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的詩
作者:楊宏
作者:楊宏
【編者按:這是一組純凈之詩,純凈不僅僅是詩中所描述的自然生態的純凈,這組詩的純凈來自于內心深處的自然流淌,安靜、徐緩、遼遠、遼闊,汩汩之音縈繞,心香縷縷。滄桑過后的寂靜是真寂靜,泥濘后的無言是內心深處的釋然與坦蕩,充滿力量與慈悲。以鷹的姿勢登高望遠,望天地之蒼茫,大寂寞是一種自在。心懷善念,仗詩而行,仆仆于途。楊宏的詩為讀者呈現了“從生活中來,到靈魂中去”的一種向度與決絕倔強的背影。——劉不偉 】
大昭寺
手舉過頭頂
指尖就觸向了藍天
彎腰屈膝、五體投地
額就頂在了信仰的大地
褪色的青石板沉寂
風緩緩無聲
古修拉從披單里伸出一只手
扎西德勒……
祥瑞的光即刻籠罩了大昭寺周圍
信徒們摩肩接踵
向上天傾訴悲喜
有慈祥老婦手把銅盆
一遍遍替世人清洗污濁
有獨行的小女孩側目而過
笑盈盈打量著眼前的一切
穹頂上一雙黑色眼睛
明悉!
2018年9月12日于拉薩大昭寺門前陽光下
布宮
也就是一擦肩而已
甚至
談不上最基本的對視
在布宮九十九層高閣之上
幾只鷹從腳畔飛過
半空中有雨歇停
塔爐里散發出好聞的香火
佛端坐蓮臺微闔雙目
目睹了一切
卻不想言語!
2018年9月13日下午于布達拉宮陽光下
日喀則的夜
日喀則的夜稀薄冰冷
風從岡底斯山口穿過
四野漆黑、星月暗淡
年楚河的水
發出嘩嘩的聲響
古修拉點燃柏枝
微弱的光透過窗紙
貝葉經低誦
酥油燈長明
瑪尼堆就在不遠的周圍
空氣中的香彌漫著扎什倫布
活佛們的加持讓信眾若鶩
天葬師遠去、亡靈們猶存
黎明的禿鷲
總是充當著眾神的使者
水從卡若拉冰川流下
一路上不休止的掙扎
誰該上天堂
誰該下地獄
說到底
都要聽從神的旨意
赤子的心
怎能不被塵攪擾!
2018年9月14日夜于札什倫布
阿里
“啪”一聲炸響
滾雷在高空吶喊
萬物匍匐在卡瓦格博腳下
仰望這被神掌管的峰巔
雪豹怒睜雙眼
憑天力辨識虔誠
卷起雪屑
抽打在那些道貌岸然的臉上
風很快就撕掉了一切偽裝
留下魂靈參與這場圣典
誦唱的真言被掛上了經幡
煨桑的煙火熊熊而起
魔鬼退祛、眾神云集
塔廟上的金頂
昭示著陽光的色彩
野牦牛拖著長長的披掛走過
祭祀們躲在樹蔭中沉睡
噶布拉遭遺棄
金剛杵束高閣
阿嘎土堆砌的王朝
已在歲月中化為了灰燼
神鷹在天空中俯瞰
用羽翼丈量天地
盤山而上的車輪
如人心一樣高遠
只是丟不下那一絲眷戀
在稀薄的空氣中穿行
恍惚間除掉了一切包裹
跑了三千多里山路啊
就只為看一眼阿里
那一刻
云淡水輕、萬籟俱寂
我聽不到海浪撕扯的聲音
只聽到上天囁聲的教誨
那是西域邊陲的一片荒涼之地
相傳曾是天人交合的靈界!
2018年9月20日夜于西藏
注釋:
1、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靄藹煙霧,是藏傳佛教一種祭天的儀式。
2、卡瓦格博:意即河谷地帶險峻雄偉的雪山。傳說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保護神,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因信仰和文化問題,該山不允許被攀登。
3、噶布拉:意即噶布拉碗。多為古代高僧頭骨制成,是藏傳佛教密宗灌頂使用的重要法器。
4、金剛降魔杵:又名普巴杵,通常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
鷹
我的屋頂上有只鷹在盤旋
黑色的翅膀撩動的是無邊的天際
我看不見它眼里的世界
究竟該是如何的色彩
但知道它抖動的羽翼下
我無非就如一粒塵埃
鷹飛過我的屋頂飛向高山
壘壘巖石的山巔才是它佇足的期待
在哪里世界也渺小的如同一粒塵埃
再遠的江河也無非似一縷青煙!
2015年3月于美
阿爾勒所想
梵高的“斷橋”
真的看不出好壞
看到只是他死后
被人頂在頭上的那頂帽子
一大群人
七嘴八舌的圍擠在一起
早晨最燦爛的光
灑在他們即將謝頂的頭上
精神病院成了最熱門的旅游景點
一趟趟巴士載來了
一個個所謂最清醒的人們
外面的哭著喊著要進來
里面的吵著鬧著要出去
還有悲情的成了畢加索
正打量著拍賣會上擁堵的零
巷口……
有個裹頭的婦女在行乞!
2015年冬于梵高故居
老遠
海岸線離的不遠
老遠…
用目光便可觸及
金輝色的陽光灑在水面
隱隱約約、波光粼粼
天氣有些寒冷
裹著厚厚的羽絨出行
耳朵有被風切割的感覺
面龐撕裂
心也一起懸浮
風帽遮不住呼嘯
第幾次進入
可總有人群擁堵
紙墨都凝結在一起
案頭空寂
該說的都被封堵在了心里!
2016年11月12日午后于青島
作者簡介:
楊宏:70年生?,F居北京。浮沉金融市場多年。閑撰詩歌、財經、散文數篇,作品散見各大報刊、雜志及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