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平評論:十詩人十首詩及短評
火車開過的時候
聶廣友
火車開過的時候 我們正靠在斑駁的墻上
我們是一群野性的孩子 認認真真
一絲不茍 我們看到火車開過
灰色的車廂 火車讓我們高興
我們的家鄉 江西省 豐城鎮 下雨之時
我們便呆在家里
不會驚覺于任何聲響
只是誠實地等待 陽光明媚和火車開過的日子
我們是地道的中國孩子
生長在靠水又靠山的地方
我們就要喝上咖啡 換上新裝了
鎮上是有火車開過 鐵路局的臉色滄桑
我們和似曾相識的行人點點頭
我們對善良與平俗無動于衷
因為我們心兒高尚
我們和鐵路局的臉色滄桑
我們看到火車開過 灰色的車廂
火車讓我們高興
我們是悲劇的角色
大部分時間我們這么想
評:這首作于92年的詩,我個認為是他一首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常讀不厭,常讀常新。所以說,一個人在年輕時要寫出可傳誦一生的詩,中年后得寫出值得為后人研究的詩大概是一個詩人的某種理想和基本成功標志吧。此詩僅僅是把火車開過作為一種象征性隱喻標放在時間的大潮中展現人世的輪回和人生的無可預定。在青春期,在那個簡單而貧乏的年代,對于”我”茫然而曼妙的理想和未來,在偏僻的鄉下面對鐵路帶來的無限與遼遠”我”的思緒是多么復雜。此詩甚至是對微茫的人類面對強大的權威,無限深茫的人世的一種回應。說政治也好說歷史抑或文化也罷,此詩的象征隱喻意義是不可一拘的。幾節詩,幾個層次在特意的回環反復中,它清晰地傳達了我所處的位置:江南的環境,做夢年齡的多憂善感,人世的平俗,人間的滄桑(灰色的車廂,鐵路局人員臉上的滄桑。平靜示出,意趣深闊)之間的矛盾和無奈,此詩無論語感和氣息的順暢通達還是內在情緒的調和控制其實是極為講究卻天然無痕,誦讀迂回,延綿落地,余味纏綿,舌尖難卻。相對于當下詩歌寫作的繁密疏雜,此類詩歌寫作對于當下真是有調侃的意味。
櫻桃
黃沙子
一小籃櫻桃中,被放進去一根帶著
葉子的莖
顯然其中的一枚
曾經從上面出生,開花,結果,慢慢長大
現在,那枚櫻桃被混進大約70枚
差不多紅
差不多大小的櫻桃中
有時候
它順著風搖晃,有時候又
藏在母親寬大的衣襟下
它抓著母親的手臂以至于
母親也不得不微笑著低下頭
它還會唱歌,歌聲柔美
但相當低沉
和我的想象相反,它有力的翅膀
噗噗地振動著,像一只穿過血管的鵪鶉
它一定就在附近,像一個
從沒有離開過家的孩子
評:有些詩人的創作很大程度上是對生活的另一種分解、出位和超離。只是這里面有一種微妙的距離對藝術和現實的連接,這或是檢驗詩歌走到何處的標準吧。黃沙子的詩歌寫作極富典型性.這首<</span>櫻桃>很有意思.繁復、低靡、悠遠,愈加細碎,輕質無形。這櫻桃,櫻桃之母——葉子,它們怎樣演繹才能歸于平靜安穩?是的,不能,在轉彎的路口——孩子具像了“我”的記憶,我對母親的依戀一直這么強,我一直這么、只愿這么嬌愛可人,戀家戀母。它還會唱歌,歌聲柔美/但相當低沉/和我的想象相反,它有力的翅膀/噗噗地振動著,像一只穿過血管的鵪鶉……這無盡的形容努力爭奪著愛,“噗噗地振動,像一只穿過血管的鵪鶉”,或者他已被愛控制。它一定就在附近,像一個/從沒有離開過家的孩子。到最后,邏輯顯形,空幻具像,我們似乎明白了作者要表達的主題。
車過中原
姚風
火車在穿越大地
成熟的玉米收容了陽光
歲月漫漫
他們作為種子
無數次地躺下又作為糧食
無數次地爬起來
他們像我一樣微笑著
滿嘴的黃牙/沒有一顆是金的
評:正是這句“滿嘴的黃牙,沒有一顆是金的”姚風兄把對農業祖國的感情,把那種復雜而又開闊的“屬于中國人的”的某些東西一下子打開了,而這種發現是那么清楚而又含糊,詩自己因此獲得了敞開。弗洛伊德曾說,沉默中,寬廣無邊的潛意識,一旦被現實擊中即可醒來,成為永固的意識。在對詩歌的閱讀中,我們只能在具備相當的感悟能力、情感和思想的氣質的前提下才會被擊中,才會興奮。是的,“黃牙”,就是黃牙,黃牙在特定情況下成為了天才的發現。我們的大地已然久經磨難,但是現實的苦難和難以完全表述的悲哀依舊像中原大地上的苞谷一樣,年年一樣,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黃牙與這個大地上的人聯系著,與詩人聯系著,與那些閱讀漢語詩歌的人聯系著。與其說這是一種諷刺,不如說是一種嘆息。詩歌在直覺的注視里,在非常簡潔的玩笑一樣的比喻里,絕對會把作為思想者的讀者投向廣闊深遠的社會與人生的背景,這種特征,幾乎貫穿了他近幾年的所有創作。
圓月
李笠
你站在窗口哭。你頭上:一輪金黃的月
圣像的光環:“我要離婚!”
父親默坐床頭,手撐下巴
仿佛他是地獄門口的沉思者。我握住
你們的手。我練習吊環上的支撐
墻上的掛鐘是共同的心跳。雷聲轟鳴
月,又圓了。你們沒分開。你們
沒找新歡。你們依舊分享著同一只鐵鍋
“鳥不會棄下巢卵,人更應知道
痛苦是活著唯一的家園” 你對我解釋
月,又圓了。你們躺在同一個床上
你們,父親和你,越來越像鐘盤上的指針
他是皇帝,但現在成了你的傭人
我目睹病房他給你喂飯的情景:他
彎腰,像自戀狂納西西斯盯視水中的
倒影,并向空寂自語:“難的——是結束!”
評:回環的形式,標準的兩句分段式節奏,韻勢順氣息流淌,抵達圓融和諧的整體哲學。此詩結構設計精巧。明暗對照的本體喻體,比如圓月,墻上的掛鐘,掛鐘上的指針映襯三個人不同的情態和心理。圓月代表世界的整體和人類心底最終的意志。詩中間那句話多么讓人驚心:鳥不會棄下巢卵,人更應知道/痛苦是活著唯一的家園”此刻已全然瓦解了人逃離的野心。詩里寫的是生活里的現實,表達了人類簡單的卻讓更多人難以克服的迷困和痛苦。然而解決之道又是樸素而無可挑剔的大道。大道都是簡單的,萬物的折騰都要回歸本我的簡單純樸,一切都是可以預見的,讓我們繼續擔當和忍受。如圓月的周而復始的運行,順從我們本來的道德,一切都可安放了。請看結局:“他彎腰,像自戀狂納西西斯盯視水中的/倒影,并向空寂自語:‘難的——是結束!’”是呀,有什么比切割一個整體的圓更困難的呢?指向分明,蒼茫無言。
穿越
阿九
我把兩本印著敵對思想的書
并排放在硬木書架上。
一樣的文字,有著無可辯駁的親緣的詞語
在不同的立場上互致著懷疑和敵意。
夜里,書架上傳來怨恨的噬咬聲,
不知是詞語之間,還是詞語和牙齒的遭遇。
我用一張塑料紙把二者審慎地分開,
它們才漸漸安靜,像一場決斗后留下的兩塊碑文。
三年后,當我再從架上取下其中一本,
我發現薄膜的兩面嵌著來自雙方的文字殘跡。
就像一塊琥珀,封存著它們向彼此穿越的企圖、
臨終的掙扎,直到目光的熄滅,
但我無法斷定,那是邊境線上心照不宣的滲透,
一場失敗的叛逃,還是一次冒死的親近。
2005-5
評:阿九兄走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無論在語言的選取語意的調和語音的適應性上,對應事物本身的敘事性他開創了別具一格的詩學范本。正如傳說的真切,阿九兄竟能一口氣背誦雅歌全文。我惟有暗自驚訝,而他感興趣的多為生僻久遠的近乎遺失的文化,對罕見文字的研習,對異質文化的迷戀,對文字的耐心和認真都是我深為嘆服的。他的語言質地的同一與異質,音韻性翻轉結構,圓滿回復。他的詩歌都是在基于對事物的探尋,揭示故事的真實和虛構可能性前提下,展開意識與潛意識的描述的可能。此首穿越,恰恰是對于悖論主題的一次刺穿與超越,是對語言學、現象學的整合與透視。對一種不可違逆的現實的無聲抵抗和無奈嘆息。我想,我們無不活在宿命的悖反中,并堅持將其進行到底。所以那些比喻便不言自明了:兩本書,兩種真理,兩塊碑文同一的祭奠和不可企及的永恒的目光,必然的熄滅……
八哥賦
子梵梅
你為何有六只八哥?
為何有八個副本?
為何有十二座嗓子?
為何對著觀音說愛子,對著彌勒說未婚?
歷時半生,從謹小慎微
到穿著迷彩服在十字路口晃蕩
到沒有羞恥可言
到徹底忘記江上清風,渚上月色
你要我也忘記這幾十年
把戲臺搭建到床前的拖鞋邊
坐在床上看戲看到睡去
看戲看到老年癡呆癥
把鸚鵡領回家來飼養
直到嗓子多得無處放置
“早上好!”“謝謝!”“再見!”
不知是主人的聲音,還是八哥的聲音
接著聽見開門潑水的聲音,關門的聲音
出門去獻丑
評:演繹一幅生之圖景不如生動描摹這場會聚——八哥的生活,它有多角的多面的言辭和形態,它有愛恨悲歡,生死相依,對于“我”的存在,它并非僅僅是一個看客,它描摹了活著的游戲,也反照了人世最終的影跡,它的歡樂與輕快無不給我們一些活力,再向更生的圖景去瞭望?也許,它是我們活在世間最鮮活的證明,對心靈所能予以的最恰切的撫慰。此詩如此客觀地演示戲劇的、想象的圖景,便是成功地書寫本質主題的好范本了。
積雪的城市
城西
那么多涌動的屋頂
在我腳下,平靜地白成一片
我不在屬于自己的屋頂下
那里,空無一人
一天中最為幽暗的光線
徘徊在家具、書籍和舊照片之間
我還是愿意呆在山頂
讓一片樹林風聲四起
我想告訴你,面對積雪城市
我更像是一個厭世者
他悵望著,死后的時光
評:無向與有形,實在與虛無間,城西,這位新出現于我詩歌視野里的才子,他的詩歌構成唯讓我驚訝于他對于“我”不在場的有力控制。多么飄渺的言辭,卻言之鑿鑿,大道通明。哪怕這首寫積雪的城市,景物返照我的存在,無聲言明了我更準確的存在實質——厭世者,面對茫茫雪幕和變得愈加顯得渺小的物體,似乎更清醒地看到了死后的真實,那未必觸摸不到的時光。
切·米沃什寫下若干被我們棄用的詞
瑛之
這兒是更南的南方,偉大的
太陽似可貯藏
我有經久不衰的熱情
在微皺的書頁里被上下搬運
當俯瞰著下面美麗的田野:
一種近乎飛翔的自由
手掌在揮動中易于重現透明
我知道這并非自嘲
于是您放蕩的生涯行將縮短
我也就安于老死家中
其實流浪之地離家不遠
有一天我將攜著妻子假意私奔
“您從苦難中汲取了崇高?!蔽沂冀K
準備這樣脅肩諂笑
不能倔強也不緊張
在雨天里等待一個鏤空雨幕的人
評:相對于向低處刨挖深掘,我當然更為瑛之這樣的開闊硬朗的詩感動。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一直默默寫作勤勉研習詩歌技藝,我深為嘆服,所以,瑛之是我近年一直關注的一位優秀的年輕詩人。這首詩借用米沃什的寫作開首,寫出了我對欽慕者的無限情懷。在以我與米沃什呼應的兩相并不對等的過程中,在將自身微不足道的身影極盡調侃中,描摹得更堅實,也更勇敢了。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在這樣的比照中接受一種無常、無奈和無辜的宿命呢?他寫出了命運的真實和小我的強大。
劈柴的那個人還在劈柴
江非
劈柴的那個人還在劈柴
他已經劈了整整一個下午
那些劈碎的柴木
已在他面前堆起了一座小山
可他還在劈
他一手拄著斧頭
另一只手把一截木樁放好
然后
掄起斧頭向下砸去
木樁發出咔嚓撕裂的聲音
就這樣
那個劈柴的人一直劈到了天黑
我已忘記了這是哪一年冬天的情景
那時我是一個旁觀者
我站在邊上看著那個人劈柴的姿勢
有時會小聲喊他一聲父親
他聽見了
會抬起頭沖我笑笑
然后繼續劈柴
第二天
所有的薪柴
都將被大雪覆蓋
評:江非極善運用調侃的語調,其中總不乏智慧牽引,嘲弄里散發的滿是憨拙。作為一個走在大地上的人,他注定不能放下手中的詩歌武器,就如那劈柴動作一般,反復無盡,并在專注地掘進。江非這種細致而緩慢的講述,總讓我想到兩千年前的詩人荷馬。一個盲人,他因為得到了更多的黑暗,而把對人類的特殊認識和特殊感情娓娓唱來,繁盛的人生,也以此方式被揭開。江非沒有多于我們的生理上的黑暗,但是他的黑暗更多的來源于他的生活現狀和他長期以來以謙卑、誠懇、宿命的心態去自覺獲得的“灰”,也正是這種視線之中的“灰”度,讓他發現了更多的關于人間的詩意和知識,這些又是通過極為反諷的語氣道出那么多奇崛怪異卻趣味橫生的故事,以此統構合揉合他的詩歌生態。
當街道像潮水一樣洶涌
章凱
那街道像汗水一樣
沁出你的身體。
你行動中的孤單更顯示出
你眾多的草率。
看啊!孤獨者的金屬手指已掏空
自殺者深深的太陽穴。
你避入街道之中的行走,
是急速的。
一朵彤云
從消失的地平線升起,然后一片一片地,
離開大地。你有時從根上懷疑
你孤單的深刻想象是否來自于那一小片永望不見的
土地。瞧,它總是一無所有,埋著
一無所有的你。一動不動。
評:無邏輯的推進恰是對邏輯的取證。章凱此詩向我們表達了人類積極隱退過程中的喧嘩與騷變,和消極隱退中大地的堅實博大,難以撼動的唯一性。如此冷靜的語調,把最刻板的命題擠出永恒的嘆息。
作者:李之平
來源:李之平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97d9e0102wwy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