正在黔桂邊界的麻尾鎮一個叫等寨的布依山村調研國家瀕危植物滇桐,接到團結出版社編輯方莉老師電話及微信,告知《黑血南天》作為國家重大題材,順利通過中共中央統戰部、民革中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團結出版社專家組評審,認定:“《黑血南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描述中國軍民奮起抗擊外敵入的長篇報告文學佳作,將為研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精神提供有益的補充。”那一刻,我激動得喜極而泣,當年我采訪的很多親歷者等不到本書出版就已離開人世!
可以說,2015年我是在玩命創作《黑血南天》,白天正常上班,晚上熬更守夜,每天寫到凌晨三四點鐘。到三稿69萬字出來,由于用腦過度,我大腦受傷,嚴重神經衰弱,寢食難安,一直靠吃藥維持,那種想睡卻睡不著,想吃卻吃不下的痛苦,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難受。
《黑血南天》面世已近十年,現在翻閱此書,我仍然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已經被歲月塵埃深埋并且被遺忘的戰場,經年累月輕手輕腳地一點點剝離,慘烈的戰斗、犧牲的將士、殘暴的日軍、長蛇陣的逃難人流、泥濘不堪的道路、冰天雪地的氣候……漸次呈現在我的腦海。
看看視死如歸的桂林保衛戰一三一師師長闞維雍將軍:
8月,闞維雍奉命率部從駐地欽州、防城徒步開赴桂林。途經柳州,他順路回家看望,這時他的雙腳已經紅腫,并開始潰爛,親屬勸其休息一兩日再走,但他以國事為重,僅停留不到一小時便揮師繼續北上。他在給其妻羅詠裳的信中說:“此次保衛桂林,大會戰不日即可開幕,此戰關系重大,我得率部參加,正感幸運!不成功便成仁,總要與日寇大廝殺一場也。”他勉勵妻子:“家無積余,用度極力節省,如何寒苦,亦當忍受,抗戰勝利在望,生活總有解決辦法也。”其忠誠報國之壯志和廉潔奉公之衷情,溢于言表。
日寇在炮兵掩護下分別向我陣地進行猛攻。猛烈的炮火壓得中國軍隊無法還擊,敵人乘機蜂擁而上,直沖上中正橋(今日解放橋)。闞維雍對此早有準備,立刻撤入市區,利用墻壁房屋為掩體,和敵人展開肉搏。交戰雙方是一條一條街道,一棟一棟房屋,甚至一堵一堵墻的反復沖殺爭奪,直到死傷殆盡。
往下讀到七星巖犧牲的八百壯士:
日軍趁夜接近洞口,施放毒氣并噴射火焰,七星巖內守軍大量中毒,奄奄一息,失去抵抗能力。沖鋒隊突出重圍,被埋伏在各出口的日軍猛烈伏擊,損失慘重,僅有數十人僥幸生還。日軍沖入洞中,中國士兵用剩下的一點點力氣向日軍射擊,并同日軍展開肉搏,有的干脆拉響身上的炸藥包和手榴彈,與敵人皆亡。由于中國士兵皆死戰到底,絕不投降,日軍將七星巖出口全部封死,并向洞內投擲毒氣彈,我軍832名官兵傷員全部壯烈犧牲。
桂林保衛戰從1944年10月28日日軍發動主攻至11月11日桂林淪陷而告終,僅戰斗旬日,但就戰斗本身而言,守城將士在外無援兵、內無補充的情況下,面對數倍于我的強敵,孤軍奮戰,英勇抗擊。在日本人的戰史中,認為桂林保衛戰是侵華戰爭中兩次中國軍隊的勇猛程度要超過自己的戰役之一,被稱為“最令日軍膽寒的戰役”,另一次為昆侖關戰役,日軍第五師團被中央軍第五軍擊敗。
戰爭中,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將軍和二十九軍九十一師師長王鐵麟將軍等高級將領所表現出來的軍事素質,為了挽狂瀾于既倒而付出的努力,以及折射出來的那個戰爭時代軍人所遭遇的悲劇性命運,感到深深敬佩和深深惋惜:
11月23日下半夜時候,長官部緊急集合所剩一百余名官兵,向大山塘開撥。由于路陡面窄彎多,大山塘黑壓壓不見邊的難民人流擁擠不堪,難民與潰兵相互爭路,亂成一團,幾乎沒有一絲一毫空隙。這時,奉命行事的工兵營已把炸橋準備工作做完,正在搖旗呼喊人們迅速離開大橋,反復喝止著。洪水般的人流無法中斷,即使不想過橋也無法脫身。只聽呼兒喚女,喊爹叫娘之聲一陣緊似一陣,秩序更為混亂。張發奎緊皺眉頭由部下前面開道,左右攙扶,勉強擠著過橋。快過完橋時,他穿的鞋子被踩掉,根本無法彎腰拾取,只得以襪替鞋繼續行走。過完橋回頭看去,后續的難民流依然無邊無際,不斷匯攏來。工兵們無論怎么搖旗呼喊,依然不能制止人流的奔涌,張發奎雖然領兵打仗多年,怕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他在橋側守軍陣地換上一雙鞋后,望著身后一眼望不見尾的難胞,站著發愣了好長一陣時間。工兵營長擠過來向他報告:“前方軍情緊急,敵寇已到金城江一線,上面命令立即炸橋,刻不容緩!”“再等等,再等等!再讓百姓過過吧!”張發奎站在橋北,望著無盡的人流,一遍遍重復這句話!
……
擁塞于黑石關國軍與日軍狹窄的交戰空間的,是無數的難民,他們進退不能,任憑敵我雙方沒長眼睛的子彈、炮彈,在身邊、在頭上“嗖、嗖”地飛來飛去,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能原地等待死亡的降臨。
夜里視線不清,多少無辜難胞不斷中彈殞命,王鐵麟師長難過至極。眼看以難民為人墻掩護的敵人越來越逼近我軍陣地,甚至有敵人開始攀爬關隘,為了避免更多的無辜難胞死于戰火,王鐵麟師長停止機槍掃射,身先士卒,高聲喊殺,率領守軍沖下關去和鬼子拼刺刀。
逃難的人們,有農民、學生、商人、公務員、鐵路工人、傷兵、潰兵,以湖南、廣東、安徽、江浙、廣西、湖北等地為主。大多數人自長沙撤守后就開始過著流浪般的生活了,自夏至冬,艱險備嘗。11月11日,柳州淪陷,黔桂鐵路、公路上填滿了難民,更加混亂,不計死活。大人小孩餓死在路上,肚子膨脹得像一面鼓,橫在公路上。父不能照管子,夫無法照管妻,我走我的,你死你的,雖然親骨肉,不能料理一下后事。每到傍晚時刻,公路、鐵路兩旁難民就地而臥。天亮目睹四周,由于饑寒交迫死去的尸體,被大人無奈狠心拋棄的小孩,帶不動的行李炊具,隨處都是。一遍遍呼爹喚娘的慘叫,回蕩在早晨的曠野。戰爭中多少難胞生不如死的逃難歷程凄心慘目,不寒而栗:
難民們沿著黔桂公路剛進入六寨地界,一隊騎著高頭大馬的鬼子耀武揚威地從后面朝前方急馳而來,韋水領頭帶著大家往后山刺蓬頭躲避,感到很不安全,又接著往山里逃。山風卻吹得很響。韋水母親步履不穩,接二連三地跌倒在坎坷不平的路上。
逃命中,韋六二的女人背上背個包,手上拉扯著五歲大的孩子,行動遲緩落在后頭被鬼子捉住,鬼子叫她脫衣服侍皇軍,她反而死死抱緊孩子不松手,孩子也緊緊抱住母親不放。鬼子惱羞成怒,抬起槍幾梭子將母子倆打成馬蜂窩。
廣東姑娘秋芳年約十七八歲,因為母親病重,不得不冒險去街上抓藥,途經苦竹寨時與鬼子遭遇。鬼子放出一只大狼狗,竄上去撲住她,把她全身衣褲撕成條條。秋芳姑娘當即昏迷過去,鬼子幾個輪番強奸,獸欲發泄后刺刀把她殺死。那重病的母親左等右盼,就是等不到女兒抓藥歸來,幾天后聽說女兒已經慘死,她也就在哭泣、絕望聲中斷了氣。
一隊鬼子抓住本地劉家五十多歲的母親和她三十歲的傻瓜兒子,當著兒子的面輪奸母親,然后逼著兒子強奸母親。兒子無論如何不從,鬼子當著他母親的面,用刺刀活活將他戳死。母親像獅子似的發瘋般大吼著,哪里能掙脫鬼子兇殘的手,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狠狠捅死。
九歲的孩子狗兒因為饑餓難熬,常常亂撿地上東西填肚子,到南丹時,骨瘦如柴的狗子患上痢疾,病歪歪地躺在地上,狗兒母親沒法給他醫治,大伙也沒錢給他買點好吃的,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狗兒可憐地掙扎啼哭,看著孩子半睜著眼斷氣在他母親懷中。一家八人從安徽出發,輾轉數千公里來到南丹,就只剩下孩子母親月娥了,月娥衣衫襤褸,頭發亂若枯草,眼光呆滯,她跪在鐵路碎石上,抱著孩子的遺體哭得死去活來,大伙強忍悲痛,就近撿得一帽稻草,把狗兒包住,又用稻草搓了一根草繩捆緊,扛到鐵路邊上的小荒坡埋了。次日林淑英、月娥上山找野菜野果充饑,特意路過狗兒安息處,但見墳堆已被刨過,稻草被抓得亂七八糟,孩子遺體卻不見了。當時野狗很多,看來是被野狗拖去吃掉了。月娥抓住現場留下的狗兒半截衣衫,跪在墳地里又哭得死去活來。幾天過去,在上司,在黑石關,同時從臨桂結隊逃難的張小毛、李三也相繼被驚恐、饑餓、疾病折磨身亡,暴尸荒野,只留下一對孤兒寡女隨著潮水般的難民沿著黔桂公路向獨山緩緩挪去。
無論是林淑英、劉紅花、羅玉,無論是那些流離失所的難胞,還是土生土長的本地百姓,非親身經歷者根本無法想象日寇鐵蹄下慘絕人寰的國恨家仇,日寇滅絕人性罄竹難書的滔天罪惡……
黔桂邊界的少數民族同胞,純樸厚道,樂知天命,但當自己的家園受到外敵入侵,親人慘遭敵人蹂躪,其保家衛國抵御侵略的意識迅速覺醒,血脈賁張,自發組織自衛隊,用他們的土槍、土炮、大刀、長矛等迎擊敵人,令一度橫沖直撞的日寇心驚膽戰。蒙五公、楊三公堪稱少數民族抗日英雄的典型:
蒙五公藝高人膽大,黑石關激戰中,哪里敵人多,他就鉆向哪里,刀光劍影中,敵人紛紛倒地。突然,五公一眼發現了兩丈開外被鬼子圍在中央保護的一○四聯隊長海福三千雄,腦海立馬閃現家鄉一片火海的情景,五公血液賁張,雙眼冒火,咬牙切齒。他掄起六尺長的大刀飛一樣奔襲海福三千雄。見五公來勢兇猛,直取海福三千雄性命,幾個鬼子呈半圓狀組成人墻保護其安全,步槍刺刀從不同方向刺向五公,河森野夫等另外幾名鬼子則掩護海福三千雄往后撤退。五公掄著五十斤重六尺長的大刀上下翻飛,左右橫掃,往來沖突,鬼子不斷被五公砍死。
而楊三公利鐮刎敵和中彈犧牲的過程蕩氣回腸,英雄氣概,慷慨悲壯:
三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左手飛快抓住抬腳移步的鬼子的領子,右手同時以一個千鈞之力的霹靂掌準確狠擊鬼子腦門。鬼子還來不及哼一聲瞬間被擊昏,一頭栽進泥漿里。
三公就勢踩住腦袋栽倒在泥漿里的鬼子后背作墊子,身子呈九十度轉體,一個箭步上前,左手一個海底撈月,從頸子那地方將犬尾三郎的頭往前一挽,迅速勒在左腋下,狠力擼扯到面前,右手同時從懷中抽出鐮刀。犬尾三郎的頭被勒住,一邊雙腿蹬地含糊不清地呼喊救命,一邊雙手本能地向三公臉上身上抓扯反抗。三公左手死勁箍緊犬尾三郎頸子,右手握緊鐮刀像殺雞一樣迅速傾力割向他的頸部。只聽一聲悶響,太陽光下,犬尾三郎的一股鮮血頓時自鐮刀口噴射而出,呈扇狀飛向空中,噴得三公全身都是。
站立在田埂上的鬼子像看驚險電影似的這才反應過來,“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所有鬼子的槍都響了,子彈雨點般一齊射向三公。
三公,水牯牛,以及那兩名鬼子,紛紛中彈。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又是一陣雨點式的子彈,三公瞬間被瘋狂的鬼子掃射得像蜂子窩似的。
三公右腳蹬在一名鬼子身上,左手箍緊犬尾三郎,鐮刀固定于犬尾三郎的脖子深處,眼睛一直怒視田埂上向他開槍的鬼子……
水牯牛還沒被打死,它回頭轉向主人,青銅色的眼睛注視著三公。它突然狂叫著站起沖向鬼子,鬼子一陣子彈掃過來,它掙扎幾下跪倒在主人旁邊。
三公身上彈孔無數。
三公挺立著沒有倒下!
一陣冷風吹來,三公身上被子彈打成條條布巾的藏青色衣衫隨風飄起,慘淡的陽光照射著他,與跪倒在他旁邊的牯牛,定格在那個令鬼子膽寒的冬日里……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正義、熱愛和平,也歷來不畏強暴、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勢力。回顧歷史,是為了獲取智慧和啟迪,從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來的方向。
《黑血南天》于2018年2月首印,同年8月再次印刷;2023年抗戰勝利78周年之際第三次印刷出版,獲得海內外華人高度贊譽。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先生在序言中評價:《黑血南天》是國內首部從宏觀到微觀具體記述1944年桂林保衛戰至黔南事變結束,這段中國軍民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抗戰和慘烈的大疏散大逃亡兩大相互交織的歷史事件的文學著作,極具權威性、可讀性,具有教育后人、填補同類題材空白的重要意義。《團結報》署名評論文章《民族苦難與反抗的史詩》如是寫道:“《黑血南天》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它描繪了那段悲壯的歷史;《黑血南天》是屬于人民大眾的,它的主角就是千千萬萬的人民;《黑血南天》是屬于未來的,它必將引起我們對歷史的反思!”
2025年5月6日
作者簡介:蒙澤敏,中國作協會員、國內知名實力作家,黔南州文聯主席。已發表作品260余萬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