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文化人的退休生活

文化人的退休生活

 

作者:郭松

 

人生在世,得謀一職業,既養家糊口、安身立命,也服務社會、貢獻力量,三百六十行,行行皆出路。

世上職業,凡有入職,自有退休。退休意味著,告別以前的平臺;許多人離開了平臺,就再也發揮不了作用,居家休養了。

如果這個平臺可以自己帶走,那就不存在退休不退休的問題。據我觀察,世上有幾種平臺可以自己帶走:一是農民房前屋后的那小塊土地,即使耄耋老農,依然可以挖挖土種種菜,摘瓜屋檐下,安然聞犬吠,沒聽過農民有退休之說;二是手藝人,特別是那些木雕、竹編、玉雕、刺繡、緙絲匠人等,真可謂一藝在手,衣食無憂,絕活在身,終生無休;三是有名老中醫,望問聞切,針灸推拿,用不著借助CT、B超,依然可以診病,而且越老越吃香;第四,就是我要說的文化人了。 

我要說的文化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而是有文化藝術修養和素養的人。比如作家、藝術家、教授、專家,大都有廣博的知識,對文學、藝術、歷史、人文等有所涉獵;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傳統和習俗,不同文化的差異和特點;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有較強的寫作能力,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文化人之所以可以退而不休,原因在于他的平臺可以自己帶走。這平臺說大也大,說小也小,無非是書房與書桌。最大的書房能有一千平米?恐怕沒有;最大的書桌也就一張桌子罷了,文化人的平臺實在是小之又小。但這平臺又無限地大,四壁列書容寄傲,一窗臨日可怡神。滿屋圖書,古今中外,經史子集,琳瑯滿目。書房供坐嘯,一室自溫馨,與古圣對話,與天地對談,與時賢對語,與內心對白。一書在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一文寫就,本色其人,斑斕其文,汜乎洋洋,光乎皜皜,心懍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可謂“云煙境過皆同幻,文錦織成便不磨”,這平臺又實在太大了。文化人正因有此可以帶走的平臺,他們的退休生活才與眾不同,他們原本就在這書房與書桌間青燈黃卷、伏案耕讀、拔筆四顧、意氣洋洋,如今不過是換了一個“蘅塘退士”的名謂而已,該讀讀,讀寫寫,依然故我。

據我觀察,真正的文化人有三次退休。第一次退休,與蕓蕓眾生一樣,年齡到點了,從發薪金的單位辦理退休手續,不用再去單位點卯上班,自然也免了考核考評,無崗一身輕了;但這只是形式上的退休,而實際上還遠遠沒有退休。文化人特別是那些作家、藝術家、教授、專家,往往在本領域深耕幾十年,有著大大小小的影響與高高低低的地位,又多多少少培養傳幫帶了一批本領域的弟子,從崗位退下后,因這樣那樣的關系與需要,還會兼任相關協會、學會、研究會的實際職務或名譽職務,他們的身影還會時不時出現在讀書會、研討會、頒獎會上;又因擔任相關協會、學會、研究會雜志刊物的編委,多多少少還有一些編務、稿件上的事情。

文科與理科不同,理科重在更新,文科重在積累。從事文科尤其是人文學科的教授、專家,他們的圖書會越存越多,文獻資料會越積越多,而手頭所寫的書稿也會越寫越多。沒有積累就沒有厚度,沒有深度。文化人的養成乃至成名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那些第一次退休的文化人,文學界學術界還需要他們發光發熱發力,即使想退也退不下來。比如高校評估考核需要社科項目、核心刊物等硬杠杠,這對在崗的中青年難度甚大,而往往是由那些將退未退、已退仍在干活的“蘅塘退士”挑大梁。“雙一流”“211”等高校考核評估的項目首席、核刊成果只認作者的單位,如果不署名退休教授的原高校原院系,那豈不自己砸鍋?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先生即使退休多年,核刊上發表的論文署名依然是“某大學某教授”。這么一看,那位先生不是還在上班么?有的高校為了申報相關社科重大項目,更是需要依靠“蘅塘退士”的學術影響與成果,請求他們作為項目首席或主持,至少也要他們的論文論著助威。

一般來說,這樣的狀況大致會延續到70歲左右。按照如今的規則和慣例,70歲以后就不再擔任相關協會、學會、研究會的職務了,也不再擔任評委了。70歲以后的文化人,相對清閑了許多,可視為第二次“退休”。但只要身體安康,他們依然沒有閑著,平臺就在身邊,更有時間來寫回憶錄,選編文集選本,增多與原籍故土的聯系,捐書尋根辦學等。也有的甚至更忙了,忙啥?“庾信文章老更成”!

王一川教授寫過一篇《一位26年出13部書的“退休”學者》的文章,深情記敘了文藝理論家、北師大文藝學研究中心程正民教授,60歲“第一次退休”后寶刀不老,愈發精神,不僅和童慶炳教授聯合主編、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7卷本《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國別研究》等課題,而且從1998年到臨終前的2024年的26年間,撰寫、出版《巴赫金的文化詩學研究》等13部著作,這期間還有無數的學術會議活動等。王一川教授“在心里不住感嘆:一名學人要是能像程老這樣,既長壽而又高產,長壽得不僅生活有質量而且還有學術創造力,那該多好”!放眼學界,像北師大程正民教授那樣退而不休的文化人還有很多。

北京大學中文系1958年集體編寫《中國文學史》的那一批以后成為著名批評家、作家、學者的團隊,有謝冕、張炯、楊天石、孫紹振、陳鐵民、陳丹晨、吳泰昌、王水照、張少康、譚家健、李漢秋等,在世人眼里,他們永遠都在從事學術活動與創造,哪里有什么退休不退休。尤其是今年已93歲的謝冕教授,不但經常出現在各種學術會議上,而且頻發論文與散文,比年輕人還活躍。比謝冕他們稍晚一些的北大中文系洪子誠、錢理群、溫儒敏教授等,也永遠都在忙這忙那、寫書出書。錢理群教授自“第一次退休”后,迎來學術研究與出書的高峰,為了專心硯耕,索性把書房書桌都搬進養老院,一生中三分之二的著書(約兩千余萬字)都是在退休以后,涉及魯迅研究、現當代文學與跨界寫作。

上世紀50年代,清華大學有一句響亮的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康而壽,壽而干。那些將平臺帶在身邊的文化人,一輩子兢兢業業,蹈厲奮發,退而難休,休實未退,他們豈止是為祖國工作五十年?真可以說是“生命不息,筆耕不止”。但生命畢竟有臨界的一天,終于到了第三次退休,那才是文化人真正的退休了。

 IMG_20240719_172141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最新永久免费视频| 情欲小说app下载|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亚洲色图13p| 最近2019好看的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99热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爱情岛论坛亚洲高品质|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99精华液| 东北女大战28公分黑人| 美女扒开腿让男生桶爽网站|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不卡毛片完整版|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第一次处破女18分钟高清| 天天操夜夜操视频| 亚洲福利秒拍一区二区| 2021国产麻豆剧传媒官网| 欧美一级二级三级视频|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91麻豆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成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色多多成视频人在线观看| 成人A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影院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婷婷丽春院影视 | 午夜男女爽爽影院网站|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天天躁狠狠躁狠狠躁性色av|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精品国产品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