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論選001
——《史記》為何以五帝開篇
文/董元奔(江蘇省)
【按】《董元奔史論選》按照歷史時序,編選1000-3000字篇幅的短篇史論。
打開司馬遷的《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的第一句是:“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我們都知道,黃帝是“三皇五帝”之一。“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時代的一批最高統治者。但《史記》以《五帝本紀》開篇,卻并未從三皇寫起,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應該從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出發來分析這個問題。
漢初,最高統治者吸取東周數百年分裂和秦帝國短時期就滅亡了的教訓,采取了一系列強化政權大一統的措施,比如完善中央職官體系,逐步把諸侯國轉制為郡縣,重視禮樂的教化作用等等。特別是漢武帝時期,在成功驅逐匈奴的同時,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化了全民思想統治,完成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體制建設。司馬遷生于儒家世家,大一統的思想根深蒂固。
司馬遷固然對秦始皇的殘暴進行了批判,但他還是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歷史功績,也肯定了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強化地主階級專政的封建制度改革措施,肯定了秦帝國對漢帝國的“示范”作用。秦朝雖然曇花一現,但是好在這一次分裂持續的時間不長,漢朝迅速建立起來,并在數十年內就進入盛世,而司馬遷就生活在這樣的盛世中。司馬遷慶幸漢朝建立以來大一統局面對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所以,以一個實現天下一統的統治者作為《史記》的開篇就成為司馬遷順應時代需要的創作選擇,當然,這也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理念對儒門弟子的基本要求。
那么,究竟是三皇之一還是五帝之一實現了最初的中華一統呢?三皇五帝的資料大多存在于神話傳說中,不僅神秘荒誕,而且三皇五帝的組成也說法各異。不過,相比較于三皇,五帝的故事更加靠譜一些。三皇在傳說中有“天皇、地皇、秦皇”之說,有“天皇、地皇、人皇”之說,有“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之說,有“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之說,不僅混亂,而且傳承關系也不清楚。五帝雖然也偶有異說,但是基本上以“黃帝、顓臾、嚳、堯、舜”的說法為主,五帝之間的傳承關系也非常清晰。從神話傳說來看,三皇時期還是典型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時期,每個部落或部落聯盟所控制的區域非常有限,各個部落或部落聯盟互相爭戰,長期不能出現一個具有核心影響力的部落或部落聯盟。特別是神農氏時,據《史記》卷一,“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弗能征”,是黃帝“習用干戈,以征不享”,使“諸侯咸來賓從”,結束了三皇時期漫長的部落混戰狀態。當然,所謂“諸侯咸來賓從”,并不是黃帝一戰就實現了的,黃帝跟不同的部落或部落聯盟進行了無數次戰斗,特別是對強大的炎帝部落的戰爭勝利之后,黃帝才成為“共主”。
黃帝部落聯盟和炎帝部落聯盟通過戰爭走向融合之后,統治區域不僅已經非常廣闊,而且還逐漸以黃河中下游特別中游為核心區域向外擴展,奠定了日后華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夏商周以來的任何一次統一的華夏民族政權都是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向四周特別是向東、向南擴展的,司馬遷時期的漢朝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仍然在黃河中游,所謂大一統,其實就是天下拱衛黃河中游地區。所以,司馬遷從黃帝開始創作《史記》,使得他的著作帶上了時代的亮色。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