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回,古蜀國的先民向我邀約。似曾相識的舊夢,竟是如此的遙遠和神秘。
古蜀國有祠,望叢祠;望叢祠有君,望帝和叢帝。古今相隔,只因遙隔著歷史長河,我惟有在拐彎處躬身。
追索血脈衍傳,我更愿意確認言說不盡的血緣密碼,給來去如風的魂靈獻上一炷清香,或許是我的心愿。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成都西去二十余公里,郫縣城南。春雨如酥之際,杜鵑鳥啼叫、杜鵑花染紅之時,望叢祠里,我用心諦聽,注目凝視。
曾以謙卑的態度,我崇仰過不可數計的名山,崇仰過許多偉人的雕像,感受到它們的偉岸和尊嚴。那么,望叢祠呢?觀其形,殿堂樓榭、雕神鑄像、古柏森然、草欣花薰,但我更看重歷史深處蘊藏著的文明火種。
二陵一處,望帝陵和叢帝陵相望,故而,祠門不是單開單向,而是對稱開為東西二門。一祠開二門,一祠祭二祖,在中國獨一無二。走進望叢祠,也就走進了曾經的上古社會。古蜀國大約始于距今3600年前的商代,至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其間共1270余年,歷經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朝蜀王,其中前三朝均在岷江峽谷,過著菇毛飲血、刀耕火種生活,因那時是有文字以前的時代,《易系辭》闡明:“上古穴居而野處……上古結繩而治”,故文獻渺征,李白在《蜀道難》就曾喟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杜宇稱帝號望帝,因見蜀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宜于農耕,便率族遷居郫邑,結束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并教民務農,建立了較先進的農耕制度,漸漸地國力富強,不斷向外擴張,穩固根基。但當時蜀地為岷江水患所困擾,望帝命時任國相的開明(鰲靈)主持治水,開明不負重托,經過數十年的治理,開山壘石,引岷江水東入沱江,又鑿金堂峽使沱江暢通,終使成都平原初步消除了水患,也為后來李冰父子在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打下了基礎,至今福衍后人。望帝是個愛才的君主,他感于開明之功,效法堯舜禪受之義,禪位于開明,自己卻隱居西山去了。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古蜀文明出自《水經注》及《蜀王本記》,基本是由望帝開始,近年在郫縣城北發掘出來的古蜀城基等遺跡,證實了蜀王杜宇教民農耕、開明治理水患的故事并非神話。
望帝杜宇在郫邑建立了蜀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帝都杜鵑城,郫縣因此別名鵑城。
杜宇這位
歷史記憶,是我們后來者的責任。然而,隨著時序遷流,又有多少人記住澤被生民大智大愛者的功績?后人津津樂道的,多是望帝山海經一般的華彩悲情。
關于古蜀先祖望帝禪讓及歸隱西山以后的事,古文獻和歷史傳說記敘各異。其一說是開明去治水后,望帝與開明妻子朱利私通,后慚愧讓位于開明。望帝禪位后不久亡去,魂化杜鵑飛回帝都,啼叫“歸來啦,歸來啦”,朱利見此鳥悲啼過度吐血而亡,痛哭淚灑杜鵑鳥,鳥兒瞬間化作萬千杜鵑漫天飛舞,遍地哀鳴,朱利也化成杜鵑,邊飛邊叫“哥哥,哥哥”。其二,私通的謠言傳到退位的望帝那里,望帝感到莫大冤屈,死后化作杜鵑悲啼,“不如歸,不如歸”,悲愴得令人落淚。其三,相傳望帝西征時遇仙人所化之美女,封桂陽妃,望帝死后化為杜鵑,尋妃不見,遍野苦啼“歸—桂陽,歸—桂陽!”聲嘶啼血,哀怨凄絕,血染嘴紅,落地成花,稱杜鵑花,唐代詩人李商隱喻其“望帝春心化杜鵑”。晉代左太沖《蜀都賦》也言及:“碧出萇弘之血,鳥生杜宇之魂。”
距離產生美,神話也產生美,而且有更多的詩性表達。因了種種傳說,歷代文人把杜鵑定位為悲鳥,一種為情而死的象征物,千百年來演繹出許多動人詩作。李白唱過“蜀地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杜甫卻低吟“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然而,勞苦大眾不大理會那些喂不飽肚子的浪漫綺情,而更愿意相信,望帝攜妻隱退后仍勸民種植,故夫妻雙雙化成杜鵑鳥,每到春季,他們領著所繁衍的后代成群飛抵,“布谷布谷”之聲不絕于耳,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因此有“布谷處處催春種”之說。
凡愛民者,民亦愛之。
民間用修祀祠的方式報德,把望叢祠視作最宗祖的圣地。據悉,望叢祠始建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歷來被譽為蜀中第一祠。為紀念望叢二帝的偉大功績,歷代官宦都要定期進行牲醴之祭,大體在春秋二季,春季在三月初三,以此拉開春耕序幕;秋季是九月初九,慶祝豐收。每逢端陽節,附近民眾還聚集在望叢祠舉行盛大的賽歌會,自古迄今已成古風遺俗,而且是漢民族惟一的賽歌形式,呈現出母體文化的特征。此刻,望叢祠里仿佛仍回蕩著悠揚的歌聲:“望叢賽歌歌聲揚,妹在臺下瞅情郎。妹要賽歌上臺唱,莫把好歌肚里藏。”賽歌臺上都是當地農民,他們懂得感恩,心存感激,感念遠古圣賢化作杜鵑世代守望,殷殷至誠催人耕種,由此,世世代代的蜀人,都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約。正因了望帝深沉的悲憫情懷,才有了這千年的古祠,才有了香火的繚繞不息,同時寄托了世俗庸眾的期盼,對清朗乾坤的懷想和永固久安的祈求。
二帝功績,遺愛在民,被后人尊為“天府前驅,蜀中先導”,作為蜀人先祖在文化上得到高度認同。望叢祠里,大殿供奉著二帝的銅鑄坐像,他們正含笑翹望蜀地煙云。殿后子規園是占地寬廣的園林,均按望帝教民務農、叢帝率民治水之意,精心布局成池榭拱橋、樓閣亭臺,臨水處就勢建成稻菽樓、觀稼亭、懷圣亭、聽鵑樓、飲綠軒、洄瀾閣、建福亭,而望帝陵和叢帝陵狀若山丘彼此守望,墳上數百株古柏侍衛著墳冢,“古柏伴蜀魂”的景況便有了沉重凄切的意味。那里,成群的白鷺起起落落,神奇的還在于,據說它們從不飛到別的地方而永遠在此棲息。
子規園里彌覺幽寂,只有不多的幾位游客在徘徊。興許是遠離大都市,望叢祠如同郫縣小城一樣,無塵無染少有俗世的浮華之色,讓人不由得頓起懷古之幽情。園內蟬聲聒噪,杜鵑嚶鳴甚切,杜鵑花裊娜團簇,回想那不老的傳說,你大可以在此感悟人生哲思,追問生命的意義。
一部斷腸史,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賦與了杜鵑鳥許多稱謂,杜宇、杜子、蜀魂、望帝、蜀鳥、子規、催歸、布谷、伯勞等等,而杜鵑花又名映山紅。“花木無語卻有情,此情惟有花木知”,在綺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