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父帖(組詩)
作者:史映紅
這一年
這一年耳邊再沒蒼老的男中音
絮叨或叮嚀
安頓或囑咐
沒人提醒我外出注意安全
雪天記著穿棉
這一年常在夢里見您
憂心忡忡的表情沒變
形銷骨立的瘦弱沒變
匆促一生的腳步沒變
隱入小草的低微沒變
這一年蒼天淚水滂沱
怕淋透的您
感冒發燒、引起冠心病、肺氣腫
這一年巨雷疊加,相互追趕
怕膽小的您,心驚肉跳
即使耳背已久
近期降溫了,羌塘如銀
呼倫貝爾雪深
故鄉的雪像悲傷
壓斷了很多樹枝
您的弱瘦
怎能承受
這一年外剛內柔,淚水漣漣
只有影子知道
這一年拼命掙扎,疾步紅塵
卻力不從心
這一年悵然若失,遠離逞強耍橫
且走且退
這一年噤若寒蟬,亦步亦趨
低入草叢
這一年還怕莊浪來電,怕母親生病
如雷轟頂
這一年又遇冬天的風鈴
聆聽很久了
卻沒傳來您的音信
刺眼的遺物
幾個塑料或布袋里
是您剩下的藥
有的包裝典雅,像大家閨秀
有的制作精良,似小家碧玉
有的粗制濫造
一看就來自民間
像土生土長的咱
吃了大半生的藥
仍沒吃夠
還想就著明天的太陽吃
明天總是很多
毋容置疑
爸,可屬于咱的明天
咱家團圓的明天
到底在哪
我等了很久
仍未等到
為何如此遙遠
星辰閃耀
其實不是星辰,是油燈
家鄉逢正月十五,每家點燈
萬家通明
燈是蕎面做的,圓柱體
中間留孔,灌胡麻油,插棉簽
敬天神灶神
每人一盞,馬牛也有一份
預示六畜興旺
來年幸福
一二十盞燈齊刷刷亮起來
是最美的祖國
往年點燈
燈花最大的,象征吉祥如意
獻天神灶神
我們選好滿意的燈
剩下的分給六畜
最后兩盞
一盞叫父親,一盞是母親
今年,還未點燈
您就走了
忘了帶燈
正月十五,閃閃爍爍的燈
萬家通明的燈
唯獨缺了一盞
叫父親
您的燈在荒郊野嶺
遠遠望去,明明滅滅
像一滴孤獨的淚
寒夜浩大
爸,我不知道
您在秉燭夜讀
還是像以前一樣
逆風行進
雨很大
此刻,從史家山鄉親群里
看到雨很大
于是想到您
半年前,您走的時候
帶了豪車、別墅
車庫有兩個
如果真住進別墅
此刻您在書房,一定
習字、品茶、賞雨
還想到咱家兩座院
十多間瓦房,那是您十多個孩子
年長的已過五旬
我應該叫哥
年輕的有二十歲
是我兄弟
您一直怕大雨掠走
前年初夏
我請大來叔、甲五叔,同學玉平、四喜
還有您弟弟,我二叔
像外科大夫,把十幾間房
修補一整天
拍了照片,您看了又看
終于把心放在肚子里
爸,今年不少地方雨很大
鄭州、周口
我筆下的扶溝縣,被大雨澆透
泡在水里
多像您的一生,頂雨前行
用漫長的瘦
一生的瘦
艱難地走
還是
還是那張茶幾兼飯桌
被塑料布蓋著
壓著資料,孩子們的手工畫
還是那張沙發
半年前換了新沙發套
爸,您坐著抄經的位置
現在母親坐
她經常抄經、印紙錢,更多時候
喝水吃飯、抓癢癢、看電視
還是那個窗臺
擺著五盆花
君子蘭、桂花、玻璃翠、睡火蓮、海棠
美的讓人想親
翠的欲哭無語
還是那兩面大相框
百十來張照片
是咱倆裝的,把您放在最上面
您一直耿耿于懷
此刻,看到了母親的慢
她擦拭著相框
像過去納鞋底
認真仔細
還聽到自言自語
相框里
您與以前一樣
淺淡地微笑
一定聽到了她的絮叨
只是沒點頭
鍋盔
在縣城最長的街上
有不少鍋盔店
一摞比一摞高
像應縣木塔
假如沒屋頂
完全能夠著星辰
大小薄厚
與您烙的一樣
是您頭發的白
滿月的圓
爸,我初中幾年
在您單位食宿,您除了上班
還是我的大廚
燴菜、揪面片、鍋盔
同樣飯食,您也在家里做
辛苦而快樂
我們在您辛勞中成長
您在我們成長中衰老
有時我買兩個鍋盔回家
像拎回太陽和月亮
舌尖上的味道還在
麥香撲鼻
烙鍋盔的爐灶還在
可烙鍋盔的您
去了哪里
還在寫
掐指一算
您離開我們已半年
以前,每天通一兩次話
還不時打開攝像頭
看到您
有時教最小的孫子認字畫畫
有時看書抄經
咱彼此所思
了如指掌
如您所料,我還寫作
最近主人公是您
我調動十萬個儲備
十萬個智慧和技巧
寫每一個字
一個詞
一句話
寫您一生的瘦弱病痛
尋覓無數的堅強隱忍
描摹厚重的仁義大愛,還有
數不清的欺凌
現在是夏天,爸
您墳旁野花爛漫
像沸沸揚揚的雪
就讓我成為其中一朵吧
形影不離
像兒時
小尾巴一樣
看您舉手投足
學您一招一式
信
爸,那時
我在青藏披星戴月
您在家鄉操心勞力
無論多忙,書信從未中斷
您的字舒展大氣
是家鄉有名的寫家
筆下生花
年輕時曾給報社電臺寫稿
那時沒稿費,您毫不在意
樂此不疲
讀您的信
像品美文
此刻,一摞摞泛黃的信
就在案頭
我如數家珍
有的比較長
像我巡邏的路
有的比較短
像休假看您的日子
無數句話
有您的溫度
千叮萬囑,讓我
安心青藏,保衛邊疆
努力上進,不要驕傲
一行行字
像一縷暖流
有月光的清透
太陽的溫度
緩緩流進心田
校正著我人生坐標
作者簡介:
史映紅:男,漢族,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守望香巴拉》《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評論集《詩與思》正在出版中。曾就讀于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