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及其它
羅里寧
散文屬于文學作品,大概也是文學里最自由的一種文體;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大概也是最能隨意發(fā)揮的,不論是敘事議論,還是隨想雜感,或三言兩語,或適當發(fā)揮,點到為止,見好就收,讓人明白,讓人得到啟發(fā),如《蒙田隨筆》,如魯迅雜文,就是這樣的作品。
有人說,隨筆沒有文學性,對寫作隨筆的人,不以為然,這就讓人有點不明白了,在文學這個“大家園”里,散文既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員,隨筆又是散文里很重要的一種,何來沒有文學性一說?
許多隨筆名篇,短小精練,內(nèi)容豐富,不但文學性很強,思想性更強,古希臘的隨筆,就以啟迪思想為主,培根的隨筆,就更是如此,“知識就是力量”“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quán)威的女兒”,等等等等,這樣一些句子,就很能啟迪人的心智。魯迅又何嘗不是如此:“蜜蜂的刺,一用即喪失了它自己的;犬儒的刺,一用則茍延了他自己的生命。他們就是如此不同?!薄耙灰姸绦渥?,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鄙羁滩簧羁??
有人寫作,總想寫大的,以為只有大才是文學正統(tǒng),老舍就批評過這種現(xiàn)象,他說練習寫作,要從每天記一件事寫起,先把一事一物寫好,不要一下子就想寫出一部像《紅樓夢》那樣偉大的作品。這是一位有成就的老作家給予想寫作的人的一個忠告。寫長篇的,不要不屑于寫短篇,更不應對不寫長篇的人說三道四,品頭論足,寫散文的,也不要跟著長篇走,不斷地堆砌語言,拉長文字,無限抒發(fā),寫不長,生怕人家瞧不起自己。中外文學史上,有不少是以短成就經(jīng)典的,中國的馮夢龍、蒲松齡、魯迅,外國的契訶夫、莫泊桑、歐亨利,誰敢小瞧他們?
長不是不好,但以為只有長的才是好的就不好,《蒙田隨筆》《培根隨筆》《伊利亞隨筆》,還有魯迅的隨筆,至今仍被奉為經(jīng)典,雖然和長短,并無直接的關(guān)系,但里面的許多文章,都不很長,而我們有些用很短很短的時間寫出的很長很長的作品,若干年以后,有幾部還能讓人記得住,就很難說。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