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郭松
二十多年前,我還在部隊的時候,曾到南京學習培訓,在那里待了一個多月,南京給我總的印象是?“?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出自南北朝謝朓的《
入朝曲》,意思江南是有很多美麗女子的地方,金陵是有過許多皇帝的地方,許多王朝都曾在這里立都。
南京沒有蘇州那樣的精致,也沒有杭州那樣的靈秀,南京有的是大氣,是鐘山龍蟠、石城虎踞,萬里長江奔騰而過,恢弘的氣勢孕育了南京有別于其他江南城市的獨特氣質。
南京的大氣似乎影響了那里的語言,有別于吳儂軟語文縐縐的溫婉和含蓄,南京話似乎帶著一股子直爽和豪邁。作家、學者余秋雨在《五城記》中道出了他對南京話的挑剔:“除了夏天太熱,語言不太好聽之外,我從不掩飾對南京的喜愛”。南京話親切樸實,有一種活潑與自在。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與古羅馬共享古典文明兩大中心的美譽,然而驕傲的六朝并未給南京留下太多痕跡。在明城墻的圍繞下,南京內里刻畫著的,更多是明朝的風骨。哪怕明故宮僅殘存遺址,中華門鏑樓不再,南京星羅棋布的明朝名士印記,依然陳述著那時候的輝煌。
南京而今是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看經濟,一看規模,二看人均,三看發達。在這三個方面,很多體量很大的城市總量驚人,但失之于人均、發達。說到既大又富的城市,全國屈指可數,南京位列其中。看軟實力,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2所985大學、8所211大學,在文化知名度上超越了大多數省會城市。
所謂“金陵王氣”,是說南京這個地方出皇帝。據《金陵圖經》說,當年楚威王發現南京有“王氣”,叫人埋金以鎮之,便是“金陵”這一名字的來歷。除了“金陵王氣”外,南京還有“龍盤虎踞”的說法。相傳諸葛亮看到南京的紫金山如龍蟠,石頭山像虎踞,也認為這是一個出帝王的地方。
南京有“詩國”“詩城”“詩都”之美譽,據不完全統計,歷代吟誦南京的詩詞有上千首。“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傳說南朝劉宋時期,有幾只美麗的大鳥飛到城西南山上,這些鳥的毛鮮艷,叫聲婉轉動聽,吸引了一些鳥跟隨;這一奇特現象被人發現,一傳十十傳百,被一位王族得知,將此處改名為鳳凰里,在此修筑了一個臺,名為鳳凰臺。“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出自唐代杜牧的《泊秦淮》。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區性河流,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也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出自唐代李商隱《詠史二首·其一》。鐘山指的是紫金山,在玄武區境內,又稱蔣山、神烈山,有“金陵毓秀”的美譽,是名勝古跡薈萃之地,明孝陵所在地;鐘山風景位于紫金山南麓。“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回”,出自唐代李商隱《南朝》。玄武湖,位于玄武區,東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墻,北鄰南京站,南倚覆舟山,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城內公園,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被譽為“金陵明珠”。
金陵鹽水鴨,南京的鴨以谷喂養,膘肥色白,肉質鮮嫩,有“金陵鴨饌甲天下”的美譽。明朝建都金陵出現“金陵烤鴨”,緊接著又出現“金陵鹽水鴨”。清代曾作為宮廷貢品。幾百年來,“金陵鹽水鴨”一直盛名不衰,現已成為江南民眾普遍喜愛的佐酒佳肴。鴨血粉絲湯,南京的特色名吃,屬金陵菜、金陵小吃,是金陵菜和金陵小吃中的代表,也是久負盛名以鴨為特色的美食之一,由鴨血、鴨腸、鴨肝等加入鴨湯和粉絲制成。狀元豆,南京夫子廟的特色小吃之一;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居住在城南金沙井旁小巷內的寒士秦大士,因家境貧寒,每天讀書到深夜,母親用黃豆加上紅曲米、紅棗煮好,豆子裝在小碗里,上面再加一顆紅棗給他吃,并勉勵他好好讀書,將來好中狀元。后來,秦大士中了狀元,此事傳開,狀元豆便出了名。
南京,是一座屹立在長江之畔、歷經風雨的滄桑古城,城東鐘山龍蟠,城西石城虎踞,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春游“牛首煙嵐”,夏賞“鐘阜晴云”,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從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命范蠡筑城算起,南京至今已有2500年建城史,諸葛亮曾稱贊“鐘山龍盤,石頭虎踞,乃帝王之宅也”。自公元229年,東吳孫權在此建都,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在此定都,故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時期的南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從唐朝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詠嘆中,足見南京曾經的輝煌與繁榮。
“昔六朝古都,繁花落盡。今南京新城,風貌依舊”。南京,一座見證無數滄桑過往的古老城市,一座極具浪漫風情的城市……在那里不僅能感受到千年前的帝都輝煌,也能感受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辛酸無奈。如果說南京城最溫柔的時候是在傍晚時分,那么傍晚最溫柔的地方非秦淮河莫屬。畫舫推開水面緩緩前行,聆聽著流水的潺潺聲,坐看著河畔人家炊煙裊裊,仿佛昔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場景依稀在眼前,令人為之沉醉不已。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古往今來,“十里秦淮河,千年夫子廟”,不知曾令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從“古韻凌波十里歡,風搖畫舫雨含煙”到“日落金陵暉未消,柳牽淮水岸邊搖”再到“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關于秦淮河的美,或許只有當親身探尋后,才能知曉那并不算寬闊的河水之中,究竟氤氳著怎樣的歷史過往。
“秦淮名勝”夫子廟,在秦淮河的北岸,擁有著無比輝煌的過往,也曾瀕臨毀滅;曾遍布著人間煙火的氣息,池曾經歷過戰火的無情摧殘;見證過六朝古都的繁華似錦,也嘗盡了人世間的滄桑。大名鼎鼎的夫子廟,有一千余年的悠久歷史,夫子廟與秦淮河早已不可分割。景區以夫子廟為中心,古秦淮為軸線,將諸多的景點串聯在一起。憑借悠久的歷史以及小橋流水般的美景,夫子廟與上海的城隍廟、蘇州的玄妙觀、北京的天橋并稱為“中國四大鬧”。
自古以來,這里都是商賈云集之處。尤其是明朝時期,十里秦淮最為輝煌的時刻,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槳聲燈影……只可惜伴隨時光的流逝,這些已成為過往云煙。俗話說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湖的地方就一定有橋梁,更何況是身處秦淮河畔的夫子廟?“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坐虹梁。一巷一里一長燈,一橋一傘一相逢”。秦淮橋上,煙水橋下,訴說著昔日的繁華過往。倘若將時光倒退回一千六百多年前,東晉時期,名臣王導的主張以及朝廷培養人才的需要,夫子廟從而應運而生,在歷史的舞臺上閃亮登場。那個時候科舉制尚未誕生,孔廟也還未修建,夫子廟只是作為一座學宮而已。時間來到北宋年間,祭奉孔子、崇尚圣賢之道的緣故,才在原有學宮的基礎上修建孔廟,這便是“夫子廟”名稱的由來。
“南京第一學府”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貢院街旁,廟前的秦淮河為天然泮池,南岸的石磚墻為照壁,全長110米,高約10米,北岸廟前修建有思樂亭、聚星亭,在中軸線處還建有欞星門、大成門、明德堂、尊經閣……作為中國唯一的一個集孔廟、官學、私學、貢院為一體,集尊孔、入學、科考為一體的孔廟,大成殿的存在更是印證了夫子廟“天下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當漫步于夫子廟的步行街時,很容易尋到江南貢院的身影,貢院也展示了夫子廟的不凡。要知道在過去那個年代,江南貢院不僅是朝廷對選拔人才的一種寄托,更是無數寒門學子走向仕途的希望。寒窗苦讀的執著以及改變命運的決心在夫子廟內體現得淋漓盡致。伴隨清末科舉制度被廢除,這座江南貢院也失去了原本的地位,逐漸沉淪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幸運的是它依舊留存,好似不甘心退出歷史的舞臺,要展示它的過往輝煌一般。作為南京對外的一張經典名片,每天都有著無數游客前往。只不過有的是為了追尋它的歷史輝煌,有的是為了一睹江南的煙雨,有的是為了在河畔與婉約的江南女子來一場唯美的邂逅。在夫子廟慵懶的漫步,品一杯香茗,沐浴著云霞和水澤,聆聽秦淮河的歷史過往,怎一個愜意了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不僅承載了詩人白居易對于江南美好的回憶和不舍,如今更被現代人反復用在江南觀光的游記當中。若提起江南,可能繞不過去的必是“六朝發跡地,十代大都會”的古都南京,而在我的印象里,南京秦淮河完全符合“江南氣質”。古老的秦淮河,以千百年不變的精致和嫵媚,在歷史上一向以性格張揚,重彩濃墨的調性示人。無數帝王將相,名伎佳麗,王公貴族,粉黛歌女曾在秦淮河畔粉墨登場,上演了一場場或熱烈或纏綿的人生戲劇。如果你問我,秦淮河哪一段最美?我想夫子廟前秦淮風光段當屬第一。
欣賞秦淮河最美的風景要在夜晚,盡管沒有了“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的勝景,但只有在每天掌燈以后,夫子廟前的河道水面才五光十色,透著“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的煙火氣息,夜晚的游客明顯也比白天更多。沿著濱河路邊走邊賞秦淮河夜景,許多人會被感染,思緒飛揚。遙想當年,許多文人來此夜游都會以自己的方式對秦淮河進行描述。在我的記憶中,有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到了現代,有散文家朱自清和俞平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游記,兩位年輕的文人同游秦淮河,回家后以相同的標題各寫了一篇游記。雖然同樣是對秦淮河的描述,但朱自清的文章體現了對國家前途和個人命運的憂慮,而俞平伯更多是對秦淮歌女表達了同情之心。走到跨河橋上,憑欄遠眺,夜色旖旎的燈影和游船,讓我找到了印象中的金陵盛景。我找了一家僻靜的咖啡館坐下,僻靜中有些寒冷,讓人不禁生出一種淡淡的憂傷,南京承載了太多的憂傷。
金陵數易其主,都是偏安政權,從它發源的江南城市文明和詩意審美,蓬勃不息。南陳與南唐的后期,經濟繁榮,帝王君臣和士人才女,在富貴、溫柔、纏綿的環境里培育了審美的因子,影響著他們的人生狀態和文學狀態,形成了他們特殊的沉迷和陰柔的氣質,使文藝成為上層社會的生活,使唯美傷感的風格成為藝術特征。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是富貴故都金陵,而今的南京是一個有些平實生活味道的城市,離久遠的場景仿佛很遙遠了。只有蔥郁的林木和陰沉的煙水氣,依然保留著古老氣象,特別是在淫雨霏霏的時候。但是,南京女子的裝扮還有古典婉約的氣息,穿著偏于傳統,氣質素淡,自然秀美,細細品味,有別于上海的時尚現代。
在歷史文化中閱讀金陵,遭遇它的末世,先是南陳末的金陵,后是南唐的金陵。南陳末和南唐的金陵,處于特殊時期和特殊地點,經過一定階段的物質積累,呈現經濟繁榮,帝王君臣的富貴消費,有似而今繁華商業社會,既具有富貴、富裕特征,也存在文化審美因素。夜宴,在金陵最繁華的時段,也在滅亡的前夕。宮廷里的君臣,醉生夢死于富裕和纏綿之間,文學參與和詮釋富貴故都的生活,富貴故都與文學,相互呼應、相互浸透。富貴故都在奢靡挽歌中,消解于黎明的曙色。或屬于更加繁盛的都市文化洪流,或蛻變為華燈璀璨和對嶄新黎明的期待。
作者簡介:郭松,四川古藺人,川大本科生,貴大研究生,從軍23年,從檢16年,《散文選刊》簽約作家,在《散文選刊》《散文百家》《邊疆文學》《檢察日報》《云南日報》《春城晚報》等發文120余篇,獲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獎”,4篇散文被選為初高中語文試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