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長詩)
作者:吳兵
一
對渤海灣構想魚蝦的圖畫,
只是一次幻覺。
被圍捕過無數次的魚蝦,
正在石油與鋼鐵之間假寐。
向南,臨近微山湖,
便臨近了一位智者。
兩千五百多年前,
那里另一群魚蝦的暢快讓湖水動容。
石油與鋼鐵是遠未到來的轟鳴,
諸侯群爭,專權、奢靡,
青銅的版圖,
美玉叮當著爭霸與殺伐。
二
再好看的紙也不過是一張紙,
無論雕版還是鉛印,
白紙黑字,
翻過去就等于結束,
但竹簡堅硬,內心柔軟,
時空相隔,
省略斑斑銹痕,
澄明與清純,
魚蝦的快樂,是群體
生存的無憂和自由。
三
能省略的都省略掉,
唯有那些溫情的手臂,
自古至今,
春麥一樣鋪展著。
天空低些,大地抬升,
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的一天,
海拔只有三百四十多米的尼丘,
老夫少妻叔梁紇和顏征在的祈禱,
得到回應,
孔丘,孔仲尼降生了。
四
將歷史和經驗不停翻檢,
力圖將傳統秩序置于最高處。
一個將仁與禮當作雙拐行走的人,
一個為周禮回歸奔忙的殉道者,
最終埋首于書案。
那些編撰整理的典籍,
與他同在,
那些典籍,
為他綿延了智者的峰巒。
五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從尼丘出發,
漫漫復漫漫,
慨嘆望川而出。
且不說先輩,
由宋至魯的逃離;
且不說諸侯間征伐,
劍光背后淚光重重;
且不說三歲失父十六歲失母生活貧且賤,
更不說十五歲志學之苦辛,
逝去的繼續逝去,
長河滔滔依然故我……
六
河之逝者亦河之生者,
河中之鯉,
二十歲的孔仲尼得到魯昭公的禮物。
這一次沒有祈禱,
兒子降生因魯昭公送來的鯉魚,
取名孔鯉字伯魚。
或許這是一個象征,
不管順水而下還是逆流而上,
漫游將是一次對未來的期待,
或是一次次,
不得不重新做出的選擇。
七
從兒時陳俎豆、設禮容的游戲,
到太廟事無巨細的問詢,
再到向郯子請教少昊時代的情狀,
學而思,見賢思齊,
禮被一雙溫厚的手反復觸摸,
遺存的面貌不再斑駁。
八
小吏就小吏吧,
且低頭吃飯,抬頭走路。
庫房物品的進出絲毫不差,
牛羊管理井然有序,
委身于氣焰壓君的權臣季氏家族,
并不意味著,
看不到柳絲在春天里飄搖。
九
離開了季氏家,
孔子在柳絲下席地而坐。
越來越多的學生圍攏過來,
他們目光明亮。
教授著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臉上閃著春光,
體內跑著一匹快馬,
而嘶鳴只有孔子自己能聽到
——三十而立。
十
面要精,
肉要細,
魚肉要新鮮,
烹飪要美味,
端正的坐席上,
孔子仿佛生活烹飪師,
撫琴而吟。
十一
博學好禮,
孔子被國人稱許,
聲名益隆。
魯國大夫孟釐子卒前,
囑咐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
師事孔子。
文化之橋是平等的,
無論官宦后代還是平民子弟,
都可在其上行走。
十二
以周禮的秩序和崇敬,
收束霸權的野心,
何以將舊有的安定,
重新召回?
散亂起伏的蘆葦,
像是攢動不定的人群。
十三
舉目四望,
晉與楚霸權相峙小國兩依,
魯國除此,
身邊還立著一個龐大的齊。
火山口上,
忐忑,
小心度日耐不過季氏擅權,
魯昭公逃亡。
封建的人治,
權力或被撕扯出血跡,
或被捂得燙手。
十四
歷史的瞬間,
讓多少瞬間的歷史值得玩味。
面對季氏的驕縱,
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秋葉飄零,
與秋葉一同飄零的,
還有叵測的覬覦。
十五
沒有護照,
更不需要簽證,
出入國境,
像一只蜻蜓飛來飛去。
自由給了所有人開放,
開放也給了所有人自由。
去往齊國,
故國回首,
不一樣的浮云卻是一樣的月亮。
十六
第一次離開魯國,
避亂而行,
孔子并不像蜻蜓那樣輕盈。
路過泰山,
一位婦人的悲啼令他駐足。
婦人的公公、丈夫和兒子,
都已喪命虎口。
“為什么不離開這里?”
“這里沒有殘暴的政令啊!”
對話過后,
孔子讓弟子們記住,
他發自肺腑的一句話:
苛政猛于虎!
十七
在齊國,
《韶》樂讓孔子的心,
驟然明亮。
學習舜時遺留的《韶》樂,
陶醉、癡迷,
三月不知肉味,
仿佛一個童子,
迷戀上自己最初的游戲,
暫忘其他。
十八
游戲都是暫時的,
君不是己君,
臣不是己臣,
世襲的網,
君臣有時已經,
找不到各自的繩扣。
十九
在齊國的宮廷里,
孔子對問政的齊景公,
傾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一堆碎片,
模糊的光影,
舊有的秩序遙不可及。
各有擔當,
孔子的君臣父子說,
讓君王心動,
而宮廷外面,
清風和鳥鳴早有歸依。
二十
晏子對孔子的質疑,
又讓齊景公回到現實。
憐惜,抑或勸慰,
齊景公對孔子說:
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齊國大夫意欲對其加害,
孔子返回魯國。
二十一
齊景公托詞老了,
而四十不惑的孔子熱情不減。
守著一座政治理想的空城,
通往那里的馬車,
已經毀棄;
制度的大道,
不見蹤影。
二十二
在現實的城中,
孝父母,親兄弟,信友朋。
有人祭祀,
他不會吃飽,也不會歌樂。
一己之操行,
孔子的雙腳,
始終沒有離開世俗的泥土。
道德在亂世中,
就像一棵被任意砍伐的樹,
而他一直都在仰望。
二十三
仁啊,
人與人待之以禮,
相互悲憫與體恤,
內心的苦痛才不漫堤。
仁啊,
君王對待百姓,
像對待祭祀祖先那樣敬畏與敬重,
國家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
二十四
抱怨的永遠都在抱怨。
舍棄了平等與公正,
仁和禮都是奢談。
貪婪扭曲人性,
鷹隼飛過,
置身于仁愛河流中的孔子,
顧影自憐。
二十五
若人世澄明,
何談鬼神。
成人之美,
仁之君子,心中的花朵從不枯萎。
良善、寬容、誠懇,
文化浸潤的文質彬彬,
是純凈的凝望、淡定的呼吸。
二十六
純凈而清醒,
淡定而無懼。
將仁德與法律惠及百姓而不是某個人,
作為懷德懷刑的君子,
孔子的高度是文化累積的高度,
孔子的超邁是詩人灑脫的超邁。
二十七
陽貨與公山弗擾先后拉攏,
企圖借孔子名望,
助己反叛。
除私利,
對于有社會政治理想的人,
出仕是大餐。
享用大餐,
有人賞舞樂,
有人動劍戟。
二十八
卿大夫罔顧君王,
家臣罔顧卿大夫。
季孫氏的費邑宰,
似睥睨的虎。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回過身,
繼續與弟子們一起,
推心置腹,喜形于色。
二十九
將露珠比作一顆心,
不怕被任何人看穿,
坦蕩蕩謂之君子,
不怕觸碰。
道義、謙恭、誠實,
不怕觸碰,
坦蕩蕩哪怕如一塊山石。
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的行囊里,
有一只安穩的枕頭。
三十
言不由衷的說辭,
見風使舵的臉色,
唯唯諾諾的假象,
豈止是左丘明認為可恥,
豈止是孔子認為可恥,
生命被污染,
凡君子,皆恥之。
三十一
一條陋巷深居,
一個人的落寞;
一簞食一瓢水,
一個人的寡淡。
修養從來都來自清疏,
亦步亦趨的顏回,
在孔子心中,
已然開出忠恕的花朵。
三十二
經久打磨的理性,
非斧鉞,非箭矢。
道的模型,結構規整,
靠近中庸,
也許就靠近了星辰。
光無處不在,
祖先的光,子孫的光,
而靠得最近的,
最先是一縷舒適的炊煙……
三十三
水,
靜動,緩急,
高低,清濁,
皆由之自然。
萬物的本性如水,
如同四季不可更改。
人為的規范之外,
是非的言說之外,
是大道。
老子的話,
為孔子打開了自然的大門。
三十四
不討論時間和空間,
對行為的迷惑,
大于對死亡的恐慌,
將內心規范等同于社會規范。
顛簸的道路,
困厄只是困厄嗎?
一切尚不所知,
遠方的樹,
理想之鳥還沒有起飛……
三十五
權力如同氣球,
膨脹著同時也被擠壓著。
企圖謀殺季氏取而代之,
陽貨謀叛,
魯定公與季氏合討之。
陽貨兵敗逃之齊、逃之宋,
終至晉國趙簡子門下,
追殺惡狼于東郭先生面前的趙簡子,
卻接納了另一條奔命的“狼”。
三十六
琴瑟低鳴,
美匏高懸,
多少有些累了。
無欲無求,
或乘木筏漂浮于海上,
沒有阻隔,
目光隨意停留,
水波取代人影憧憧,
或遠居僻壤,
塵世的評判消弭。
三十七
富如何,
貴又如何。
享老人之安,
粗糧白水,
枕臂而寐。
有沒有過失眠?
現實是凋敝的現實,
孔子是憂慮的孔子。
三十八
將學問的玉石不停打磨,
藏其于身,
而不對外炫耀夸飾。
一以貫之,
自己早給過自己答案。
君子的光芒源于心——
知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三十九
久有學養名聲,
并未被當政者任用。
不為陽貨之釣餌所動,
卻被當政者看中,
孔子得到權勢的垂青。
五十一歲出仕,
孔子登魯國政壇。
毀滅與復興,冷眼與熱望,
誰在旁觀?
四十
是翩翩禮遇,
還是謙恭而治?
懂得循循善誘的孔子,
一年的中都宰,
把一個小縣治理得井井有條。
百姓富安,
美譽四起,
“四方皆則之。”
四十一
一年后,
由中都宰任司空,
再任大司寇,
孔子位列三卿。
久有的苦悶暫一掃而去,
朝堂之上似步青云,
眾人眼中的朝服,
或掩著幽遠的孤獨。
四十二
齊國與魯國夾谷會盟,
鼓噪的齊國,
暗中將手握住劍柄。
魯國的相禮孔子,
盾牌一般,
以禮儀之威,
讓對方握住劍柄的手抽回。
以禮儀之威,
魯國不但沒有變為齊國的附庸,
反而將被侵占的汶陽之地索回。
四十三
進朝堂之門,
孔子恭敬得像無法容身;
朝堂之上,
行走時提衣斂身屏氣。
國君召之,
快步而進像鳥兒張開翅膀,
那是對權力的依傍;
出朝堂走下臺階,
又一次鳥兒般張開翅膀,
那是自由天性的舒張。
四十四
病臥家中,
魯定公來看望。
面向東,
孔子把朝服和紳帶,
鋪在床上,
以盡禮。
孔子在言說中行動,
在行動中言說。
四十五
一句話以概之,
何以興國?
何以喪國?
魯定公直問。
孔子回答得委婉:
一句話的回答沒有,
但接近這樣的話有。
知道做君王難,事事認真對待,
國家離興盛也就不遠了。
如果君王以別人不敢違抗己言為快樂,
而君王說的又是錯的,
國家離喪亡也就不遠了。
四十六
曾經被蔑視的,
僭越臣禮的季孫氏,
而今孔子對其恭敬有加,
頻頻屈身進見。
宰予的勸說未能奏效。
重國事輕己尊,不久
孔子在大司寇任上“攝相事”。
四十七
在政治巔峰上,
孔子出手“墮三都”。
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皆居曲阜,
僭越國君主政,
其各處封地內的城邑由家臣把持。
季孫氏的家臣陽貨,
曾禍起費邑;
叔孫氏的家臣侯犯,
曾禍起郈邑。
四十八
叔孫氏的郈邑、季孫氏的費邑被拆,
孟孫氏卻暗結家臣用兵拒拆成邑,
魯定公率兵攻而不破。
季孫氏、叔孫氏也對自己,
盤踞已久的勢力范圍的消失,
幡然悔悟,
“墮三都”難以為繼。
克己復禮,
孔子的夢想停留在了夢想。
四十九
孔子在魯國參政使齊國恐慌。
齊國送來女樂,
季氏迷醉,三日不朝。
孔子的不滿,
只是一縷輕煙可有可無。
冷落,失落,
長夜柔軟,
寂靜的月,
仿佛一個人寂靜的面龐。
五十
禮樂在大地上一次次奏響,
秋雁在碧空中一次次飛過。
慎終的敬畏,
哀惻與黃土同在;
追遠的渴念,
尊慕與歲月并行。
五十一
春祭的烤肉,
國君分發給了大夫們,
孔子并沒有得到應得的一份。
一切都過去了,不必暗示。
走吧,走吧,
雖眾多弟子跟隨,
他卻仍像一只孤雁。
“遲遲吾行也,
去父母國之道也。”
五十二
五十五歲的孔子,
離開了故土去往衛國。
不甘,無奈,
政治的內傷很痛,
他并不能像大雁一樣,
于空中飽覽山河。
“優哉游哉,維以卒歲。”
或是挫折后的自我寬慰,
或是夢醒后的釋然。
五十三
為人用世,
堅守不會像冰一樣融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世俗道理明明白白。
既是沖浪者,
又是旁觀者,
茫茫人海啊,崇高人格啊,
西行,
路途漫漫,心事重重……
五十四
治國者三。
次第去其一為軍備,
去其二為糧食,
最終高于鐘鼎的是百姓信任。
不可遏制的潮水,
失去信任,
滔天之涌,
任何大船都將傾覆。
五十五
“俸粟六萬。”
衛靈公給與孔子任職魯國時同樣的俸祿。
對知識與文化名望尊崇,
以布衣與官職對接,
孔子坦然。
孔子依然是可以游走的孔子,
只是故鄉,漸行漸遠……
五十六
禮束君子,
還是君子自束于禮?
苛求于己,
還是苛求于人?
衛靈公夫人南子不可不見,
見的不是美人,
而是權力的帷帳。
子路不悅。
激憤,
孔子只有向天訴說。
五十七
蔡事吳,
陳事楚。
吳國征伐陳國,
楚國出兵相救。
陳、蔡路上的絕糧、危難,
喪家之犬的調侃,
所有都改變不了心的方向。
或冰凍三尺,
或焚為灰燼,
一切原本已經不能重來。
接輿的歌聲不是預言了,
孔子卻像在寓言中。
五十八
對等級的一味尊崇,
讓人身心俱疲。
沒有權力擁有者,
在他面前感到羞愧。
路途漫漫,
匡地的圍困,宋地的威脅,
等待多么蒼白,傷害多么直接。
五十九
追趕,不停追趕,
停下腳步,
也可以是被欣賞的湖水,
弟子們即如漣漪輕漾。
能暫停一下嗎?
暫停一下人世的紛繁,
贊美一句湖水般的藍天,
或夜空中的繁星點點。
六十
以考古者的眼光打量現世,
以雕刻者的心態端詳人生。
祖先禮儀的秩序和莊嚴,
已被膨脹的欲望車輪碾碎。
在仁道的高地上,
一個人的自治,
至死不渝。
理想者的巔峰,
只有理想者占據。
六十一
磨損,破碎,向往,
困苦付與禮樂。
仁者愛人,
愛永遠是暗夜里的火種。
懷揣火種的孔子,
六十一歲仍散射青春之光——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六十二
居衛國不定。
過宋往陳,過蔡往楚,
如晃動的水珠。
出出進進,
不得已,
還是久留在衛國那片荷葉上。
世道動蕩,
荷葉此起彼伏,
以禮定邦的孔子,
此時顯得比水珠還輕。
六十三
爭霸的洪水泛濫,
逃避無道的權力沖動,
生命的存在高于一切。
躬身耕種,
向土地致敬,
與莊稼溫存,
長沮、桀溺、荷蓧丈人,
心無旁騖。
六十四
仕魯,仕衛,仕陳,
再仕衛。
并不因抱負而步青云,
卻因抱負而五味雜陳。
還記得那個沂水之夢嗎?
一個很大也很小的夢,
一個讓生命變得具體的夢——
河水中洗凈身體,
享受暖陽,微風輕拂,
唱著歌回家……
六十五
曾經的夢都畫形于周公,
對于一個平靜和諧的時代,
一生心馳神往,
但衰老必然。
衰老,先顧己而后才能顧他,
衰老,哀婉于夢的黯淡。
歸去必然。
雖然季桓子相邀,
但孔子惦記的卻是那些,
曾教授過的魯國弟子。
六十六
一簇簇火花,
藏之于身,
身邊,都是火花。
顏回、閔損、子路、冉雍、公冶長,
冉求、子貢、有若、曾參、言偃……
問答與琴音相隨,
生老病死的途中,
所有的火花,
于眾聲喧嘩中,
都獨自閃爍著迷人的光亮。
六十七
不學詩,
何以更好表達心愿?
不學禮,
何以更好立身處世?
對兒子伯魚,
孔子多像是一位嚴師。
“天喪予!”
相處半生的弟子,
痛不欲生,對逝去的顏回,
孔子多像是一位慈父。
六十八
原野深處,露水仍在,
熟悉的黑夜和黎明,
天命已知。
征戰殺伐,血色歲月,
子曰子曰,像一貼貼止血劑。
風吹過來了,
一只鳥飛走,
還有一只鳥飛走。
纏綿,久遠的鳴叫撫慰著耳膜,
透過冷漠抵達。
六十九
歸來——
為道擔當,一以貫之。
齊國陳恒弒君,
孔子逐一面見提請討之,
魯國君臣不予理會。
知其不可而為之,
故國心寒,
取暖的只有一盞燈了。
七十
罷了,
所有的顛簸一一擱置,
所有的沉重一一卷起。
竹簡上耕作,
韋編三絕,
儒者風范如臨風之竹。
始于大地草木的生命,
終止于大地草木。
西狩獲麟,
孔子《春秋》絕筆。
七十一
群雄紛爭的舞臺,
道何為道?
落寞歸根的孔子,
七十三歲悄然離去。
魯國都城北邊,
泗河之濱,
弟子們相擁而泣,
他們遍植樹木,
守喪三年。
群鳥歸林,啁啾,
撫慰著那個琴瑟鳴響的靈魂。
七十二
有限的話語,無限的寬慰,
子曰聲中,祭奠遠方。
后世的舞臺,
一個人的思想被一次次重溫,
一個人的言說被一次次復制,
一個人的行跡被一次次描畫。
堅忍與抗爭,良知與安詳,
大幕一次次重啟榮光。
至圣先師的光環可以忽略,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辭可以忽略,
但人們不能不,一次次地回望。
七十三
安然相顧,
今朝,仲尼先生,
你不會拒絕清茶一杯,
再與眾生同坐。
人群中不乏顏回、子貢,
也不乏子路、宰予……
來吧,讓喜怒哀樂,
把憂苦與榮耀深埋。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在廣袤的大地上,
我們期盼,以人性的溫暖,
你再敞開廣博純真的胸懷……
2017.6.13(歷時七年寫作修改完成)
作者簡介:
吳兵:詩人,文化學者,資深出版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個人詩集多部,還創作有800行長詩《孔子》和大量散文及兒童文學作品。作品入選《詩刊50周年詩選》等眾多選本。主編出版了《經典情詩99首》《寫給父親的詩》《寫給母親的詩》《國殤》四種詩選。

孔子年表
魯襄公二十二年(公歷紀元前551年)
孔子生。
魯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
孔子三歲。父叔梁紇卒。
魯昭公七年(前535年)
孔子十七歲。母顏氏卒在前。
魯昭公九年(前533年)
孔子十九歲。娶宋亓宮氏。
魯昭公十年(前532年)
孔子二十歲。生子鯉,字伯魚。
魯昭公十七年(前525年)
孔子二十七歲。郯子來朝,孔子見之,學古官名。其擔任魯之委吏乘田當在此前。
魯昭公二十年(前522年)
孔子三十歲。孔子初入魯太廟當在前。琴張從游,當在此時或稍前。孔子此時始授徒設教。顏無繇、仲由、曾點、冉伯牛、閔損、冉求、仲弓、顏回、高柴、公西赤諸人先后從學。
魯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
孔子三十四歲。魯孟釐子卒,遺命其二子孟懿子及南宮敬叔師事孔子學禮。其時二子十三歲,其正式從學當在后。
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
孔子三十五歲。魯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齊,孔子在這年到齊,在齊聞《韶》樂。齊景公問政于孔子。
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
孔子三十六歲。當在這年返魯。
魯召公二十七年(前515年)
孔子三十七歲。吳季札從齊返,其長子卒,葬嬴博間,孔子自魯往觀其葬禮。
魯定公五年(505年)
孔子四十七歲。魯陽貨執季桓子。陽貨欲見孔子,當在此后。
魯定公八年(前502年)
孔子五十歲。魯三家攻陽貨,陽貨奔陽關。這年,公山弗擾召孔子。
魯定公九年(501年)
孔子五十一歲。魯陽貨奔齊。孔子始出仕,為魯中都宰。
魯定公十年(500年)
孔子五十二歲。由中都宰為司空,又為大司寇。相定公與齊會夾谷。
魯定公十二年(498年)
孔子五十四歲。魯聽從孔子主張墮三都。墮郈 ,墮費,又墮成,不克。孔子墮三都之主張遂陷于停頓。
魯定公十三年(497年)
孔子五十五歲。去魯到衛。衛人端木賜從游。
魯定公十四年(496年)
孔子五十六歲,去衛過匡。晉佛肸來召,孔子欲往,最終不成,重返衛。
魯定公十五年(495年)
孔子五十七歲。始見衛靈公,出仕衛,見衛靈公夫人南子。
魯哀公元年(前494年)
孔子五十八歲。衛靈公問陣,當在今年或明年,孔子遂辭衛仕。其去衛,當在明年。
魯哀公二年(前493年)
孔子五十九歲。衛靈公卒,孔子在其卒之前后去衛。
魯哀公三年(前492年)
孔子六十歲。孔子由衛到曹又到宋,宋司馬桓魋欲殺之,孔子微服去,到陳。遂仕于陳。
魯哀公六年(前489年)
孔子六十三歲。吳伐陳,孔子去陳。絕糧于陳、蔡之間,遂到蔡,見楚葉公。又自葉返陳,自陳返衛。
魯哀公七年(前488年)
孔子六十四歲。再仕于衛,時為衛出公之四年。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
孔子六十八歲。魯季康子召孔子,孔子返魯。自其去魯到衛,先后共十四年而重返魯。此后便開始其晚年的教育生活,有若、曾參、言偃、卜商、顓孫師等人皆先后從學。
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
孔子六十九歲。子孔鯉卒。
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孔子七十一歲。顏回卒。齊陳恒弒其君,孔子請討之,魯君臣不從。是年,魯西狩獲麟,孔子春秋絕筆。春秋始筆在何年,則不可考。
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
孔子七十二歲。仲由死于衛。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孔子七十三歲。卒。


來源:萬松浦書院
作者:吳兵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A5NDM2OA==&mid=2652671023&idx=1&sn=fe4abb92d321d355b71cd357bb9a1c2a&chksm=f12f2b20c658a236cf7662bee36df1dd4444505e69d23c2400048ea976e0fe81b47627c27229&mpshare=1&scene=1&srcid=062820MMLPKXFWrzt4t35xEI&pass_ticket=u2%2B4f%2BCMFfB4sKgH%2FxBk8kmnyXZGP8%2B3l2B7srlZCGiFpAYTr5sBQSgs42fvhUP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