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金光閃閃的鋼筆
作者:熊焱
作者:熊焱
后來,我穿過樹林回到家里
月光跟在我的后面,就像一截少年的尾音
在之前,我和父親在坡地上爭吵
他訓斥我,用鋤頭憤怒地刨土
我頂撞他,用鐮刀揮砍著一叢樹葉
我的母親無法勸解我們,只能焦急地
把挖出來的土豆一個個地裝進簸箕
天已傍晚,夜蟲們陸陸續續地拉響琴弦
我家的牯牛掙脫了韁繩,隱入樹林
我沖上去追趕它,再也壓不住胸口起伏的悲啼
那一年我十三歲,剛在鎮上的中學念完初一
我想要父親給我買一支金光閃閃的鋼筆
他拒絕了我,還怒斥我在攀比
九月開學的時候,我意外地發現
行囊里有一支嶄新的、金光閃閃的鋼筆
我和父親,都對此絕口不提
那是一種無聲的誓言
在那些離鄉的日子,我用那支筆
給父親寫下一封封家書
仿佛是在給他,遙寄異鄉的月光和雪
再后來,那支筆不見了
就像一個夢境,已緩緩走遠
如今我年近不惑,父親則年過古稀
我們分隔兩地,卻不再寫信
而天高地闊,一輪明月如洗
始終懸在我和父親之間
安琪【解讀】
這首詩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處理時間的能力,第一段用了倒敘,從“我”回家寫起,一個“此前”,引入了“我”和父親的爭吵,兩個人的語言、動作都十分激烈,如在眼前,而母親焦急隱忍的形象也是經由動作來完成的——把挖出來的土豆一個個地裝進簸箕,“一個個”,勞動者對勞動果實的愛惜以及對勞動程序的遵守,無此經驗的人寫不出這樣的細節。第二段依舊發生在“之前”,“我”去追趕“隱入樹林”的家里的牯牛,注意“隱”,作者煉字,不放過每一處。粗疏的人通常會用“跑”,除了顯得大眾化,最主要的,表現不了傍晚大地混沌一片對萬物的輕易遮蔽。顯然,“我”在追趕牛的過程中大放悲聲。回到第一段的“月光”,梳理一下時間的流程,與父親爭吵的下午、追趕牛的傍晚,到回家路上的月光照耀,作者巧妙地結構了一首詩的時間順序,開篇中的“后來”二字,與《百年孤獨》著名的“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有美妙的神會。
但作者絕非僅僅把視角放在童年,他的人生故事還長著,或者說,本詩所要達成的愿望目標比讀者所想望的還深遠。第三段,時間的立腳點站在了作者寫作此詩的現在,但現在二字并未出現,而是用“那一年我十三歲”來撬動記憶的版塊,本段既是時間的又一次蒙太奇式切換,又交代了前兩段所述及的與父親的爭吵,其緣由來自少年對“一支金光閃閃的鋼筆”的渴求以及此渴求之被父親拒絕。這一段很重要,它是對第一第二段的補敘,又是對第四段的開啟。
第四段依然從時間入筆,“九月開學的時候”,這是作者的童年時間,可以稱之為時間中的時間,千萬要記得作者是在今天、現在、此刻亦即中年的時間寫作這首過去時間的詩,那么在過去時間的九月發生了什么事,“我意外地發現/行囊里有一支嶄新的、金光閃閃的鋼筆”,想必此時,您和我一樣,心里都涌起了一陣濕漉漉的溫暖,父親終于還是滿足了13歲兒子的心愿。父親的愛兒子自然是懂的但兒子并沒有直接說感謝,這也是生活的真實,確實中國人在對親人說感謝時總是比較羞澀,他們更愿意用行動來回答。時至今日,依舊如此。
第五段開始還是時間,“在那些離鄉的日子”,兒子用父親買給他的筆,一支金光閃閃的鋼筆來寫寄給父親的家書,作者用“異鄉的月光和雪”來比喻寄給父親的家書有其寓意,月光如舊友,是13歲那年跟隨在少年后面回家的月光,同時月光的意象在中國本就有思鄉的意思(這是李白指認的)。雪,則可視為作者的自明己志,雪通常都與清白、干凈相聯系。
第六段,“再后來”,仍然時間概念,少年漸漸成長,成長的代價就是遺失,哪怕心愛的金光閃閃的鋼筆也不見了,這也是每個人的親歷。其實也暗喻了許多珍貴的品質、美好的夢境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消逝。短短兩行,無盡哀傷。
“如今我年近不惑”,第七段,時間繼續打頭,鏡頭再一次搖到現在(第三段是第一次),一晃幾十年過去,“我”中年,父親古稀,父子兩地分隔,雖已不再寫信但那份永恒的親情卻一直在,明月可以作證。綜觀全詩,第一段有一個小倒敘,而全詩是一個大倒敘,時間套著時間,倒敘套著倒敘。確實熊焱此詩有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拐彎抹角,我感覺作者使用了小說家的編程思維和情節推進,在時間的迷宮里把少年往事慢慢說出。
(安琪)2020-4-23
來源:安琪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557e20102z5k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