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與等待
——寫給吾妻的第四封書信
作者/池征遙
“夢想”與“等待”均是現代文學的意象?。夢想?:在蘭斯頓·休斯詩歌中比喻為“生命翅膀”,失去則如“凍裂的田野”;等待?:常與“彼岸花”“候鳥”等意象結合,體現時間沉淀的過程?。
它們之間的核心關系有兩種表達?。辯證關系:等待是“夢想的磨刀石”,需通過“注視腳下風景”實現升華?;實踐要求:田地提出需“一步一個腳印”將等待轉化為行動?。
?從文學修辭特征?來講,它們有不同的語義。矛盾修辭:“觸手可及的彼岸”突出夢想的臨近性與距離感?;遞進結構:從“幻想”到“渴望”最終形成“理想”的三階段發展?。
這些文學詞語對你并不陌生,曾經成為你我生活中的熾愛。
十三年的時光,于我來說,夢想與等待就像一條幽長又寂靜的隧道,我在這頭,你在那頭,隔著沉沉的黑暗與未知。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就這樣我們即將度過十三個春秋。
從你十二年前突發腦出血全身癱瘓,失憶失語至今。我時刻都在為你守候,相信你會如夢醒來,夢想成真。
每個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斜斜地照進房間,我都會像往常一樣,輕輕走到你身邊。你安靜地躺在那里,面容依舊是記憶里的模樣,只是多了幾分歲月沉淀的靜謐。我輕輕撫摸你的臉頰,那細膩的觸感,仿佛還是當年初見時,羞澀與溫柔依舊。我輕聲在你耳邊訴說,今天外面的天氣,路邊的花兒開了幾朵,就像我們曾經一起漫步時,我總會與你分享那些瑣碎又美好的片刻。
每到午后,陽光變得慵懶而溫暖。我都會坐在你的床邊,給你讀我們曾經喜歡的中外文學書籍。那些熟悉的文字,從我口中緩緩流出,仿佛帶著某種神奇的魔力,能穿越這漫長的時光,喚醒你沉睡的靈魂。那時的腦海里全是我們以往的經歷,像在一起讀寫小說、一起討論故事里的情節畫面,你的笑聲,你的眼神,仍清晰地在我眼前浮現。每讀一段,我都會情不自禁地看看你,想象著你的眼睛突然閃閃發光、炯炯有神,露出那熟悉的、燦爛的笑容,然后輕輕地說:“我知道這個故事及寓意!”
許多個傍晚,夕陽的余暉將房間暈染成一片金黃。我為你輕輕地擦拭身體,動作輕柔得像是在對待一件稀世珍寶。每一次觸碰,都飽含著我深深的歉意,如果那一年我沒有回老家為母送葬,一直在你身邊,就不會有今天。我看著你,心中默默祈禱,祈禱上天能聽到我的呼喚,能讓你重新回到我身邊。我為你換上干凈的衣服,就像以前為你準備出門的衣裳,期待你還能穿上它們,和我一起走出家門,去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每到夜晚,月光透過窗戶灑在你身上,像一層薄紗。我躺在旁邊的陪護床上,聽著你的心臟在跳動,那聲音仿佛就是一首生命交響曲,在黑暗中把我帶向光明。此時我的腦海中涌現出一幅幅畫面,那些一起在羌塘草原、黃河之畔度過的快樂時光;那些你在馬路邊等候我下班歸來的場景;那些相互扶持的瞬間,都如同電影般在我眼前一一放映。我多么希望,下一秒,你能輕輕握住我的手,告訴我:“這一切只是一場漫長的夢,現在夢醒了!”
十三年的等待,像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但我知道,只要還有一絲希望,我就不能放棄。我盼望著,盼望著有一天,你能再次站起來,我們一起再次手拉著手、肩并著肩走出家門,去看那已經錯過了十三年的世界。我和你緊緊擁抱,訴說這十三年來人與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再次看見從前那個美麗動人、充滿活力的你。我們要告訴這世上所有的人:“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很溫暖,才會有我們今天一起共同構建打造的幸福理想小家?!?/p>
你的夫君。二O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