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歸來詩人代表作聯展(31-35)
樊子(深圳)、包悅(廣東)、海馬(江蘇)、張晶(天津)、王愛紅(北京)

全社會聚焦文學和詩歌的80年代早已背影杳然,早已沒入如今的網絡泡沫的汪洋大海,不會再有靠一篇代表作、成名作啃一輩子的幸運了。然而,新歸來詩人群的主體恰恰是從上個世紀的少年青年詩人走過來、走回來的,發表、出版、獲獎和聚焦這些屬于傳播能量的資源,掌握在人為的上帝們手中,當時處于青少年的新歸來詩人們未必能獲得這些機遇的垂青,而不能夠客觀、全面地靠文本來說話。我們推出新歸來詩人代表作聯展,既是用各自的寫作事實來追認作品,也是面對當下表達一份清醒:詩歌是有生命的,處于顯隱、開合、主次、優劣和消長的動態中,唯有時間能夠整合、完善詩歌的歷史傳統。我們的聯展基于這樣的目的:橫跨三十年當代詩史,重讀代表作;展示新歸來詩人創造,確認新價值。——策劃人語
————————————
新歸來詩人代表作聯展:樊子(31)

樊子,1967年11月出生,安徽壽縣人,現居深圳。198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98年停筆,2005年回歸詩壇,歷任《詩選刊》《詩潮》《詩歌月刊》等詩歌期刊編輯。著有詩文集《木質狀態》《懷孕的紙》等。
————————————
【趕尸人】
樊子/
————————
趕尸人是對的,他的方向不會出現偏錯
他有一條鞭子,鞭子常落在靠近他的那具尸體上
————————————
我們在黑夜里的田野上走著
一群尸體在黑夜里
被趕尸人當成數字,一具,二具,三具——
但我們不是畜生
————————————
斷了脖子或掉了一條手臂,我們死后肉體還在腐爛
我們忘記不了人世間
直至我們露出了白骨
————————————
死后不能像泥土一樣躺下。
————————————
(原載《詩選刊》2010.中國詩歌年代大展特別專號)

樊子《趕尸人》手稿
————————————
【對《趕尸人》的評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瑟瑟:《趕尸人》這樣的作品后面有時代人心的真相,2008年樊子的寫作讓人后背發冷,他沉得住氣,文本殘酷,死亡意識讓他成為時代的異端,我稱之為詩歌現代性啟蒙文本。(原載于《打鐵》新漢詩2015討論專輯,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
趙卡:“一群尸體在黑夜里/被趕尸人當成數字,一具,二具,三具——”,最早引起人們驚駭并噤聲的一首詩是樊子的《趕尸人》,我始終認為“趕尸人”是一個孤立的寓言,但他突然在幽暗中驚醒了我們;對題材的魔術般的突破使得樊子無法被歸類于某一種風格,貼標簽式的批評于他失效了,這應該是件幸事。(原載于《深圳特區報》2016年3月4日)
趙目珍:《趕尸人》主題的取材顯然受到了湘西“趕尸”文化習俗的影響。但是與早年的“整體主義”和“新傳統主義”中的詩人們處理“大佛”“懸棺”“梟王”等文化題材的方式完全不同,樊子摒棄了以若干章節進行“現代史詩”建構以及憑借遠古習俗、神話傳說等素材來展現高古奧逸境界的寫作路數,而將現代詩生成中以“思”為主導的創作模式進行了突出。現代詩的生成,常常會得益于對某種現象的觸碰,許多詩人在創作上常常是有意深入到這種“現象”中去,但樊子則是選擇借此進入詩歌之后對該“現象”的“深遠處”進行歸避。“趕尸”的文化歷史不可謂不久遠,不可謂不豐贍,也不可謂不驚異、不獨特,寫出一篇宏大的文化詩篇完全可能。但樊子的這一《趕尸人》,其主題顯然不在于深入探討“趕尸”這一文化現象,甚至連對“趕尸”現象的描述也還存在著一些“個人化想象”,但是以此來借喻人生“被趕”的艱難處境,并表現出“死后不能像泥土一樣躺下”的高蹈精神,其寓意卻遠在“趕尸”的表象意義之外。這是經由文化元素對個體生存體驗的一種合理化想象。(原載于《寶安日報》2016年5月15日)
廖令鵬:在陳先發、蕭開愚、楊鍵、臧棣、韓東、余怒等出生于60年代的這一代詩人集聚的璀璨詩歌版圖中,甚至在整個第三代詩人群體中,樊子保持本色,堅守自己的立場,逐漸在遮蔽中確立自己的坐標。他不回避現實,但更關注現實背后人們的精神困境;戴著鐐銬跳舞,還能把舞跳得令人拍案叫絕;他克制內斂,仿佛禪修般在“情、怒、力”中反復調和心性。(原載于《香港商報》2016年3月20日)
張德明:樊子是一個懂得做減法的詩人,在詩歌表達中,他總是極力在尋找意義生成的最便捷通道,力求在最少的語詞取用中爆發出最豐富的語意和情味,這種價值取向無形中訓化了他過人的錘煉之功,也暗地里促成了他借超常書日常的獨異美學。一定意義上,樊子詩歌的減法式寫作其實也是一種加法式寫作,因為他在減少詩篇構建的詞語數量的同時,又有意強化了每一語詞的意義容量和精神承載力度。在這種帶有情緒強制性和語意最大化的詩學指標催迫之下,詩行中的各個語詞都被涂抹了超乎尋常的色彩和光暈,這樣一來,整首詩的魔幻意味就自然呼之欲出。(原載于《成都商報》2016年4月10,《寶安日報》2016年5月15日)
冷陽:我想說,類似趕尸人,是靈魂的挖掘與意識的呈現, 情感及經驗, 甚至語言, 都不是詩歌的本質。(原載于《打鐵》新漢詩2015討論專輯,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
(原載《打鐵》新漢詩2015討論專輯,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
———————————
———————————
新歸來詩人代表作聯展:包悅(27)

包悅,1970年3月出生,廣東翁源人。中國作協會員、廣東省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佛山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佛山詩社常務副社長、禪城區作家協會主席,《嶺南文學》常務副主編、《佛山詩壇》報常務副主編、《天狼星》詩刊主編。著有詩集《桃花雪》《葉落之前我想回家》《江南雨》《包悅警察詩百首》《思想的叢林》,8000行長詩集《瑪吉阿米》等。現居佛山。
————————————
【瑪吉阿米】
包悅/
———————
2
瑪吉阿米
春天到來的時候
農人便開始播種
青青綠綠的禾秧
是我親手為你種下的情種
————————————
瑪吉阿米
春去秋來
長成的禾穂早已歸倉
成束成束,成垛成垛的禾桿堆積屋前
我對你的思念也與日俱增
誰能見證我心繾綣
————————————
瑪吉阿米
我欲收割愛情
年復經年
我孜孜的追求
不料卻換來未老先衰的身板
一如故園藏南的彎弓
————————————
瑪吉阿米
如果時光可以逆轉的話
我愿和你一起回到從前
回到故鄉
回到我倆初識時的湖邊
我還會替你手牽白馬
看你梳滿頭的烏發
聽你婉轉的歌唱
————————————
瑪吉阿米
回到從前
回家的路竟這么難走
我在夢里夢外走了千回萬回
沒有一次能抵達你身旁
你我的情緣
到底該交付哪尊佛來護佑
————————————
瑪吉阿米
我深知,不是所有的宿命
都有好的結果
只要能夠重遇你
就算把腳底磨穿
我仍會在你的夢里
夜夜攀山越嶺
————————————
(寫于2014年,2015年第10期《現代青年》)

包悅《瑪吉阿米》手稿
————————————
————————————
新歸來詩人代表作聯展:海馬(33)

海馬,本名王勇。1966年5月生,江蘇南通人。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哲學博士后,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訪問學者。在《當代作家評論》《詩刊》《鐘山》等報刊發表詩歌、小說、散文、評論等200余萬字,出版各類作品6部,曾獲江蘇省哲學社科優秀成果、南京市第十二次哲學社科優秀成果、江蘇紫金文藝評論獎等文學評論獎項,散文集《蕎麥》獲南京市第九屆金陵文學獎。現任三江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
【皮手套】
海馬/
_______________
我從寧夏買來一雙手套
(皮的,羊皮的)
————————————
它是一只羊
還是兩只羊
還是若干只羊
制成
那些散漫在草原上的羊
會跑動
會叫
還會繁衍
————————————
就是這些羊
有超出自身的價值
(比如這漂亮的羊皮手套)
————————————
這是一個與環保無關的話題
我只是說
在草場、羊與手套之間
在牧羊人、制革工人以及
賣手套的寧武小姐之間
它們如何建立
那些看不見的關系
————————————
(1999年1月9日于北京,發表于2007年第6期《揚子江詩刊》)

海馬《皮手套》電腦原稿
————————————
————————————
新歸來詩人代表作聯展:張晶 (34)

張晶,英文名RedSunny,網名詩者張晶。(美)新聞傳播碩士,髙級記者,主編。家鄉北京。主編《詩晶》創刊2015卷。有作品散落在世界華人周刊、紐約時報、人民日報,中國當代漢詩年鑒、女詩人詩選、世界詩人、詩選刊、(2013、2015)天津詩人雙年選、詩歌月刊等報刊雜志。2013天津詩歌界最具中國影響力詩人、新詩2014年好詩榜暨年度詩人、中國年度優秀詩歌(2014卷)、入選《雙年詩經——中國當代詩歌導讀》暨中國當代詩歌獎獲得者作品集(2013-2014)。曾獲得過金迪詩歌獎。
———————————
【在沉靜中,寫出分行的鳥語花香】
張晶/
————————
在光芒上
我要構筑城堡
海鷗在浪花中的鳴叫
雪花夾雜著單薄的沙粒倚在河流的枝杈上
山川不息,用語言開放無花果
冰山上的雪蓮,清瘦,直到身段清晰出詞語
唐朝發光,發髻夢一般在斗笠的夾縫中播種、育兒
大雁成行
我明白了金子為什么是黃色的
我明白了詩句為什么搖搖晃晃
我明白了潮水為什么來了去了
我明白了愛情為什么洞開消逝
月光總是茂密著寫在紙上
掏空山水裹著的牛羊羌繡,還有潮人的那朵紅
淡來的茶香,冰椅,暖爐,桃花
唯獨沒有掛在時鐘里的樹葉
光芒沉穩,我心懷敬意的花一樣的香氣散落
我可以在城堡里
用詩歌的長笛聆聽遠處的晨曦
高雅的悖逆和蓬勃的敘述
我不說兩座山相視或相依有多么好
我只是平心靜氣地
道一聲
水是清澈的,可以被遮蔽的部分漂染,但折不斷水的本質
———————————
在光芒上
我要構筑城堡
———————————
(原載2015年8月6日《海峽都市報》)

張晶《在沉靜中,寫出分行的鳥語花香》手稿
————————————
【對《在沉靜中,寫出分行的鳥語花香》的評論】
__________________
姚世英: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詩歌,這首詩是詩人張晶創作歷程的寫照。里頭的酸甜苦澀痛苦掙扎,任何一個對文字執著追求、苦心經營的人,都會產生強烈共鳴。題目就很別致,“沉靜”進入寫作狀態,“分行的鳥語花香”就是詩意芬芳。首兩句光芒上的城堡,象征意味明顯,一位詩人多年追求的不就是在文字的沙粒上建筑永恒。接著六句,生動呈現詩歌創作過程:“海鷗的鳴叫”觸發靈感,意象的“雪花”,沒有經過提煉而混雜泥沙,匯成詞語的川流。意象只有在唐朝的光芒照耀下,才能在“夾縫里播種育兒”,可以見出詩人對古典詩詞的借鑒和吸收。后四句反思生成頓悟:再精美的意象,茂密月光,潮人的紅等都沒有“時鐘里的樹葉”沉穩!詩歌的生命在哪里?不在語言精致堆砌極力的雕鏤的八寶玲瓏,而在呈現生命的力度和生活的底蘊。可見“我可以在城堡里”是歸真返璞的平靜,淡泊中生成的智慧。詩歌的風格表現手法各異,沒有哪山高的比照,可以表達的繁華璀璨,睿智蘊藉,境界泓大,不論怎樣整首詩如清澈的湖水直至文本的內核。
(原載2015年8月6日《海峽都市報》)
————————————
————————————
新歸來詩人代表作聯展:王愛紅(35)

王愛紅,山東安丘市人,現居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詩書畫研究院院長。曾出版詩集《八月之杯》、《清月飛花》,文集《大地神韻》、《雕塑人生》、《這邊風景》(上、下集)、《與大家相遇》、《中國畫壇焦點訪談》、《王愛紅美術評論集》,書法集《王愛紅書法集》、《王愛紅書法作品選》,曾主編或者參與主編《當代著名詩人作家手書》、《中國文藝55年》、《中國文藝30年》、《文藝報》美術書法專刊、《當代美術精品》周刊等。上世紀90年代末放棄詩歌創作從事美術等工作,新世紀逐步恢復創作。2015年獲得人人文學網詩歌新銳獎。
————————————
【甚至】
王愛紅/
______________
甚至忘記了你的名字,我
甚至忘記了,是在何時何地
與你相識。我們倆甚至
沒有構成故事的開始那樣激動人心
————————————
我甚至忘記了,你
對我說的一名話
甚至忘記了你的容顏
甚至根本就沒有你
————————————
你仍然在茫茫人海里
并且和我一樣
在一條路上行走著
我會碰見一張熟悉的面孔
非常熟悉,但肯定不是你
————————————
因為這是另一種美麗
一閃又不見了
————————————
(寫于1995年,選在王愛紅詩集《清月飛花》,2006年大眾文藝出版社)新歸來詩人代表作聯展(31-35)

王愛紅《甚至》手稿
————————————
【對《甚至》的評論】
————————————
《愛到陌生甚至無》
——簡讀王愛紅的詩作《甚至》
格式/
—————————————
二十年前,我在世界風箏都——濰坊認識王愛紅的時候,他就是個詩人;二十年后,我在祖國的首都——北京與王愛紅相遇,他竟然還是個詩人。這種意外,既有世事滄桑淡然處之的成份,又是個我持續陌生化的努力。從現實層面看,詩人、畫家、書法家,似乎意味著其個人身份的快速遷移;從藝術層面來講,從文學到藝術,然后是文學藝術一體化,之于王愛紅確乎是歲月不斷砥礪的結果。
好了,在一個務實得讓人心碎的社會,不玩語言的推磨了。直奔主題,開門見山,方是對詩寫者最大的尊重。《甚至》這首詩之所以為我看重,是因為它在王愛紅的詩寫里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從智性到靈性,這種蛻變固然是個我的全方位打開,卻又是操千器而后識聲的修為所致。《甚至》初讀像一首愛情詩,這符合所有好詩的路數。一首詩沒有愛,抑或說其訴說的愛不到絕望的境地,很難構成一首好詩。我固執地認為,詩寫者如果愛不到絕望的程度,他就無法瘋狂;換句話說,他也就無法與無遭遇。藝術畢竟是而且最終是無中生有的結果啊。
《甚至》這首詩一下手,就不同凡響。國人寫詩多以實物或事實來作題,愛紅用了一個程度副詞作誘餌,順手拈來,一下子便激活了讀者的好奇心。“甚至”是一種狀態,又是臨界點。人們上了賊船,自然要關心賊船的命運。一般來說,境遇的不確定與抒情主人公的確定性,容易勾聯詩句的張力。但若要滋生句子的韌性,就必須反其道而行之。果然,王愛紅將詩中的“你”,果斷地推入不確定。與其說這是修辭上的變本加厲,不如說這是王愛紅對“甚至”的刻骨體認。藝術的微妙之處,就在于那么一點點。好多人就是因為沒有再堅持一下下,所以沒法領略到讓讀者崩潰的至喜。這樣看,所有的“有”都是鋪墊,都是過渡,都是為了生出無。大美而無言,“因為這是另一種美麗/一閃又不見了”。這樣的詩句將人揉搓地欲哭無淚;這樣的疼痛,唯有拔劍四顧兩茫茫者方能體味。
王愛紅不是大俠,但是成為詩寫方面某個時刻的大家,還是相當有條件的。就拿《甚至》來說,整首詩全部用口語寫成。這樣的詩寫很容易寫成口水,但王愛紅硬是寫成了流水,并且是靜深水流,一下子就與諸多牛逼哄哄的口語詩寫者區別開來。這首詩與柏樺的《表達》有一拼,似乎是盤子喝水,似乎是信馬由韁,一切皆漫不經心,一切又渾然天成。這種語言奇跡的發生,表面觀是修辭顛覆使然,事實上卻是王愛紅氣息投射的后果。妙,妙不可言,恐怕僅僅在智慧的層面來體認,就顯得未免促狹了。我以為,口語詩寫的平面化不應歸罪于口語,而應歸因于詩寫者詩寫視點的單一與機械。一首詩的著眼點或許只有一個,但內在的動點應該有許多。著眼點只是一個入口,進去之后,如果沒有多個動點的吸引,那么如何讓人流連忘返呢?《甚至》在這方面無疑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說服力。
如前所述,一首詩是詩寫者示愛的結果。愛的程度直接關乎一首詩的成敗。王愛紅在《甚至》中盯上了瞬間。瞬間砰然心動,卻又裝著若無其事;本是虛擬的對象,卻又一再地實指;若有若無,時斷時連;最后說翻臉就翻臉,甚至“閃”得連我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此刻,你我沒有現實的利益糾纏,沒有肉體的任何碰撞,卻有體溫,卻有呼吸,卻有心跳,這不是愛難道還是什么?愛讓我們感到陌生,又讓我們時常體歷掛羊頭賣狗肉的迷局。明明是無中生有,偏偏要弄出一副有中生無的面相。王愛紅,你到底想干什么?
(2011年)
—————————————
————————————
[新歸來詩人代表作聯展公告]
———————
中國新歸來詩人聯盟,聯手中國藝術家微平臺,在多種媒介展示新歸來詩人代表作,作品限一首代表作(一般不超過50行,提供word文字稿),需發表過,來稿注明寫作年代及發表報刋,并附新個照一張,簡介300字內(切勿超),代表作手稿(控制在兩頁16K紙之內,最好壓縮為一頁),對代表作的評論摘錄(整篇一般不超過兩千字,多篇摘錄在兩千字內,注明評論所登載的報刋)。此專項活動不接受非新歸來詩人(1999年以后出道、發表作品者)的稿件,請理解并尊重事實,征稿針對新歸來詩人群。投稿信箱ngrp2011@163.com
—————————————
[策劃及出品人]:沙克
[ 顧問 ]:葉延濱,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詩刊》原主編
[聯展公證人]嚴力、翟永明、何言宏、蔣登科、黃梵、張德明、傅元峰
—————————
橫跨三十年當代詩史,重讀代表作
展示新歸來詩人創造,確認新價值
—————————
【主辦者】:
中國新歸來詩人聯盟
總編:沙克,洪燭
中國藝術家微信平臺
總編:沙克,阿尼巴爾·羅斯
—————————
【后援者】:
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
秘書長:祁人
詩林雜志
主編:潘紅莉
中詩網
主編:周占林
作家網
總編:趙智
現代青年雜志
社長:雁西
—————————————

中國新歸來詩人||
中國當代實力詩人集結
中國當代優秀詩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