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背景的人
——李少君詩選

李少君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鄉人,198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系,曾發起設立"珞珈詩派",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神降臨的小站》等,主編《21世紀詩歌精選》,詩作入選大學教材等數十種選本,并被翻譯成英文、德文、俄文、韓文、瑞典文、塞爾維亞文、越南文等,曾多次應邀參加美國、德國、法國、印度、越南、菲律賓、塞爾維亞等國國際詩歌及文化活動。被譽為"自然詩人"。所提出的詩歌"草根性"已成為二十一世紀詩歌關鍵詞。曾任《天涯》雜志主編,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海南省文聯專職副主席,現為《詩刊》副主編,一級作家。
*本文摘自李少君新書《我是有背景的人》
詩 選
作者:李少君
《我是有背景的人》
我們是從云霧深處走出來的人
三三兩兩,影影綽綽
沿著溪水擊打卵石一路嘩嘩奔流的方向
我們走下青山,走入煙火紅塵
我們從此成為了云霧派遣的特使
云霧成為了我們的背景
在都市生活也永遠處于恍惚和迷茫之中
唯擁有虛幻的想象力和時隱時現的詩意
《傍晚》
傍晚,吃飯了
我出去喊仍在林子里散步的老父親
夜色正一點一點地滲透
黑暗如墨汁在宣紙上蔓延
我每喊一聲,夜色就被推開推遠一點點
喊聲一停,夜色又聚集圍攏了過來
我喊父親的聲音
在林子里久久回響
又在風中如波紋般蕩漾開來
父親的應答聲
使夜色明亮了一下
《抒懷》
樹下,我們談起各自的理想
你說你要為山立傳,為水寫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寫真集
畫一幅窗口的風景畫
?。ㄩg以一兩聲鳥鳴)
以及一幀家中小女的素描
當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樹下
《荒漠上的奇跡》
對于荒漠來說
草是奇跡,雨也是奇跡
神很容易就在小事物之中顯靈
荒漠上的奇跡總是比別處多
比如鳴沙山下永不干凅的月牙泉
比如三危山上無水也搖曳生姿的變色花
荒漠上還有一些別的奇跡
比如葡萄特別甜,西瓜格外大
牛羊總是肥壯,歌聲永遠悠揚
荒漠上還有一些奇跡
是你,一個偶爾路過的人創造的……
《神降臨的小站》
三五間小木屋
潑濺出一兩點燈火
我小如一只螞蟻
今夜滯留在呼侖貝爾大草原中央
的一個無名小站
獨自承受凜冽孤獨但內心安寧
背后,站著猛虎般嚴酷的初冬寒夜
再背后,橫著一條清晰而空曠的馬路
再背后,是緩緩流淌的額爾古納河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再背后,是一望無際的簡潔的白樺林
和枯寂明凈的蒼茫荒野
再背后,是低空靜靜閃爍的星星
和藍絨絨的溫柔的夜幕
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廣大的北方
《春天里的閑意思》
云給山頂戴了一頂白帽子
小徑與藤蔓相互纏繞,牽掛些花花草草
溪水自山崖濺落,又急吼吼地奔淌入海
春風啊,盡做一些無賴的事情
吹得野花香四處飄溢,又讓牛羊
和自駕的男男女女們在山間迷失……
這都只是一些閑意思
青山兀自不動,只管打坐入定
《海之傳說》
伊端坐于中央,星星垂于四野
草蝦花蟹和鰻鱺獻舞于宮殿
鯨魚是先行小分隊,海鷗踏浪而來
大幕拉開,滿天都是星光璀璨
我正坐在海角的礁石上小憩
風簾蕩漾,風鈴碰響
月光下的海面如琉璃般光滑
我內心的波浪還沒有涌動……
然后,她浪花一樣粲然而笑
海浪嘩然,爭相傳遞
抵達我耳邊時已只有一小聲呢喃
但就那么一小聲,讓我從此失魂落魄
成了海天之間的那個為情而流浪者
《碧玉》
國家一大,就有回旋的余地
你一小,就可以握在手中慢慢地玩味
什么是溫軟如玉啊
他在國家和你之間游刃有余
一會兒是家國事大
一會兒是兒女情長
焦頭爛額時,你是一帖他貼在胸口的清涼劑
安寧無事時,你是他纏綿心頭的一段柔腸
《敬亭山記》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抵不上
一陣春風,它催發花香,
催促鳥啼,它使萬物開懷,
讓愛情發光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抵不上
一只飛鳥,晴空一飛沖天,
黃昏必返樹巢
我們這些回不去的
浪子,魂歸何處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抵不上
敬亭山上的一個亭子
它是中心,萬千風景匯聚到一點,
人們云一樣從四面八方
趕來朝拜
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抵不上
李白斗酒寫下的詩篇
它使我們在此相聚暢飲長嘯
忘卻了古今之異
消泯于山水之間
《長安秋風歌》
楊柳青青,吐出自然的一絲絲氣息
剎那間季節再度輪回,又化為蘆葦瑟瑟
陶罐,是黃土地自身長出的碩大器官
青銅刀劍,硬扎入秦磚漢瓦般厚重的深處
古老塊壘孕育的產物,總要來得遲緩一些
火焰蔓延白鹿原,燒荒耗盡了秋季全部的枯草
我曾如風雪灞橋上的一頭驢子踟躕不前
秋風下的渭水哦,也和我一樣地往復回旋
一抬頭,血往上涌,一吼就是秦腔
一低頭,心一軟,就婉轉成了一曲信天游
《寂靜》
這小地方的寂靜是骨子里的
河中流淌的春水,巷子里的青石板
籬笆間的藤與草,墻頭跳躍的一只小鳥
……一切,都深深地隱含著寂靜
寂靜的,還有院子里那個空空的青花瓷瓶
等待著一枝梅或者一朵桃花的插入……
寂靜的,還有孩子敲打門窗的聲音
--寂靜,是被敲打出來的
《安良旅館》
安良旅館矗立于小鎮的一角
每天,年輕人駕著摩托車從門前呼嘯而過
火拼在三公里的郊外發生
看不見血,也聽不到喊叫聲
這里仍然安良,包緊身衣黑絲襪的小姐
會過一個小時就去敲不同客人的房門
老板娘坐在大門口的柜臺上嗑瓜子
對一切見慣不驚,熟視無睹
那些紅頭發黃頭發的混小子有時也會來開房
伊收了錢眼皮都不會抬一下
只有伊心儀的鎮中學林老師走過時
這妖嬈少婦才會咦呀呀迎上去
身子一搖三扭,正經地風情萬種

我的心、情、意(代序)
李少君/文
一
詩歌是一種心學。
詩歌感于心動于情,從心出發,凝聚情感,用心寫作,其過程類似修心,最終領悟意義,創造境界,得以在其中安心,同時還可能安慰他人,稱之"心學"名副其實。
心,是感受和思想的器官,錢穆先生認為心是一切官能的總指揮總開關。學,有學問和學習兩重含義,這里主要是指學習。學習,是一種通過觀察、了解、研究和領悟使個體可以得到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方式。
詩歌是一種心學,意思是,詩歌本質上是一種感受、學習并領悟世界的方式。心通天地萬物,心是具體的、個人性的,但可以心心相通,以心傳心,他人亦能感受、體會、理解。
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這是一種心學;而每一個時代,我們也都要面對新的感覺和變化及新的情況,努力學習、思索和理解,這也是一種心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心學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的,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是人區別于其他物種的存在方式。人是語言的動物,人也是情感的動物,唯有人,可以用語言把情感描述、記錄、儲存、升華并保留下來,即使歷經千年,仍能打動后人。
二
所以,詩歌也是一種情學。
情,指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李澤厚認為:動物也有情有欲,但人有理性,可以將情分解、控制、組織和推動,也可以將之保存、轉化、升華和超越。若以某種形式將之記錄、表現、儲存或歸納,就上升為了文學和藝術。因此,李澤厚對藝術如此定義:"藝術就是賦情感以形式"。藝術就是用某種形式將情感物化,使之可以傳遞,保存,流傳。這,就是藝術的本源。
在我看來,藝術,其實就是"情感的形式",或者說,"有形式的情感",而詩,是最佳也最精粹的一種情感方式。
古人云:觸景生情。情只有在景中也就是具體境中才能激發并保存下來,而境是呈現情的具體場所和方式。
那么,何謂"境"?境,最初指空間的界域,不帶感情色彩。后轉而兼指人的心理狀況,涵義大為豐富。唐時,境的內涵意思基本穩定,既指外,又指內,既指客觀景象,又指滲透于客觀景象中的精神,涵有人的心理投射觀照因素。
境,為心物相擊的產物,凝神觀照所得。其實質就是人與物一體化。主客融合,物我合一,造就一個情感的小世界,精神的小宇宙。在情的關照整合統攝下,形成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理解。
情境,有情才有境。情景交融,情和景總是聯系在一起的。情境,就是情感的鏡像或者說框架,個人化的,瞬間偶然的,情感在此停留,沉淀,進而上升為美。情境是一個情感的小天地。細節、偶然、場景因情感,才有意義,并建立意義。
中國人認為萬物都是有情的,世界是一個有情世界,天地是一個有情天地。王夫之在《詩廣傳》中稱:"君子之心,有與天地同情者,有與禽魚鳥木同情者,有與女子小人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體天地之化,微以備禽魚草木之幾。"世界,是一個集體存在、相互聯系、同情共感的命運共同體。
張淑香稱之為一種徹底的"唯情主義",這種"唯情主義"認為世界萬物都有著"一條感覺和感情的系帶",并且由古而今,"個體之湮沒,雖死猶存,人類代代相交相感,亦自成一永恒持續之生命,足與自然時間的永恒無盡相對恃相呼應",從而超越死亡的恐懼,肯定生命本身的絕對價值。
三
詩歌,最終要創造一個有情的意義世界。
意,就有有方向、有目的的情感。意義,指精神賦予的含義、作用與價值,人是有自我反省、覺解能力的,能夠意識到生活是否值得過下去,所以,人生是否有意義,對于每個人都很重要,人皆需要尋找意義。
詩,應該創造和提供一個意義世界。那么,如何創造?
前面說了,情之深入、持續與執著,產生意。以攝影經驗為例,萬物萬景茫茫,唯定格截取一點,才能構成具體場景圖像,才能有所確定,才能清晰,才能呈現攝影者心意,才能凸顯美。
詩亦如此,欲以語言保存情感,亦需截取,固定為境。情凝聚、投注于境,沉淀下來,再表達出來,成為詩,成為藝術。
所以,藝術來自情深,深情才能產生藝術。這點類似愛情。心專注,才有情,才會產生情。愛情的本質,就是專一,否則何以證明是愛情。
藝術之本質也是如此,藝術就是深入聚焦凝注于某種情感經驗之中,加以品味沉思,并截取固定為某種形式,有如定格與切片,單獨構成一個孤立自足的世界,比如一首詩或一幅畫。而閱讀到這一首詩這一幅畫的他者,又因其中積淀的元素喚起自身的記憶和內心體驗,引起共鳴,感受到一種滿足感(康德稱之為"無關心的滿足感"),并帶來一種超越性,這就是美。
這種感受,就象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所說的"詩歌是禪坐,不是為了催眠,而是為了喚醒",先喚醒己心,再以己心喚醒他心。
捷克漢學家普實克很早就認為:中國抒情詩擅長"從自然萬象中提煉若干元素,讓它們包孕于深情之中,由此以創制足以傳達至高之境或者卓爾之見,以融入自然窈冥的一幅圖像"。
而意,自在這情之深刻、專注、凝固之中。當然,這情,不僅限于人與人,還包括對天地萬物之情,推己及人,由己及物,王維之思:"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李白之感:"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李清照之喜:"水光山色與人親";辛棄疾之戀:"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古人說:詩融情理,詩統情理,情理結合構成意義。意義予人以目的、方向,予人生以滿足感充實感和價值。
在此意義上,布羅茨基說:詩是我們人類的目的。
作者:李少君
來源:鳳凰讀書
責編:嚴彬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主編:嚴彬(微信:larfure)
投稿郵箱:book@ifeng.com(需原創)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A0Mjc0MA==&mid=2650248740&idx=2&sn=e27f6c4c8e6ec55343f43e8bcecbc7fb&chksm=be49e93f893e6029654aae18bfde3f9b7fc7c2791769cf871dce9ee12137ad4170388ea1f7b3&mpshare=1&scene=1&srcid=1218JwuB5H1AJuQnJblMP6ur&pass_ticket=eJLSLMnzvHMrEvqU5MzzQ5knJXU8L8ta3uSfTc83qgKj71n7dsBGXZRlCF5jPSLJ#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