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wǎng)

首頁 > 散文 > 正文

探秘栗木寨“教師之寨”的文化意韻

探秘栗木寨“教師之寨”的文化意韻

——寫在2025年教師節(jié)

 

作者:羅祖文(貴州)

 

九月的都勻,秋意正濃。19.7℃至25.6℃的氣溫不燥不涼,細雨常輕灑街巷,把路面潤得清亮,桂花香藏在風里,絲絲縷縷漫進鼻尖——這般溫柔的時節(jié),最適合循著記憶走進栗木寨,探尋“教師之寨”深藏的文化意韻,也為即將到來的教師節(jié),尋一份與教育相關的鄉(xiāng)土回響。

秋日的時光總綴著諸多值得記掛的日子:9月1日的開學鈴清脆,9月3日紀念抗戰(zhàn)勝利的莊重,9月10日屬于教師的敬意,還有九月第三個星期二的國際和平日、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中秋月,往后更連著10月1日的國慶、10月13日的少先隊建隊日與農(nóng)歷九月初九的重陽。其中,教師節(jié)總格外牽動人心——無論是仍站在講臺的師者,還是投身其他行業(yè)的人,回望成長路,求學時的點滴、立業(yè)時的底氣,都離不開知識照亮的時光;那些課堂外的見識、社會里的成長,皆是歲月饋贈的珍貴禮物。

 

一、寨里時光:藏著成長與鄉(xiāng)韻的印記

 

我生在貴州都勻綠茵湖街道邦水村栗木寨十三組,每次回寨,最先入眼的便是邦水盆地——像一條舒展的長龍,裹著綠茵湖街道的煙火氣,也連著綠茵湖工業(yè)園區(qū)的活力。如今的邦水場壩街路干凈,新建的甘塘大集里商販守著攤位、秩序井然;街邊樓房與小店挨挨擠擠,四通八達的路口旁,幾所大中專學校靜靜立著,既訴說著舊日故事,也迎送著往來之人,讓日子緩緩延續(xù)。

從前的邦水場壩設在主干道上,是都勻、貴定、麻江三縣交界的“熱鬧地”:農(nóng)戶們帶著糧食、蔬菜來交易,這里成了城鄉(xiāng)往來的紐帶,藏著最濃的鄉(xiāng)音、最親的鄉(xiāng)土,還有老一輩人古樸的生活模樣。我小時候總愛往這兒跑,不為買東西,只為打聽當晚在哪放露天電影——要么追著人問,要么湊到海報前細看藝術字。有時電影在自家寨子里放,有時要跑去邦水場壩,甚至更遠的112廠、504廠或周邊村寨,我都跟著大人去過。那時放電影,總先播一段新聞記錄片當“加片”,再放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正片”,不管哪段,都勾著滿場人的目光。

至今我仍記得1972年2月21日的“加片”——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會見美國總統(tǒng)理查德·尼克松的影像,帶著濃濃的年代感,一想起來,思念便會涌上來。還有《地道戰(zhàn)》《南征北戰(zhàn)》《閃閃的紅星》這些電影,片尾的歌我至今能隨口哼起,也讓我小小年紀就懂了“靠機智能戰(zhàn)勝敵人”;后來才明白,那些故事里藏著的不只是樂趣,更是“把幸福給千百萬人”的信仰,這光芒至今仍暖著我。

邦水場壩旁,如今還留著栗木倉庫的舊建筑,雖已閑置,卻是我小時候趕場必去的地方。除了倉庫,公社、衛(wèi)生院、信用社、供銷社、農(nóng)機站、食品站,我都要繞著轉(zhuǎn)一圈——愛觀察身邊事的習慣,大抵就是從那時養(yǎng)成的。有一回,我見一位大爺在食品站買肉,好奇問“要啥條件才能買”,大爺說“找隊里開證明就行”。我趕緊寫了證明找生產(chǎn)隊長簽字蓋章,小心用夾子夾好掛在顯眼處;趕場那天攥著證明去,竟真順順利利買到了肉。排了近半小時隊,看著售貨員“啪”地砍下肉、用稻草穿好遞來,我捏著稻草繩在鄉(xiāng)場上慢慢走,心里的高興藏都藏不住。也是從那時起,我慢慢懂了“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這道理,是寨里的日子實實在在教給我的。

從邦水場壩走過栗木倉庫,再往前便是老石拱橋“灣河橋”。從前,橋邊的河段是趕場天的牛馬交易市場;寨里老人說,早年間有一條古驛道從三都水族自治縣過來,往西經(jīng)綠茵湖、邦水、楊家沖、平溝到貴定縣昌明,最終直達貴陽。那時不少文人墨客沿驛道而行,留下諸多詩作——就像灣河橋,至今還傳著一首七言詩:“一彎河水浪滔滔,橫鎖彎河得此橋。不單行人來往便,牛郎織女一齊勞。”字里行間,都是這座橋的故事,也藏著栗木寨的文脈痕跡。

 

二、文脈流轉(zhuǎn):從科舉石碑到育人之地

 

栗木寨的文脈藏得深,從前就走出過不少名人雅士。常說“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形”,這話用在這兒再貼切不過——歲月雖沉默,寨里的故事卻像刻在石頭上的字,清晰分明;只要肯慢下來細尋,定會被那些帶著溫度的往事勾住心。

走在寨中,像踩著時光臺階往回走。在十二組停車場旁的寨口,立著兩塊明代科舉進士石碑,其中一塊還能清晰看見“咸豐己未歲”五個大字。石碑上藏著栗木寨早年的文教印記,寨民工匠的巧勁凝在石紋里,也沉淀著民族氣質(zhì)與時代精神;這些“活”起來的文物,正默默訴說著寨里的文明往事。

圖片1

寨老羅甲曾講,早到隋唐時,栗木寨人就揣著“盼狀元”的念想——誰家出了科舉進士,就會立起石碑坊(當?shù)厝私小绊f子”),坊上留著兩個四方洞,穿進橫木就能插旗桿,旗幟一飄,是對讀書人的敬重,也藏著對“德性”的期許。他還說,從前寨里有羅上甲、羅上奉兩人,憑著學問想去考狀元,可朝廷有“姓名帶‘上’字者不得報考”的規(guī)矩,兩人改名叫羅奉甲、羅奉恩,才得以上場。這些細節(jié)里,滿是寨里人對“讀書中舉”的看重。

圖片2

可文脈也經(jīng)受過風雨。羅祖寧老人記得,1966年“破四舊”時,寨口那四塊進士石碑被推倒,成了水溝的橋板和蓋板,大家只能眼睜睜看著,疼在心里。就連鄰寨一個年輕人寫的打油詩,也惹了麻煩——詩里寫“高寨上來牛奶場,家家駐封磚房,今年糧食大豐收,個個穿著的確涼”,卻被人舉報,說“駐封”的“封”是封建余毒,“豐收”的“豐”暗指“風”,是對社會不滿,年輕人竟因此被批斗。

直到2003年,栗木村經(jīng)歷了一段揪心的日子——那年寨里不幸走了七個人,大伙兒越發(fā)看重健康與平安。當時的村支書吳躍行、村主任羅甲,還有會計羅維福、組長羅黃道等二十多位干部和村民湊到一起,商量著“掃寨”驅(qū)邪,也惦記著那兩塊被埋在黃背后新溝的進士石碑。大伙兒合力把石碑抬回來,重新立在寨口,盼著后輩能記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道理,莫負好時光、多讀書讀好書。

除了石碑,栗木寨還有“羅氏祠堂”的殘址與幾塊留存石碑。祠堂在邦水場壩上游,藏在坪寨、胡家寨與栗木寨之間的金鐘山腳下;栗木小學門前的墻根下,還立著一塊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的石碑,刻著當年捐建祠堂的名單,路過的人總愛停下看看。

這祠堂曾是周邊羅氏家族的念想——平浪、凱口、石龍一帶的羅氏族人,連同栗木寨、胡家寨的大戶人家,請風水先生選了這塊地,修起祠堂供人燒香祭祖,盼著出入平安、五谷豐登。祠堂修得氣派:層高足、空間闊、院落寬敞;正門柱頭的墊腳石,有的刻成老虎樣,有的雕成鑼鼓形;門口擺著四只石獅子,大門外的約1.2米高,大廳前的小些也有0.6米。最奇的是祠堂門頭上方,竟自然長出一棵勾皮麻樹——這樹是味中藥,小枝細長蔓生,成了寨里的文化典故;那會兒外出的人,若能說出“羅氏祠堂門頭上有棵勾皮麻樹”,再講清“九莊十八寨”的情形,就堪比現(xiàn)在的身份證,報得出就能認作“自家人”,通行無阻。

1958年人民公社運動后,祠堂被“清空”,改成了一至五年級的教室;1968年又改成一層直角形房屋,隔出六間教室和一個辦公室,掛上“栗木生產(chǎn)大隊小學校”的牌子——文脈之地,就此成了培育新人的地方。

 

三、求學歲月:苦日子里的暖與成長

 

我讀初中那幾年(1975-1978),一腳踏上灣河橋,記憶就像漲潮似的涌上來。每天早上,我得先到山坡上割一挑草擱在圈門口,再往栗木中學趕——到學校要走40分鐘,必經(jīng)邦水場壩。中午歇晌時,我常和劉興祥、張仕元、楊正榮、張緒林幾個同學往灣河橋上游去,要么在河里洗把澡,要么躺在河邊草坪上歇著,打發(fā)午休時光。

那會兒我們還會抬著稻草去牛奶場賣,有時走獅頭寨、水井寨,有時穿邦水場壩街心,有時繞場壩背后,不管走哪條路,灣河橋都是必經(jīng)之地,腳下踩的多是田埂。賣稻草的錢,多半用來在場壩買饅頭或米粉當午飯——那會兒包子、米粉1角錢一份,饅頭才7分,也能用大米換。場壩里就周家、賴家兩家做這生意,想吃得排隊,每個人都盯著蒸籠,眼里滿是盼頭。

能吃上熱飯、穿上暖衣、還能上學,在那會兒已是天大的幸福。20世紀七十年代,能吃飽飯都算奢望:豬肉7角一斤,牛肉5角一斤,一年也吃不上幾回;不管是大米飯、番薯飯,還是摻了野菜的雜糧飯,每一口都來得不易,也讓我懂了“自力更生”四個字的分量。那會兒中小學生的衣褲、鞋子上常帶著補丁,日子苦,卻透著樸素的暖——同學間互相幫襯,家人里多有牽掛,這份珍惜,我記到現(xiàn)在。

初中時我們基本是半工半讀,半天上課、半天干活,想安安穩(wěn)穩(wěn)讀書都難。1975年“抓革命、促生產(chǎn)”的熱潮里,栗木中學安排“支農(nóng)”,我所在的初一(1)班,在班主任唐菊昌老師帶領下,去了我家所在的栗木寨,幫著修“壟壩沖三八水庫”。白天我們鑿石頭、挖泥土,晚上就搞文藝表演;抬石頭、打夯、喊號子時,才懂了“步調(diào)一致”的要緊——要是不齊心,工程進度就慢了。那會兒徐洪武、王繼江、賴懷元、吳正國幾個男同學住在我家,我們擠在一張床;生產(chǎn)隊只管他們的中晚飯,我母親就每天早早起來煮油稀飯,免費給他們開“小灶”,盼著他們吃飽了有力氣干活。現(xiàn)在想來,我家那會兒,該是他們心里最暖的歇腳處。

后來這些同學初中畢業(yè),有的升學,有的參軍;再后來,有的當老師、做公務員、搞金融,有的成了單位帶頭人,有的自己創(chuàng)業(yè)——不管走哪條路,都在為當?shù)匕l(fā)展出力。

兒時的樂趣很簡單:寨里人農(nóng)閑時上山打獵,打了野味就分給大家嘗;晚上有人揣著手電筒、背著魚簍去田里“摸野味”,河魚、河蝦都是桌上鮮。十二歲那年,我知道生產(chǎn)隊有間文化室,寨口還有籃球架——可全寨就一個籃球,大多時候是大人們串著寨子約人“打半場”。我們這些孩子,玩的都是自己做的:踢毽子、跳格子、滾鐵環(huán),或是捉迷藏、丟沙包;放學或放假,就扛著撮箕去撈魚、撿松果,樂子多得很。

如今不一樣了:年輕人多外出打工,孩子跟著去城里上學,只有過年時,集市才會找回點小時候的熱鬧。我在外讀書、生活,總愛記點流年瑣事,想把那些難忘的瞬間定格。常想,不管走多遠,我的根都在栗木寨;心里的光,是家鄉(xiāng)的文脈給的。

 

四、個人成長:從教師到文明創(chuàng)建者的初心

 

1982年7月,我從都勻縣民族師范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到墨沖鎮(zhèn)墨陽完小教授數(shù)學。那時的我,課余總愛琢磨書畫、擺弄器樂,還練得一手刻鋼板字的手藝。1984年,肖全遠校長安排我負責學校的黑板報與鋼板刻印工作——校門口木房兩側的墻面、宿舍盡頭的黑板報,內(nèi)容都由我定期更新,粉筆灰與油墨香,成了那段執(zhí)教歲月里獨特的印記。

1985年7月,我調(diào)任墨沖區(qū)教育辦公室。在吳由東視導員的帶領下,我成了語數(shù)體唯一的教研員,同時兼顧“兩基”工作的鋼板刻印與表冊制作。1991年10月撤區(qū)并鄉(xiāng),墨沖區(qū)教辦改組為鎮(zhèn)教育輔導站,陸家毅擔任站長,我仍留任教研員,還兼任工會會計,編發(fā)的《墨沖教育簡報》累計達上百期。那會兒我常給《都勻晚報》投稿,僅1997年就發(fā)表多篇稿件:6月的《學友共聚迎回歸》《墨陽表演團體操》、8月的《秀峰學校建設一年一個樣》、9月的《執(zhí)法隊查流失 輟學兒童返校》,還有后來的《墨沖教育輔導站抓校園凈化促社風》《墨陽完小師生過好快樂雙休日》……每一篇見報的文字里,都藏著我對教育事業(yè)的熱忱。

那個年代電腦尚未普及,會寫簡報、刻鋼板、畫紅布標的人很受重視。1993年3月,吳由東站長調(diào)往沙包堡教辦后,曾想把我調(diào)到都勻八中(原迎恩中學)教導處,只因孩子尚小,我最終放棄了這個機會。1995年,都勻一中何喜貴校長物色教導處人選,體育教研員沈家毅推薦了我。面試當天下午,曹盛華同學陪我前往,面對臺下的校領導與教研組長,我即興發(fā)言并現(xiàn)場書寫粉筆字,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之后何校長給了我一張寫有初三教師及課時安排的信箋,讓我編排秋季總課程表,我當晚就完成編排,第二天一早便送了過去——但當時我還在貴州廣播電視大學攻讀中文師范專科(1993-1996),最終還是沒能赴任。2000年,我被借調(diào)到墨沖鎮(zhèn)政府“學教”辦公室負責宣傳工作,編著了《墨沖鎮(zhèn)情》《墨沖民歌薈萃》;鎮(zhèn)里兩任主要領導田軍、代淵福都曾找我談話,想調(diào)我去黨政辦,可當時教育系統(tǒng)“兩基”工作正處于關鍵階段,我選擇留在了教育崗位。

2001年12月,墨沖鎮(zhèn)教育工會換屆,我當選新一屆工會主席;2002年,我出席都勻市教育系統(tǒng)工會第五次代表大會,當選宣傳委員,年底還參加了黔南州教育工會第四次代表大會;2003年3月,作為新任政協(xié)委員,我又參加了都勻市政協(xié)第七屆第一次會議——從普通教師到工會主席、政協(xié)委員,身份在變,但我對“責任”二字的理解,也在這段經(jīng)歷中不斷加深。

2004年9月10日,我從墨沖教辦被借調(diào)到都勻市委宣傳部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辦,后來正式調(diào)動至退休。從教育系統(tǒng)轉(zhuǎn)入黨委機關,我始終以“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為信條:突發(fā)工作按輕重緩急梳理處理,該開會落實的絕不拖沓,常規(guī)工作常加班加點推進。沒想到這份工作一干就是十幾年,直到退休。如今回想都勻的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歷程,我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城市的變化肉眼可見,那些熬夜寫材料、跑現(xiàn)場的故事,更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在墨沖的那些年,我最感恩的是遇見的人和事——同事的無私幫襯、領導的信任支持,還有學生們純真的笑臉,這些都讓我真正讀懂了“教師”二字的分量。

 

五、教師之寨:代代堅守撐起的名號底氣

 

2024年3月2日下午,都勻市作家協(xié)會“‘文學之光?與您同行’系列同題作品創(chuàng)作互評活動(第1期)”暨“三八婦女節(jié)”“春之聲筆會”、鄉(xiāng)村振興采風活動,在邦水村栗木寨第十三組啟幕。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31名國家、省、州、市級作家與文學愛好者齊聚于此,消息像陣熱鬧的風,把寨里男女老少都攏到了硬化平整的水泥健身廣場——這里臨時變身為“春之聲文藝演出”舞臺。活動由羅祖鵬組長主持,羅甲老人還當場講起栗木寨與邦水流傳的民間故事;鑼鼓隊敲得震天響,花燈隊舞姿靈動,山歌隊歌聲繞梁,輕輕勾出了每個人心底的美善。驅(qū)車而來的訪客剛到村口,就見穿布依服飾的婦女與文藝隊隊員排著長隊,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地夾道歡迎,那股熱乎勁兒像一聲親切的召喚。旁邊湊著一群年輕姑娘小伙,臉上滿是歡喜;都勻市作協(xié)的女會員們更提前趕來搭手幫忙,笑容里滿是活力,看著格外動人。

活動節(jié)奏緊湊又暖心:羅祖鵬組長致歡迎詞,都勻作協(xié)楊啟剛主席為李曉妮、邱祥彬和我捐贈書籍,王有龍捐贈葡萄酒的儀式簡潔舉行;隨后是文藝演出、田間采風,最后進行同題作品互評。文藝隊的鑼鼓聲、歌聲混著笑聲飄滿整個村寨,后勤炊事員忙著切菜備餐,汗珠掛在臉上也顧不上擦,始終不停歇。

采風隊伍的腳步始終不停:一行人先走進組長羅祖鵬的“邦水栗木寨傳統(tǒng)木甑酒”作坊,觀摩古法釀造的全過程;接著鉆進醋肉、香腸、豆腐的制作坊,看寨里人用老手藝炮制地道風味;再移步種養(yǎng)基地,感受田間地頭的鮮活生機。隨后,大家在黃雙取、羅祖蘭夫婦經(jīng)營的“栗木燒烤”大排檔前駐足,看師傅們手法嫻熟地翻動烤串,油脂滋滋作響,煙火氣里滿是生活暖意。沿著邦水河漫步時,岸邊油菜花鋪成金燦燦的花海,遠處金鐘山裹著黛色輪廓映在天際,途中還意外尋到了羅氏宗堂的舊址,指尖觸碰到的斑駁痕跡里,都是歲月的故事。逛完栗木寨停車場,隊伍又探訪了“九莊十八寨”“九股井”“三十二臺階”“三堡搭二獅”“三步兩拱橋”“兩條倒水溝”等老地方——每一處都藏著寨里人的獨家回憶,聽隨行寨民哼起代代相傳的民謠,字句間都是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土溫度。大家邊看邊聊,心底的感觸化作筆尖的靈感,源源不斷地涌了出來。

那次活動后,都勻市作協(xié)將栗木寨提煉為“8個之寨”——特產(chǎn)之寨、文化之寨、故事之寨、禮儀之寨、布依之寨、山歌之寨、教師之寨、藝術之寨。其中“教師之寨”的名號,從不是空喊的噱頭,而是深深扎根在栗木寨遠古文脈里,藏在一代代教育人接力傳承的故事中。

回溯過往,栗木寨的教育火種早早就已點亮:

五十、六十年代:羅龍溪擔任邦水文明鄉(xiāng)中學校長;羅黃香(后更名羅振亞)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育工作者,曾任甕安縣雍陽鎮(zhèn)城關一小教育輔導站站長;我的父親羅龍奇(原名彭德敏)也在邦水小學教過書,之后還擔任過螺螄殼戰(zhàn)備公路建設指揮部、石門砍水庫第一期工程的會計,無論在哪個崗位,都透著一股一絲不茍的認真勁兒。

六十、七十年代:羅龍超、羅維金、羅興奎、羅敦榮、羅永、羅祖祥、羅龍和、羅祖會、楊顯蘭、劉察榮、羅祖寧、羅宇江、羅思義、羅宇超等人,先在栗木小學擔任教師或校長,后來有的調(diào)往甘塘中學、甘塘教育輔導站、邦水中心校,有的去了擺招小學、胡廣小學,還有的走進城區(qū)學校或政府部門,將教育的種子撒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八十、九十年代及以后:寨里的教育人更是接續(xù)發(fā)力——羅龍梅、羅祖潤、羅祖芬、羅龍堯、羅龍莊、羅祖良、羅祖宇、羅龍寧、羅祖奇、羅健平、羅祖儒、羅龍駒、羅紅群、劉延平以及我,畢業(yè)后紛紛走進鄉(xiāng)鎮(zhèn)或城區(qū)中小學,有的站在三尺講臺教書育人,有的投身學校管理深耕教育,每個人都在崗位上堅守著不變的教育初心。

這當中,不少栗木寨鄉(xiāng)賢深耕教育的故事格外動人,正是寨里老少看得見的“讀書成才、奉獻社會”好榜樣:

羅祖良自小勤勉好學,長大后深耕教育領域數(shù)十載,憑借出眾的領導能力,從先后執(zhí)掌都勻市良畝中學、河陽中學、楊柳街中學、都勻五中的單校校長,逐步拓展管理范圍,曾在市教育局基教科統(tǒng)管核心業(yè)務,2024年更進階為都勻市綠茵湖片區(qū)教育督導辦公室督學,始終以扎實的管理實踐堅守教育事業(yè),為地方教育發(fā)展筑牢根基 。

羅健平帶著寨里人“踏實干事”的勁頭扎根基層教育一線,任勻東鎮(zhèn)洛邦白泥田中心完全小學校長期間,以“堅毅自礪”為核心理念推動校園建設,既狠抓師生德育、賦能教師育人能力,又聚焦教育質(zhì)量提升,通過優(yōu)化課程設置、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強化學情監(jiān)測等舉措夯實教學根基,引導學生“文武兼修”全面發(fā)展,不僅讓校園舊貌換新顏,更將學校打造成全市文明校園,用“德育、質(zhì)量雙優(yōu)”的實績詮釋了“扎根一方、服務一方”的擔當 。

羅祖儒憑借刻苦鉆研,成長為貴州省鄉(xiāng)村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省級骨干教師,先后擔任都勻市平浪鎮(zhèn)中心完小、凱口完小副校長,還到都勻?qū)嶒炐W跟崗研學、精進教學;2025年春,他懷著對家鄉(xiāng)的牽掛主動回到邦水小學反哺育人,同年秋任職于都勻市第十二小學;作為都勻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他更用文字傳遞教育溫度,把對家鄉(xiāng)的情、對教育的愛,都化作培育后輩的力量。

羅宇奎是寨里少年“好好讀書、走出天地”的鮮活例子:2016年從都勻一中畢業(yè),2020年以優(yōu)異成績從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本科畢業(yè),同年順利取得高中英語教師資格證,2021年又拿下國內(nèi)英語專業(yè)最高水平的專業(yè)八級證書;如今在福州銳思教育深耕高中英語教學一線,憑借扎實功底成為深受學生認可的骨干教師,用專業(yè)能力助力更多孩子實現(xiàn)求學夢想,是栗木寨在外靠學識立足、用本領奉獻社會的優(yōu)秀代表 。

寨里71歲的羅龍和先生,更是令人敬佩的鄉(xiāng)賢,精通琴棋書畫。他曾先后在栗木小學、栗木中學(現(xiàn)甘塘中學)、甘塘鎮(zhèn)教育輔導站及甘塘鎮(zhèn)人民政府任職,不僅當過教師、教研員,還擔任過紀委書記。1991年6月23日,這位曾教過我的長輩給我寫過一封信,字里行間滿是師生情誼與長輩關懷,其扎實的文字功底、瀟灑的書法,如一股潛移默化的力量,至今仍深深印在我心里。2014年1月12日,他還在都勻市沙包堡街道迎恩村的“三下鄉(xiāng)”活動中,與其他書法愛好者一同義務書寫春聯(lián),一口氣寫了百余幅,將墨香與溫暖滿滿送進了鄉(xiāng)親們心里。

羅祖奇則是寨里走出的“書法家老師”,名字透著文藝氣息,寫得一手好字,各種字體都十分熟練,絲毫不輸專業(yè)書法家。他曾是都勻七小副校長,還是中國青少年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貴州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等,作品斬獲不少榮譽:入選第五屆“峨眉杯”群眾書法大賽、獲全國中小學教師書法大賽三等獎、黔南州教育系統(tǒng)書畫大賽三等獎,甚至被“孔繁森同志紀念館”收藏,還入編《貴州畫卷——書法篆刻卷》;他的魏碑對聯(lián)也曾代表黔南州,參加與江蘇連云港的書法聯(lián)展。2013年2月6日,他的書法作品刊登在《都勻教育》上;2016年1月,他又在墨沖鎮(zhèn)、平浪鎮(zhèn)、包陽村的“三下鄉(xiāng)”活動中,寫了百余幅春聯(lián),把滿滿的祝福送了一路。

年過花甲的退休教師羅祖寧,是不忘初心、甘于奉獻的典范。他退休后不愿閑賦,憑著掌握的培育與病疫防護技術,2019年3月在栗木寨壟壩沖搭起小屋,創(chuàng)辦“邦水村深山老林黑山羊養(yǎng)殖場”。他一頭扎在生態(tài)與產(chǎn)業(yè)里:既守護山門、保護森林,打造休閑養(yǎng)生森林生態(tài)園,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又利用山林與閑置土地種糧,養(yǎng)殖羊、豬、雞等畜禽,將原生態(tài)產(chǎn)品銷往市場,讓鄉(xiāng)親們吃上地道“鮮貨”。無論酷暑寒冬,他忙碌的身影總在村寨穿梭,被大家親切喚作“寧哥”,不僅被贊為種植養(yǎng)殖能手、最美鄉(xiāng)賢,更成了鄉(xiāng)村振興與致富的帶頭人,妥妥的教師榜樣。2025年6月28日,栗木寨村民羅祖本提前過“六月六”,邀親友團聚。羅祖寧與羅龍豪、羅龍培、方興春、羅祖豪、羅祖禮、羅宇榮等“大廚”同席,酒過三巡,感念伙伴平日的支持,他當場轉(zhuǎn)600元給羅龍豪,笑著說下次宴席還請他掌勺,食材由自己備齊再聚。一旁的羅龍豪拍著胸脯應下:“放心!保準讓大伙吃得滿意,熱熱鬧鬧的!”

更讓寨里人驕傲的是,教育隊伍中還走出了國家級榮譽獲得者——羅黃香老人與我,分別斬獲國家部級等表彰。要知道,一個村寨能涌現(xiàn)出兩位受教育部表彰的教育工作者,這樣的情況實屬稀少,這也成了“教師之寨”最鮮活、最有力的注腳。

如今再回望,我自己從教數(shù)學、刻鋼板,到搞宣傳、做文明創(chuàng)建,崗位換了、身份變了,但骨子里對事情的認真態(tài)度、對家鄉(xiāng)的牽掛之情,從來沒有變過。而栗木寨“教師之寨”的名號,正是靠著一代代教育人的堅守與付出,才愈發(fā)響亮、深入人心。這份底氣,看得見——是講臺上忙碌的身影、手中沉甸甸的獲獎證書;摸得著——是代代相傳的書信、寫滿批注的教案;更深深記在每個人心里,成了寨子里最珍貴、最動人的傳承。(攝影:蒙有才、文勇)

 

2025年9月8日 于深圳


圖片6

作者近影

 

作者介紹:羅祖文,又名彭應文、彭萬文,貴州都勻綠茵湖街道邦水村(栗木寨)布依族,60后中共黨員,大學專科學歷。系貴州省散文學會、都勻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曾任職于墨陽完小、墨沖區(qū)教育辦、都勻三小、都勻市創(chuàng)建辦(后為市精神文明建設中心),擔任區(qū)(鎮(zhèn))語數(shù)體教研員、鎮(zhèn)教育工會主席、市創(chuàng)建辦信息科科長。兼任都勻市政協(xié)七屆委員、市教育工會宣傳委員、市教師閱讀寫作協(xié)會副秘書長、都勻晚報通訊員、貴州省中等師范函授學校墨沖區(qū)中函班主任、陸軍預備役營部書記。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調(diào)至墨沖鎮(zhèn)政府、都勻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黔南州委組織部。獲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lián)合表彰、中國教育學會“優(yōu)秀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及黔南州“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工作者”等稱號。2021年退休。在國家、省、州、市級媒體發(fā)表作品2000余篇,兩度獲評都勻市作協(xié)“優(yōu)秀會員”(2020—2023年度為唯一獲得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色先锋影音资源|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孕妇孕交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2020| 男人让女人爽30分钟免费| 国产裸体舞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鬼色|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日本黄线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又污又爽又黄的网站| av毛片免费看| 束缚强制gc震动调教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tube欧美巨大| 欧美三级一级片| 国产h肉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粗大白浊受孕h鞠婧祎小说|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亚洲精品老司机|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99aiav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野战|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a级毛片在线播放| 欧美高大丰满freesex| 国产国语对白一级毛片| freesexvideo性欧美医生护士| 有坂深雪初尝黑人在线观看| 刺激videoschina偷拍|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 国产不卡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