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薩的詩
作者:梅薩
作者:梅薩
《3月26日》
不敢忘記這個日子
每年今天我的心又一次被深深觸動
“今夜我在康定 夜色籠罩
今夜我只有一個人的折多河
河水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珠
今夜我在康定
這是月亮下一座揪心的城市
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康定……今夜
這是唯一的 最后的 共情
這是唯一的 最后的 情宮
我把河水還給河水
該放下的放下
今夜青稞不屬于自已
一切都在消亡
今夜我手持半枝蓮花 苦苦
今夜我不關心世界 我只想你”
今夜 我駐足流連于折多河邊
康定是我的全部
今夜 我忍不住改了
海子 對不起 謝謝您
2020年3月26日海子逝世31周年
《十二畫》
有個位置
一直留著
無數次的想象
對面的人該是怎樣的模樣
很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康定迷離的夜)
折多河邊
月色輕柔
你沉醉斑斕的浪花
仿佛寄魂河流的惆悵
我為你的舞蹈驚惶失措
你一不小心
在木雅的莊園
丟失了一粒紅色的青稞
若干年后
疲憊的你帶著阿尼瑪卿的碎羽
紛尋而來
那粒青稞
歷劫時空幻化
長成一棵風吟秋樹
你穿過人群
鷹笛再次吹響的時候
對面的空位
似乎暗香浮動
于是
我用手指在桌面上輕輕地
寫下了十二畫
(戀人 愛人 朋友 家人 淚水 悲 痛均為十二畫)
2019年7月16日成都
《那個詞:惺惺相惜》
那天
陽光正好
四月的康定春風微醺
太陽下
你一襲黑衣 禮帽邊沿披發飄逸
雕刻般的臉廓 極是標致
醒目的白色襯衫
像一道光
瞬間 刺痛我的雙眼
我挑剔地審視
久別重逢后的再次仰望
才華 經驗 魔性的思想
依然讓我著迷
你沉積了 厚重了
歲月的褶皺
增添了你眼里的光芒
談笑間延綿詼諧的語言
在木質的坐椅上刻下句句珠璣
我 被一掌激活
2019年7月23日于康定
《后來》
經過疑惑 撕裂與陣痛
一切趨于常態
沉落的光線
恢復了斑斕
今年四月
陽光依舊甚好
輕柔的河風春意拂面
回想去年
我竟如此認真地 戲謔地
面對這個世界
面對執迷如花的自己
甚是好笑
后來
那顆紅色的青稞
成為一粒棄世的玩笑
在我的秋風中再次丟失
從此
后會無期
2020年3月3日康定
《第六場景:卡夫卡》
你的內心是一個多元的世界
請給我一次機會
給我一次與你對話的機會
但我不知道要以怎樣的身份
走進你矛盾恐懼和詭奇的世界
因為你的寓言給了我無限的想象
你違反理性的思維
不可捉摸的臆想
阻礙了我作為常人的思考
但我依然跟隨你
渴望成為你的知者
緊緊抓住你表現出人的舉止的一刻鐘
接受你的絕望 在你認為
毫無意義的世界里與你對話
抑或有困惑有悲哀有痛苦
甚至你的歇斯底里
我均作了精心的文案
(“感謝上帝,月亮,你不再是月亮,但也許是我疏忽了,我還一直把您稱之為月亮。……當我稱您:月亮,拋出黃色的光時,我再認不出您那咄咄逼人的態度?”)
你說“我顛沛于憂郁和敏感
硬幣掉在床底
鑰匙落在桌上
鈕扣扣錯位置
都會成為我活不下去的理由”
我說“你整日神經兮兮
那樣猥瑣 那樣易碎
你連走進婚姻的勇氣都沒有
還有什么資格談論死亡
請收起你那些狗血的理由吧
你的末世觀點觸動不了我”
(看著你驚恐的眼神、羸弱的身體,想到你一夜之間的出爾反爾,想到你一念之差的背叛承諾,想到曾被你拒絕的密倫娜、朵拉﹒黛夢…我窮詞無語,你真的是百年難遇的人間奇葩…呃!)
其實
你的戰爭不是攻城掠地
而是收拾生活中的兵荒馬亂
你短短一生
所有的日子都是破碎不堪
就像一個斷腿的人跪在十字路口
永遠無法在屬于同類的道路上直立行走
直到41歲的生命
在你親自構建的城堡和洞穴里消耗殆盡
(你是弱者的自我淪喪,你總是為人類的未來擔憂,你很累??墒悄阌脴O其悲憫的驚詫向世界呈現了另類的荒誕和異化。從此,文學在顛覆思維的進程中開始了自我反省,包括我—卷縮在辦公室的一只有意識的甲蟲。你死后的若干年,這個地球上有了一個叫“弗蘭茨·卡夫卡文學獎”)
第九場景:佛羅倫薩
那個被稱作翡冷翠的城市
你腳下的逗留和眼中的觀賞
能否凝結成詩歌與雕塑
我的第六精神早已游離我的軀體
在時間的縫隙里尋找生命起源
你的過往
與一個家族的辛酸和輝煌息息相關
是梅迪奇把你推向了歷史的巔峰
而你制造了人類的精英 宇宙的傳奇
我隨你穿越
天空浩大
輝煌依舊
阿爾諾河畔的百合 花開不敗
(匪夷所思的中世紀鮮花之城,痛苦與狂喜的米開郞基羅,在西斯廷神的天空渲染大地潑墨。未能讓基督變容的拉斐爾,盡管他苦苦哀求太陽能晚一點升起,但鳥語花香的梵蒂岡卻沒能留住他37歲的生命,因為大地深恐被他征服。那位被困于地球,堅信能把撕碎后的萬物還原n次的達芬奇,解剖了一個又一個血淋淋的尸體后,一位家庭少婦永恒的微笑,成就了他一生的線條、色彩和野心。)
梅薩:女,康巴藏族,四川雅江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班學員。作品在國內多家刊物發表,獲第三屆四川少數民族文學獎,獲甘孜州第二屆文學藝術獎。出版個人詩集《半枝蓮》、格薩爾文化隨筆《史詩的家園》(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