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薩的詩
2018-10-19 06:48:49
作者:那薩
那薩的詩
《聽堪布講法》
勇敢地卸下妝容,勇敢只相對于一面鏡子
最素凈的衣裳幾乎也變得不素凈
我知道,人們把自身低到塵埃里
是為了更好地遇見菩薩
宗喀巴、阿底峽尊者
顯宗與密宗的殊勝,堪布的面容
時遠時近,時而把沉下的頭猛然抬起
阿姐叫我背上
裝滿《菩提道次第》的背包
繞塔三圈
這一天我念了許多金剛薩埵
《慰問金》
八月雨天,高原仍需寬厚的毛衣來過緊陰冷
從樓底,聽到父親熟悉的描述,十六歲當郵差兵
三年山里來回徒步,六七人站在攝影機前
面帶微笑,握手告別,父親七十六歲
第一次收到八一慰問金
五百元
他顯得有些慌張
《我們是親人》
他有時像修辭,在生活的空隙里安命
有時像溫熱的爐火,安撫跳躍的幽冥
有時在虛擬的隧道里
雙手遮蔽自己的另一面
我不能窺探之靈魂
也不能使之下墜
我們是親人
《雨水》
雨水煽動一條魚的死去
雨水沒能走出自己的一生
雨水沉溺的街面
有人泣不成聲,再往前
是一座星宿,被亂湊的痕跡
雨水無法填補一群人的空白
《一種解讀》
每個清晨,一只喜鵲
停在窗外的枝頭,叫幾聲
一種慣性的傾聽,同樣深陷于深秋
描述月光與湖水的人,聲腔頓挫
對著星空,說出時空的錯落
清風徐來,風中有骨
卻未能構筑雪山與火石
他更沉迷于一塊梯田,想象
預留的空地上,花艷蝶舞
他誤用的時光仿佛事不關己
他在夜幕的枝頭,御用
本無惡意的聲波
他有足夠的風,可以出口成濤
只是,與我供奉的浪花無關
只是,一座并不憂傷的孤島
向遠方輸出了一個愿景
低吟者,像神一樣解讀
音波中蘊藏的咒語
《白塔寺》
迎面是來自西藏的智者銅像
嵌刻歷史的石碑上余光微妙
骨血溫熱,密語連串
一座、十座、三十座白塔…..
密林的白,眩目的重疊
還不夠移植體內的垂直
向前鮮花盛裝,鳥雀靜謐
唯有白,寄居在年代的廢墟之上
僅無聲,留存于時間的浪濤里
繞一個圓,在每一處平行線上
節儉光熱與暗影,夢里抬頭的人
斷言,一直要活到未來
繞到第一百座白塔時
我正在消耗,夢中的焦慮和
老舊的屋頂
《德格甲布》
德格甲布(德格王),不只是一個名詞
一九五幾年,四戶人家叛逃的故土
橫穿幾座山水之間的法網,夜幕下
追趕人馬在夢中血祭黃泉
德格甲布——
四戶人家一生的懺悔經
老尼姑的講述里有太多的英雄
有太多死去的人,有零星轉世的親人
誰也不認得誰,誰也沒離開誰
刀劍生銹,黃土淹滅一場場廝殺
一代代子嗣歸入佛門
“清洗祖上的血跡”
晃蕩的車窗內,她欲言又止
故鄉,像一條綠龍
靜臥在狹長的山谷間
她的懺悔并不是來自
后繼無人
作者簡介:
那薩,又名那薩.索樣,女,藏族,青海玉樹人。作品散見于《詩刊》《民族文學》《詩歌月刊》《陜西詩影》《詩潮》《青海湖》《詩林》《中國詩歌》《詩江南》《先鋒詩》《雷公山》《大觀東京文學》《抵達詩刊》《極地之魂》《瀚海潮》《當代國際漢詩》《六盤山》《康巴文學》《貢嘎山》《白唇鹿》《靈州文苑》《格桑花》《西部》《西藏詩歌》《詩意人生》《詩歌風賞》《香格里拉》《詩探索》《唐蕃古道》《通天河》《散文詩》《67度》等刊物。
作品入選《2016中國詩歌年選》《放牧的多羅姆女神——青海詩歌36家》《2017年中國最佳詩歌》《中國當代詩人代表作名錄年度選本》《2017年華文青年詩人獎——作品集》《2017年網絡詩選.中國詩歌》《中國女詩人詩歌專輯》等。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班學員,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一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高級研修班(詩歌班)學員。先后獲第三屆蔡文姬文學獎散文獎、第八屆紅高粱詩歌獎、《貢嘎山》雜志2015年度優秀詩歌獎、第三屆唐蕃古道文學獎、2015年度玉樹民族文化保護文化新人獎等。出版有詩集《一株草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