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敘事學(組詩)
作者:張德明
作者:張德明
野草雜吟
自然的法則年復一年
當冬雪消融,季節回暖
一叢草喚醒另一叢草
一片綠點燃另一片綠
春色沿草的紋路一路洶涌
草在春風拂動中肆意蔓延
鋪展,已然構成野草的生命哲學
小的鋪展,即有草叢、草坪和草坡
更大的鋪展,則為草野、草地乃至草原
動態的草,以鋪展開拓領地
靜態的草,選擇匍匐的身姿展開現實人生
匍匐,表述著野草的另一存在哲學
緊貼著大地,依附著沃野
同濕潤的泥土同呼吸共命運
用單薄的身體護佑身下的土地
讓它不受風吹和雨淋
讓它留存溫暖和安謐
也許匍匐,正是另一種挺拔和茁壯
匍匐于大地上的野草
一直是我仰視的高大植物
樹葉曾經在高處
還能聽得清,臨風時的蕭蕭
卻無法再看見
飲一盞春風的紅酡
啜一縷夏日的笑靨
曾經的明月,不再是
香霧繚繞的瓊液,洗浴聳立的疲憊
曾經的清風,也不再
如環珮叮當的手,撫摩青嫩的日子
我在歲末的午后,抵達
那片顯出荒頹和疲態的森林
一場大雨,正在心間滂沱
我看見一只小鳥,啾鳴著
穿過深秋的寂寞
在枝頭逡巡,然后振翅疾飛而去
沿著石階,孩子們的歡笑
秋葉般一路灑落
蘆葦蕩
在蘆葦蕩,秋風
就是偉大的作曲家
它用蘆葦的五線譜
譜寫出一曲曲婉轉的旋律
夕暮中,天籟此起彼伏
伴隨流水的清音,漁歌的伴唱
讓人如入夢境,似踏仙界
半空中,雪白的蘆花漫自飄飛
仿佛千百只蝴蝶隨樂而舞
從湖水的浮床上,一只白鷺
輕盈地躍上青天
悠然間,將蘆葦蕩醉人的音樂
悄悄帶向浩渺的遠方
石上榕
修行千年,磨合千年
榕樹終于從石頭縫間
伸出手臂,茁壯成材
在古鎮的青石路邊
一種堅硬,被柔軟穿透
一種柔軟,在堅硬中開出了春天
毫無疑問
榕樹穿透石頭的聲響
是用韌性的音色構成
石頭松開對榕樹的禁錮
必有寬容的清風回蕩其中
石上榕,這古鎮的青石路邊
獨具姿色的景致
是石頭和榕樹相互成就的
愛的結晶
雙面野薔薇
薔薇是大膽的
她把四月,視為一個人的節日
把整片園子,當作自己獨占的地盤
把藏滿身體的各種錦繡
都拿到陽光下盡情展示
那白的,黃的,紅的,紫的
如潑辣的云霞,無不絮叨火熱的情話
薔薇也是矜持的
她的身體,已開放成五顏六色的誘惑
但又不惜毀容似的,在每一花枝上
細致地長滿暗綠的芒刺
用以阻擋,縱欲的世人貪婪的目光
也讓絡繹而來的蜂蝶,擁抱她時
不致太過放肆和隨意
青果夢
春光如此明媚,催動植物們的芳心
青澀之果,悄然做著彩虹似的夢
夢見沐浴四月暖陽,面龐紅潤如少女
夢見飲過夜雨的瓊漿,身子飄飄欲仙
夢見園主的目光,流露慈父的關愛
夢見樹下的小狗,也向它發出友好的歡叫
青果在夢里還遇見了更多的夢
層層疊疊的夢想,默然抬高了它的生命
枇杷果
四季的雨水和陽光
都在果心貯藏
一寸光陰,一寸醞釀
春風沉醉的晚上,枇杷果
終釀成了可人的沁香
圓墩墩的果形,
有珠圓玉潤的爽適,惹動
游客的眼眸和饞意
厚實的果仁,或紅或白
那火焰的熱度,雪花的輕盈
在我們的味蕾刻印難忘的記憶
甚而薄如蟬翼的皮,硬如鐵漢的核
都能熬煎成藥
剔除秋風中累生的痰塊,咳嗽與病疾
刊于《草原》2021年第5期
作者簡介
張德明,文學博士,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南方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評審專家,中國作協會員,廣東省作協首屆簽約評論家。已出版《現代性及其不滿》《網絡詩歌研究》《新世紀詩歌研究》《呂進詩學研究》《百年新詩經典導讀》《新詩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等多部學術著作,在國內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曾獲廣東省青年文學獎理論類一等獎、2013年度“詩探索獎”理論獎、《星星》詩刊2014年度批評家獎、首屆“名作欣賞杯”優秀論文獎、第五屆“啄木鳥杯”年度優秀論文獎等獎項。
作者:張德明
來源:草原
https://mp.weixin.qq.com/s/YJSC7ntQZjHWdtW_MyPk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