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高地周刊:絳軒先生
(外二章)
【作者簡介】馬慧琴,筆名“心慧”。甘肅岷縣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秘書長,《岷州文學》編委、《岷州文學》“廉政清風”欄目主持。原岷縣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反瀆職侵權局副局長,紀委常委,四級調研員職務。作品刊登各大網(wǎng)絡平臺、《定西日報》《黃土地》《岷州文學》等報刊。創(chuàng)作的散文《成長記憶》榮獲2022年北大荒文學館、耕讀書會舉辦的“相約耕讀美文人生”最具人氣散文作者全國網(wǎng)絡大賽二等獎,被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平臺選用刊登。
絳軒先生(外二章)
馬慧琴(甘肅)
絳軒先生是我的父親,名“馬繼融”,取名溯源于東漢儒學家馬融,寓意繼承馬融傳道授業(yè)衣缽,因馬融授課的帷帳是絳色,所以先生為自己取字“絳軒”。
稱呼父親為“先生”,是因為父親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且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更多承擔人生導師的角色,稱呼“先生”最能體現(xiàn)父親知識分子的內涵和神韻,能準確表達我寫此文的目的。
絳軒先生出生在商賈之家,但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讀書、成才,做有學問之人。先生不負家人期望,憑著聰慧天資和努力,用14年時間完成了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學業(yè),在解放前教育落后的岷縣,翩翩少年讀書郎,是稱得為知識分子的。
先生大學畢業(yè),就秘密加入中共地下黨,積極參加迎接岷縣解放的進步活動。解放后,先后任職岷縣城鄉(xiāng)幾所小學校長、岷縣二中高級教師、岷縣九屆人大常委等職,直至1990年離休。
絳軒先生愛讀書,對書的熱愛刻在骨子里,每天的任何時間段,都能看到先生書不離手的情景。我很小時候,先生教我背誦《朱子家訓》《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我雖不知其味,但“端坐書桌頓生歡喜安謐之感”的記憶猶新。讀小學四年級時,先生為了擴大閱讀量和我的知識面,訂閱“人民日報”“讀者文摘”“少年文史報”等。每天晚飯后,先生盤腿坐炕,看書看報圈重點做筆記;我寫作業(yè),閱讀“少年文史報”,或是跟著先生朗誦古詩詞、聆聽講解,是我和先生的夜生活模式。先生讀書是嵌入書中的咀嚼消化,他對閱讀過的每本書,每個章節(jié),甚至于一段話,在讀書筆記里都有記錄和思考。先生最喜歡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先生告訴我,讀書如一日三餐,是一個人成長中必須汲取的精神食糧。
先生一生尊崇的文人是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先生始終秉承教學相長理念,給予學生言傳身教的關懷和培養(yǎng)。為了引導學生能以多種思維寫好作文,先生帶領學生郊游,鍛煉觀察積累的能力;先生引導學生閱讀了解名家文章敘述,篇章結構和謀篇技巧;為豐富學生想象的靈感和情感,在教學中巧妙穿插古詩詞,又從詩詞的意境聯(lián)系到課本中的文章,從中開拓學生多讀勤寫、立意新穎思維的形成。先生精益求精、勤于鉆研的學風;幽默風趣、獨具風格的教風;春分化雨、循循善誘的師風,使個人對知識和學術的追求同教育教學完美結合。
先生國學涵養(yǎng)深厚,先生給我抑揚頓挫吟誦“蒹霞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先生告訴我,《詩經》中的作品歌唱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學習《詩經》中的諸多名句,對我們認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文化內涵等有多方面的幫助。先生創(chuàng)作,抄錄在筆記本上的古詩詞,筆力勁挺、清秀工整,當我佩服仰慕于先生的情趣雅致時,先生總是流露出自豪愜意滿足的神態(tài)。
先生愛好書法,擅長小楷,先生常說,寫小楷就要用心去揣摩、表達,這是書法藝術的必然要素。先生的小楷運筆巧秀,氣韻生動,華美自然,清剛之氣中不失婉約。先生時常對名家書畫細細欣賞品味,隨手記錄體會和感悟,消化吸收在自己的書法里。我的家里常年掛著先生“朱子家訓”“增廣賢文”等極具神韻的小楷條幅,這是先生對我做人處事的告誡、鞭策和勉勵,每個字里鑲嵌著先生的精神和神韻,我銘記于心,不忘先生教誨之根本。
先生留在書架上的《論語》《詩經》《孟子》《道德經》《資治通鑒》......本本都是我的良師益友。閱讀先生的讀書筆記,用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的人生哲理,先生對于讀書做學問的每一句話,處處綻放成熟睿智的思想。竹帛卷軸,先生,讓我的精神世界富足安逸。
先生關注我的每一寸進步,每一段成長。先生總是用他優(yōu)雅平和的語言,問我讀了那些書,工作干的怎樣。當我工作承受壓力或遇到迷茫無法釋然的瑣事,先生總對我說,一個女同志,有一份能力就拿出十分的努力,但也不能太苛求自己,人的一生都在風霜雪雨中行走,努力了、盡心了就是最好的結果。
我一直用心承接先生的能量,讓年輕時的淺薄一層層褪去。作為成長于教育世家的女同志,為人處世的格局雖囿于先天出身,但更多是開擴于先生的啟蒙熏陶、眼界和教誨。先生雖然和我永遠分離,精神時時相依,先生的人格魅力,成就了我修身、敬業(yè)、明善、篤行的品性。
寫下此文的時刻,先生離世已十三載整,先生二三事,吾輩記錄留存,也是傳承良好家風使然。
我的良師益友
我的小孫子馬悅航,是幼兒園中班的學生,我喜歡喚他“小小馬”。
我們一起看書講故事、玩耍做游戲,或出外旅游……瑣碎平淡的陪伴中,我汲取小小馬單純世界的養(yǎng)分,小小馬成為我忘年交的小朋友,我的良師益友。
小小馬有好多個為什么?春節(jié)祭祖,小小馬很疑惑為啥要點蠟燭、焚香、放鞭炮?為啥照片在供桌上,不見太爺太奶呢?我解釋這是懷念親人,祭祀祖先的傳統(tǒng)文化,他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奶奶的媽媽死了,奶奶,你想你的媽媽嗎?看到我濕潤的眼眶,又會安慰我,奶奶,太奶奶還在家里,還和我們在一起,你要相信我說的。小人兒單純的堅信,死亡不會把親人真正分開。“爺爺,你和奶奶什么時候會死呢?奶奶,你死了我給你買水晶棺材哦”。小小馬純真的小心思,不由得讓我沉思什么時候會“死”?認真思考能淡泊從心,智慧從容的認真老去。
“奶奶,星星為啥是亮亮的,一閃一閃呢?”“奶奶,月亮上面的嫦娥甩著她的長袖子在跳舞嗎?”“奶奶,你在月亮上買個房子,我想去月亮上住,月亮上有小朋友嗎?我的奧特曼能拿到月亮上送給玉兔玩嗎……”我告訴他,想去月亮上玩,必須好好學習,練就航天員的本領,最重要是保護好眼睛,小小馬立馬說,奶奶也要好好學習,等我長大了就帶你去月亮上玩……小小馬對太空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對奶奶的美好承諾,潛移默化中督促我及時的學習、拓寬知識面,傳輸給小小馬準確豐富的知識點。
小小馬還是個“官迷”。“奶奶,我今天當班長了,是玩沙子的班長、還是滑滑梯的班長,奶奶,今天是我自己要求當班長的……”興致勃勃告訴我,怎么幫助老師管理小朋友的。遇到認識的人,更要炫耀,我是中(五)班的馬悅航,我是我們班的班長。我說你為啥這么喜歡當班長呢?“我就喜歡當班長,就要當班長,因為我攢勁”。這是小小馬單純的價值觀,只要能當班長就是攢勁,就很自信。
小小馬飯量好,自理能力強。在家里常說,有些小朋友不好好吃飯還要哭,他就特生氣,真想把飯端過來,他給吃掉……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怒”表情真是可愛。有時候帶小小馬參加一些文化活動,小小馬就會問,奶奶帶我去干什么呀?我們去了會吃那些好吃的啊?我告訴他,這是和文學有關的聚會,一起吃飯的都是文學方面的老師和前輩,我們聚會不是為了吃好吃的,主旨是搭建文化交流的平臺……小小馬若有所思點點頭,嗯,我就喜歡和作家爺爺一起吃飯。周末又問我,奶奶,你和作家爺爺們吃飯去嗎?我給班上的小朋友說了,周末要和作家爺爺們吃飯去,小人兒臉上滿是天真爛漫的驕傲、興奮和期待……小小馬雖然不懂文化交流的意義,但是能和作家爺爺一起吃飯,是小小馬認為最值得炫耀的事情。
小小馬最喜歡扮演孫悟空,會命令我扮演豬八戒或是吃唐僧肉的妖精,呵斥豬八戒專心化緣保護師父,亦是一個筋斗翻來,“妖精,哪里逃?”一金箍棒將妖精打倒。家里擱置的各種物件,好多不同大小的奧特曼、怪獸、玩具刀劍等,都是我們“打仗”的武器,小小馬狡黠的小心思故意分配給我一個最小的奧特曼當護身符,和他對打。小小馬像小精靈似的跳躍、打滾兒、躲避、回擊,咯咯的笑個不停;這時候的我,披頭散發(fā),酣暢的張揚激情,在玩樂的世界里肆意回歸天真……
小小馬喜歡參與到家庭生活的角角落落,幫奶奶揀菜,侍弄花草,我們一起種蒜苗、香菜,觀察它們的發(fā)芽、成長。看到我切土豆,小小馬自言自語,奶奶切的土豆是什么拼圖呢?看到我揀洗木耳,小人兒又會問,奶奶炒菜放點木耳,是要裝飾今天的菜嗎?柴米油鹽的瑣碎里,小小馬更讓我懂得愛這個家的意義,以及每個家庭成員的“向心力”會讓一個家庭向光向陽,熠熠生輝。
小小馬是有趣且有鮮味的小朋友,頑劣搗蛋是自然常態(tài)。我告訴他,小孩子要乖巧聽話,小小馬就會說,為什么要讓我和大人一樣呢?我問他,長大后想干什么呀?小孩子首先要好好學習……“我才不管長大了干什么,我就要玩,吃好吃的,睡覺醒來,也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不畏將來,不念過去”,小人兒的認知,才是對人生最智慧的悅納。
小小馬讓我感受單純世界的和煦美好,回歸人性最單純的原點和本真。小小馬是美好的,老馬也是可愛的。想象耄耋之年的我,發(fā)別清美小花,繼續(xù)參與小小馬的瑣碎日常,這樣的意境,真好!
左起:馬慧琴、主持人、包容冰
只此青綠
今年端午節(jié),縣作家協(xié)會、《岷州文學》編輯部在岷縣秦許鄉(xiāng)馬燁倉遮面崖景區(qū)組織了文藝采風活動。天朗氣清的和煦五月,沐浴燦爛陽光,和文學界前輩、同仁一起,觀牛羊騾馬,看山峰如黛,享空氣的清新甜美,采擷滿目青翠,追逐美景,奔赴美好時光。一天時間的交流互動,品詩樂學,滋養(yǎng)靈魂,收獲頗多,感慨有之。
遮面崖位于岷縣秦許鄉(xiāng)馬燁倉景區(qū)內,屬雙燕省級自然保護區(qū)范圍,是非遺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原生態(tài)景區(qū)。自然風光優(yōu)異獨特,具備休閑游玩、文藝采風的優(yōu)質條件。一群喜歡文字的志同道合者,便有了走進遮面崖、融入大自然、追求美景的雅致。在大自然純粹的青綠中,沉淀生活的各種浮躁,讓精神充盈,靈魂獲得滋養(yǎng)。讓風景住進心里,洋溢在字里行間,目的是呈現(xiàn)文學洞察生活和呈現(xiàn)真實的魅力,這是文學人的使命。
《詩經》記載,“春日載陽,有鳴倉庚”。這句詩的意思是指春日煦暖,惠風和暢,鳥鳴清麗婉轉。我們采風正是端午日,夏至的第二天,但是因為岷縣夏天涼爽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我覺得用《詩經》中的這句話比喻遮面崖夏至時節(jié)的風光、氣候、景象是十分貼切的。文友們雀躍的歡欣渲染著臉上春和景明的神采,藍天白云下,青山綠水間,用腳步丈量夏日,好似新生命熱鬧開鑼。蔚藍的天空純凈澄明,我們踩著鋪滿陽光的青石路,聽碧溪潺潺,享清幽靜謐,“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大家情不自禁一起朗誦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行程中的灼熱,都被沉淀。遮面崖深處,是幽深翠綠的樹林,濃密的枝葉間不知名的顆粒樣小青果掛滿枝頭,鳥兒在枝干之間跳來跳去,嘰嘰喳喳、深情款款,訴說彼此愛慕的情話,也有群鳥在蔥郁的樹叢聚會唱歌,氣勢凌人似昂揚嘹亮的合唱團;陽光細碎灑下,澄艷的格桑花綻放出特有的美妙風姿,微風拂過縷縷清香,空氣中彌漫甜美迷離的意境……聽蟬鳴,拂清風,話家常,文友們用詩和文字訴說端午情懷,長歌歡言,陶然共忘機。走出幽深的樹林,眼前是一塵不染的藍天,水草豐美的原始牧場,微風掠過小草輕舞的青碧草地,遠山、大地、牛羊、歡欣的人兒瞬間融為一體……遠離了世俗的喧囂,文友們享受著從文字的墨香從容走向大自然的愜意,感受自然景觀的鐘靈毓秀,優(yōu)雅從容,氣定神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友們聽到了屈子的吶喊,和著屈子的楚辭節(jié)拍在吟誦,情感中的火花悠然綻放……這個似春天的夏至,我們和屈子邂逅山水間。我們會把端午遇到的遮面崖美景,掬捧起來,放在掌心里,一字一句,一點一點,鑲嵌在氣質容顏,融入在精神血脈中,化入對山川和美的長久記憶,帶進我們的歲月和生命。
漫步遮面崖,濃密蒼翠的清幽純凈中,看到青綠色的小草給我翹首弄姿。我問小草,是誰把我要來的秘密告訴你的呀?哦,原來是光影斑駁,發(fā)亮簇擁的綠葉啊!但是綠葉一定沒有告訴你,我的文字會怎樣描述你哦……這樣的意境很曼妙,心中突然就萌發(fā)晶瑩的清涼,感覺到自己板結貧瘠的內心也閃爍著綠苗,好不愜意!我看到一只羊,帶著它的小羊兒,含情脈脈向我走來,又熟視無睹悠閑的走開,那一刻,感覺到自己屬于自然世界,感覺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感受到生命平靜的律動。這樣的時光和情調于我而言,是篤定,是恬淡。
風和日麗,觀云的光影、樹枝的搖曳,感受清風、綠色,牛羊,茶興、茶爽,竟覺得時空會發(fā)生穿越,在幽徑深處會意外遇上解甲歸田的陶淵明,或者自己就成了古人,夏至之初,和風流倜儻的孟浩然相聚于此,曲徑通幽,惠風和暢,把酒臨風,這樣的異想天開,是采風帶來的精神愉悅,是借助大自然獲得非現(xiàn)實的美好感覺,且對這種美好戀戀不舍,歸根結底,是浮躁的人生缺少萬般風雅使然。想起顧城的詩,“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這樣的意境很美妙,清涼又溫暖。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里說,“如果你來訪,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多可愛的留言,多么美好的情境,又是多么美好的相遇呢。走累了,我也和石頭縫兒的花兒坐一會兒。坐在大石頭上,看見一簇不知名的花兒,擁立石頭縫兒,雖根莖細弱花瓣如米粒兒大小,但昂首挺胸頑強的生長,頑強的綻放。我和花兒對視,我用眼神和情感和它交流,我問它為什么要努力的綻放,我聽到花兒喃喃自語,每一個生命都有存在的使命和意義,今天的努力或許是明天的花團錦簇和光焰萬丈。目光所及之處,腳邊的草叢,身后的林子里,總有那么一朵花靜悄悄的開放,默默的綻放它的青春。幸運的是,我來時,你剛好怒放,我遇見的,是最美的你。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本該柔軟溫潤的心因為俗事變得粗糙,輕易產生不了靈感為一朵花寫一首詩,寫幾個文字,那就用清代袁枚的這首詩,謳歌這些不知名的小花最美的生命力,也是我送給小花兒最美的花箋。
同行的李廣平先生,有著安恬清淡的氣質,具備從不同視角、縝密思維客觀,觀察自然的理性,金黃色的陽光下,精湛的攝影技術把花兒的嬌美定格,讓我的笑靨燦爛如花。
既然相逢,就要珍惜,不說再見。物是、景是、人也是,都駐留心底。因為人間有情,萬物才得欣欣向榮!
情懷得閑,隨緣自適。邂逅美景就要用心感受,我觀察遮面崖不同種類的花朵和樹葉,隨著季節(jié)的嬗遞有著不同的顏色變化和怒放,居住在城市忙于俗事,常常忽略了率性豪邁、自由生長的花和樹,更缺少農村人順應自然的沉穩(wěn),享受平心靜氣生活的悠然。當時光淘洗去粗率浮躁,才明白方得用心才會理解何為萬物靜觀皆自得。嗅一朵小花,香滿衣襟;走一條小路,閑能致遠;如遇清風,意可闌珊,人間情味,溫潤如玉。
蘇軾說,“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突然懂得,原來緩慢、悠閑才是最奢侈的生活;我們處世、恩怨、得失,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清凈和淡泊。
文藝采風,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這是人和大自然的感情共融,是精神的明月清泉,是給自己的精神品質添加養(yǎng)分,更是精神品質的一次飛躍。
不忽視美好,不辜負只此青綠。遮面崖的山,峭然如眉,微微皺起,打著一個一個的褶;遮面崖的水,波光閃爍,清清涼涼,清澈如青春歲月的流年,泛著深情厚誼。遮面崖的山水,款款相連,平平仄仄恰到好處的押著韻。春天的清新,夏天的蒼翠,秋天的婉約,冬天的沉靜,以及詩人的吟哦,平仄的悠揚,都在遮面崖的山水間回蕩。
置身遮面崖美景,眼前浮現(xiàn)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山巒重疊青綠輝映,優(yōu)雅古韻大氣磅礴,畫卷似舒緩的慢板,逶迤往復,徐徐展開,意境悠遠。畫中群山層巒疊嶂,山峰陡峭俊秀,山谷深邃幽奇。江河煙波浩渺,溪流逶迤潺渙。山水之間有山樹吐綠,鮮草泛青……遮面崖的山水,何嘗不是這般的美輪美奐,我會收集端午的清風為遮面崖寫詩,讓字里行間溢滿青綠。
如果說《千里江山圖》詮釋了“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強”的中國文化理念,那么遮面崖之美,美在底蘊,遮面崖之盛,根在生態(tài)保護。
美好的風景和優(yōu)美的文字,清澈如童心,似春水初生,不染纖塵。遮面崖景區(qū)有了詩意和文字的駐留,多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高雅。文友們會用一輩子的詩心和文字守護一份靜美。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界,對于文學人來說,這是美景給予我們的一點人生啟示吧。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歸家時途經的各個村落,白墻、黛瓦倒映在穿村而過的清澈河水中;青山、古樹、石徑,與遠山青黛相映成輝。鄉(xiāng)村蝶變,各美其美,向美而行。那一刻,我覺暖意充盈,踏實寧定。
愿我的文字能給閱讀者感受行走山水間的美好。只此青綠,美好生活,我們皆是時代的答卷人。
文學高地*周刊
主 編:任 立
秘書長:任 重
投稿郵箱:
Wxgd2018@163.com
手機:15589030966(微信)
《文學高地》是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當代詩歌獎(2013—2014)貢獻獎獲得者、原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執(zhí)行主編、著名詩人任立主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朱镕基總理親自為他頒發(fā)聘書)、著名畫家侯德昌先生題寫書名。中華先進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著名詩詞家張泓先生任編委會主任,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秘書長、著名作家周習女士任顧問。與團結出版社等合作,編輯出版大16開,224多個頁碼的綜合性文學書刊。2016年12月1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文學高地》首發(fā)式暨研討會,并被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收藏。幾十家網(wǎng)站和幾百個微群、公眾號報道,轉載。2017年3月25日,《文學高地》編輯部成功舉辦智圣湯泉杯·《文學高地》年度詩歌頒獎典禮暨到沂蒙山采風活動。2018年4月,《文學高地》編輯部與《青海湖》雜志社下半月刊聯(lián)合舉行了路美杯全國詩歌大獎賽。2019年4月在蒲松齡故居淄川圓滿舉行第二屆《文學高地》獎頒獎典禮。現(xiàn)在,我們又隆重推出:文學高地*周刊公眾號,公正公平公開公益性為中國文學服務,歡迎廣大作家、詩人投稿,文學高地*周刊所有發(fā)表作品文責作者自負,版權受法律保護。
作者:馬慧琴
來源:文學高地
https://mp.weixin.qq.com/s/OtT6SBj0uuSb8C47V_R_rw?scene=1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