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執念,擁抱美好
文/楊海軍
陽明先生曾言:“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這句話不僅是心學的根基,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它強調人內心本身的力量,倡導通過修心與實踐達成道德的自覺與自律,尤其在今天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珍貴的精神方向。
陽明心學推崇人的主體性,引導我們由外轉而向內,審視自我。它不僅是儒家思想在近五百年來的活水源頭,也對現代人如何安頓身心具有深刻的啟示。這一思想不僅具備哲學的高度,更有著實實在在的現實意義——比如在企業經營中,它能帶來戰略層面的指導,甚至起到刮骨療毒般的糾偏作用。
如今許多企業經營者,無論公司規模大小,都面臨著戰略與戰術上的雙重壓力。如何讓業績穩步增長、利潤持續向好,成為日夜縈繞的難題。焦慮和浮躁之下,有人拼命壓縮成本,該壓的壓、不該壓的也壓;有人盲目跟風,追逐所謂“風口”,卻忽略了自己究竟擅長什么。比如這幾年新能源行業被廣泛看好,前景一片光明,于是不少企業家一窩蜂涌入這個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不管原有業務是否相關,都硬要往“新能源”靠攏。心是熱的,現實卻是冷的。這種偏離主業、追逐熱點的現象,在不少地方屢見不鮮。
這些企業似乎忘了根本:自己是誰?為誰而做?要走向哪里?這種迷失,甚至蔓延到人才招聘中——有的公司盲目強調“理工科背景”,只要專業不對口,再優秀的人才也拒之門外。這種貼標簽、畫圈子的做法,不僅片面,更暴露了內心的執念與不安。
類似的執念,也深深滲透在文化藝術領域。出版社選擇作品時,往往首先考慮市場能不能爆、能不能賣。于是營銷與包裝成了主角,內容反而退居其次。文學期刊本應堅持純文學品質,卻也不得不向市場妥協,看重利益考量。發行量或許上去了,但很多優質稿件卻石沉大海、杳無音信。表面看是市場不好、版面有限,本質上,仍是“執念”在作祟——一味追求數量與效益,忽略了文學本身的價值。
還有人堅持認為,只有發表在傳統紙媒上的作品才具權威性,網絡文學則缺乏含金量。這種人為劃分等級、固執于形式的觀念,其實遮蔽了更多的可能性。企業界也是如此,常以外在的規模、是否上市等標簽區分高下,卻忽略了內在的實力與方向。
曾在網上看到一段話,說得特別好:“十方皆空寂,眾生自分別。”我們總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穿件便宜衣服就怕被人看不起,說話帶口音就覺得不好意思,連發條朋友圈都要反復修改。但其實,那些我們假想中的觀眾,從未真正進入我們的舞臺——所有忐忑,不過都是自我內心的投射。
我們熱衷于給萬物貼上標簽,卻又被這些標簽所困。你覺得穿便宜衣服沒面子,但真正自信的人,哪怕衣衫簡樸也步履從容;你認為一定要有房才能結婚,但懂得生活的人,不管住在哪里,都能把日子過成詩。
外在的物質可以帶來一時的虛榮,卻給不了長久的踏實。真正的體面,不在于穿什么、用什么,而在于內心那團不滅的火焰——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自我的認同,是對未來的信念。
人生最通透的時刻,莫過于某天回頭一看,發現那些曾讓我們小心翼翼維護的“面子”,其實只是自己用幻想糊成的紙燈籠,脆弱,也虛幻。真正的尊嚴,只源于你的內心,源于你怎么看待自己,怎樣面對生活。
陽明先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未來的路還很長,企業經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有認清執念、放下包袱,才能輕裝上陣,真正擁抱生命的美好。
作者簡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科普作家、一介布衣。800余篇作品散見各類期刊報紙及中國作家網、中國詩歌網、作家網、MBA智庫等平臺:科幻小說《青鸞秘影》喻職場正義,詩歌《褶皺里棲居的春》詮生活哲思;科普以“故事+管理”視角拆解科學。曾任包谷網總編、上市公司主管、大型企業市場總監、副總經理、總經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