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是我們家的習慣,包括我的兒子也不例外。雖然他也是大學生,90后,他也會把節儉看得很重,除了不亂花錢大手大腳外,就是他吃的飯碗也舔得干干凈凈,不留一顆米粒。
看著他那“饞”相,同學們總取笑他——屬狗的。兒子也不介意,仍然我行我素,把節儉當成一件事,一種習慣。
其實農村這些年,除了勞動強度大,生活方面,吃還是不缺的。農村也存在浪費的普遍現象,尤其孩子,不懂得勞動苦,更不會愛惜糧食。
我小的時候雖經歷了饑餓,主要是人口多,糧食少,但還不至于餓到一日無餐的程度。
是什么讓19歲的孩子跌得下“大方”的面子,懂得“算”的人生呢?
兒子上初中的時候,我們像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樣,每天給他一杯牛奶,因為天天有牛奶喝,一杯牛奶對他而言,來得太容易,看得也輕巧。
一日早餐,我們剛溫好一杯奶,他端起,才碰著嘴唇就發著牢騷說:這是什么牛奶,簡直沒一點味兒。將一杯奶倒進垃圾桶。一杯牛奶是三元錢,它的得來對于農村人而言是不容易的,我們還是有點惋惜。它等于兩斤半大米的價值。
新時期的家庭,孩子都是獨苗兒,不好對他們動手動腳,我當然也不怎么打孩子,除非是特別不聽話的時候斫他一刮子。
像我這樣窮過來的人,愛惜一杯牛奶的心愿要比別人強得多。我拉過兒子說:來,我給你講個故事——父親的飯團。
七八歲時,我也是個孩子。每次吃飯,桌子上都丟掉一些米粒,在我們放碗后,父親總是撿著這些飯粒慢慢咀嚼,一日三餐,每次都是。那些包裹著菜湯的發黃的飯粒,蒼蠅叮咬,看著都惡心,父親竟然將他們撿起來吃掉,嚼出了余香。又一次,趁父親不注意,我偷偷拿出抹布,將這些飯粒徹底銷毀。我憎惡父親揀食米粒。
父親對著我的頭,狠狠的斫了一刮子。就在我委屈的流著眼淚時,母親將我攬入懷中,撫摸著被父親敲打的疼痛告訴我:大大(我們鄉里稱父親為大大)揀食這些米粒,你們才能吃飽。所以在最后,鍋里給你們留了一個飯團,在你們餓的時候拿它充饑。
我給兒子算了一下:一杯牛奶等于三元等于兩斤半大米等于一百多個飯團等于幾萬個米粒,倒掉太可惜了。
兒子終于低下高傲的頭,滴下懺悔的淚。往后的日子他就乖巧多了。
節儉的習慣我們是一直保持著。每年年節,我都把“勤以養德;儉以修身。”寫成對子,貼在廚房的門上,提示妻兒不要浪費,年年如此,從沒更新過。
我想,飯團的故事是我們一家深切愛惜著糧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