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國史詩 西南夷的古滇邑王國
作者:王星亮
……已經融入了這片土地;用無
數設想去架構、強化對這片土地的理
解;顯然是不夠的,大理或云南,最
初的觀望是極端的、孤立的;深入其
中,也許會更符合對這片土地的理解
形式。——思想札記
第一部分?淵源和來歷
第一章 古滇邑國迷蹤
白崖記述
白崖 因始主仁果肇基而產生的
源流方式 從坐落在石頭之上說起
始終群居立足于古典的坐標點
為部落的繁衍 在高原古老的解讀
白崖是通往時空之外的 尤其
通往先秦皇宮那些詫異目光
白崖上土著族 卓爾不群
發祥地不只是一個傳說
傳說只是歷史精彩的一筆
白崖從此輝映青銅文化的熠熠慧光
在“史前文化”中徘徊著
沒有文字 姓氏不詳且無依稽考
白崖不是唯一的蠻夷事件
部族稱雄 土著盛衰
政治經濟 民族宗教 生產生活
尋源溯流無文銘記
中國史 記錄了社會發展的史實
白崖創生的古滇邑國隱蹤奧秘
是史志疏注 是文獻未及
令史學家不能釋然:白子王
姓什名誰 部族演化以何為據
白子國 王侯主宰的“白國之建”
只可意會嗎 他們說:白崖是首府
是都邑 偏居一偶——
哪條路不是古滇民攀援的苦旅
白子國不應是千古不易破解的謎
仁果肇基白崖
至公元前2世紀 西漢元狩年間
相傳 白族始主仁果肇基白崖
實行世襲 史稱:“白崖國”“白子國”
始主仁果肇基白崖 白子國起源
白崖址于何處 古邑落跡何方
世人 一直都按圖索驥
白崖立府后 創啟白子國傳奇
不再是地名固定的地理稱謂
白崖 因古白民而存在
成為原始神靈崇拜的圣地
古白崖是懸在白色大青石上的
仁果肇基古白崖 預后
賦有統領西夷 造福邑人之意
古白崖是古白民的“白崖之瑞”
像收受古白民謙謙之敬拜
古嶺山川寓意古滇之說
仁果大智大勇 首領顯赫
眾推立位 世襲白崖
構架一座城堡 “肇基”
立國的意念 顯而易見
白崖的名字 從此有了代稱
部落之都邑 王府
古白民信仰敬畏的古邊夷國
肇基白崖是春秋戰國時期
發生的古白民部落立國的事件
“雖其文不雅馴 而鑿鑿傳信不可刪”
諸如“內華夏而外荒繳”
仁果突然又成為了闡述者
他粗狂 悄悄立下仁果的雄志
他把仁果變成世襲的部落王
他說:仁果是部落的仁果
他說:仁果就是古國的首領
然而白崖因仁果成為仁果的王國
白崖傳承了古酋長的權杖
仁果因白崖而成為世襲締造者
仁果尚有“逗島博”①之仁果
只覺得 白崖國是土著部落的
白子國屬西漢的 仁果立足白子國
就像 土著部落豎立的歷史界碑
仁果遵祖守制于白子國
像王者守望著王者的領地
仁果因白子國 而空想遠益
仁果從白崖國走進白子國
王是漢武帝遣使冊封的
仁果迷茫深重 白子國遠處
蠻荒無經 神秘絕險
仁果盤踞白子國又走出白子國
其實 白子國是所有白族人的故鄉
仁果的后人 傳留史冊
傳述仁果的白崖國或白子國
注:“逗島博”白語意
“大腦殼 大頭目”
戰國初?古老天空下的古白先民
遠古 華夏氏族已在中原佇立
原始人群 母系社會父系社會后
歷經夏商周進入了奴隸社會
戰國開始 封建社會孕育形成
死亡的莊嚴 高高聳立
戰國時期的中原大地
各路諸侯 縱橫征戰紛爭不息
在相互兼并又激烈角逐中
城頭諸侯王國的旗幟 也隨即變易
多元文化穿透黑暗在相互交融
然而 古遠最深的峽谷里
蝸居關山重重中的古白先民
冥冥之中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地域閉封 農耕勞作單一古拙
古白先民 頭頂彩云
世守彩云之南 天然無飾
溪池 或山巔 又谷島高峙
先秦縱有白國之建說 或古滇國
其國或王 政治概念模糊空洞
但“滇人”“頭梳椎髻” 農田稻作
曠野里 最初的農耕特征鮮明
滇邑國的靜謐 外人無一抵達的
荒寂中 人“邑聚“或“隨畜遷徙”
凡歷者方圓千里 (毋君長)無頭人
不需要攫取另外的生活方式
沉沒于一年四季 融日月朝夕
在說原始的話 不需要驚天動地
村邑或山寨以血緣為紐帶
——氏族共居
仰望古老的天 日子一復一日
總用原始的愚昧 依賴土地
農耕 以食為天
家(夫妻)生存 農田 稻作
古白先民最簡陋的存活自供自給
專家說:古白先民的農耕
是以各自族源為耕作基礎 以及
祖先的經歷形成的
而后口耳相傳——
原始的土著人(古白先民)
在戰國初期的白崖邊 陳潛于
西南夷 偏遠 無人知曉的史海
古白先民?不知世外有秦漢
白崖是亙古歷史的符號 初期農耕
為古白先民氏族自立自為
留下經典的印證
血緣地緣 結成氏族
如古滇人 用“椎結”的背影
凝成流光如水 “邑聚”
象征共同體 是氏族向民族的飛躍
此時 古白先民農耕稻作
可謂是順其自然 天人合一
然而 史前文明破俗踐行之時
沉重的石頭 一經閃光
聲響就是蠻荒里早期人類的腳步
天道無上彼此橫絕 無圣所崇
無王之統地 就像千面一律的族類
面對古地八荒 茫然的目力
悉數洞開蠻夷的荒蕪
一如氏族遺傳的縷縷之根脈
以及氏族璀璨生長的全部
我不屬于任何人 天地之造始祖
古白先民 集居在村邑和山寨
人性 漸次掙脫愚昧
背負族愿 久久淪為火塘的幽暗
進而把自己交給命途
依著無冠山川 永恒的謎
揣起天年之輪坐地行渡
那么 古白先民又是怎樣的
成為人類的無字之書
深陷地老天荒 高山深塹
“以道不通故 各自以為一州主”
不知世外有秦漢
天空在鳥的翅膀上移動
生死纏住永恒的沉寂
而史前唯一的視界 就是
人類用智慧改變了石頭
更深更遠的凌厲 鍛成青銅的光芒
揮霍 施舍 索取 殺伐 自戕
借而為塵世又凌空狂舞
古老云南最經典的史學 莫過于
那些原原本本的口述傳說
它讓我聽到了至明至暗的幽深
無字人類的蠻荒之峻谷
以及共居時刻
既無紛爭只有地緣氏族之跡痕
古白先民?白子國之始祖說
既然時間凌空啟開環古之霧
棲息而靜 而動
直到血緣枯竭 成為儀式
曾經的族群卻被謎一般文字
破譯 聚散無忌
無冕之王究竟是誰——
其實 古白先民最高的意欲
就是拘守著生生滅滅
先秦時期 古白先民就開始
由氏族向民族的過度
這是 “史前文化”對已墾拓的
人類空地之蹤跡 人性
僅有的榮耀和攫有
白崖如此稱謂古滇邑王國
自立自封是部落王
而非帝國設郡——
歲月崩潰催白崖之變
大勃弄 部族擁著山寨和村邑
無字之書又成古滇邑為無冠之地
歷史杜撰一個王與古白先民
其演變一再被傳讀 欠文字說
橫流千古 氏族的變遷不絕為繼
進化的理由 不是改變天地
古老的人間不能拒絕的 是火
有專家常說:無文字時代
古白先民 勞作時只會向天地祈語
與萬物于族群之蠻荒 年復一年
彌留于無時不祈的幻象中
誠然 古白先民的行走不是絕跡
最高的引領者 君臨
曠世于不可逾越的王者之上
仁果 天竺白飯王后裔蒙居頌的繼任
在古白先民氏族們推崇下
縱橫遠古的秦漢王朝的邊緣
《史記》記錄了“一州主”的存在
第二部分?古滇與古滇王國
第二章 先秦?楚國之莊蹻
古滇?靜寂的邊地
地帶構造運動及地殼演化
無時不讓海洋銳變
喜馬拉雅冒出海平面
新大陸誕生——
古云貴高原 史稱“西南夷”
“夜郎自大” 地域數百民族
在此建立部落 酋邦或方國
古夜郎以貴州為中心
立國于春秋中葉 至西漢
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國滅
而古滇在夜郎以西 “其西
靡莫之屬以十數 滇最大”
(今昆明 呈貢)環滇池數百里
正當五霸爭雄逐鹿中原之時
諸子百家 也開啟了春秋戰國
新文化新思想的群芳爭艷
新舊制度統治秩序的更迭交替
促使奴隸社會崩潰 封建社會建立
青銅器變鐵器的生產力變革
穩固了封建社會的根基
然古滇 水闊地淵“方國”數計
土著氏族 部落西望白崖國
佇立“云”下 環水而居
祖輩被峻嶺山川阻隔 一直
靜寂 不受外界驚憂——
履至故地而閉隱 部落居而天下
這是一片屬籍中國 不謀長策
未納入帝國版圖的邊疆之地
古滇?史前史
人類起源 人類文明起源 一直
都是史學界爭議的古命題
夏代以前堯舜禹君臣禪讓制
給原始部落傳說 蒙上了神秘面紗
此時 文字考是空白
人類所有蹤跡 考古發現
是唯一證實人類遺存的史料
人從何而來呢 包括古滇人
一直沒有合理解說的認同
我們采用多種假設 比如說
盤古開天 女媧造人
奇異的史觀 都沒留下
相同的論斷——
滴水能穿石 涓涓溪流
能溢滿巨大的河谷
這只是解釋古代
因時間而產生的未知現象
天主教依舊約圣經 解釋人
與萬物之源 這是歐洲的造人觀
而另一種解釋人類起源的方式
卻采用地質學上的均變說
“元謀人”是云南發現
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的史證
此發現國際學者公認
是中國人的祖先——
達爾文演化論 用物種假設
是由共同遠祖
因境遇變遷演化而來
那么古滇人類出現之前
勢必與華夏共祖更早的存在
我們的古中國 曾是
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古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是黃河長江
而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
又是公認世界最早的文明
有史料佐證 數百萬年前
古滇人類文明 經過了人類
幾千年的遷徙通道
完成漫長人類蒙昧期的同時
古滇人又因工具使用 截然形成
社會共性的 史前共同體文化
是人類文明征程中的指明燈
莊蹻生平
莊蹻(?-公元前256年)一作
莊豪 莊嶠 企足 戰國時期反
楚起事領袖和楚國將軍 楚莊
王之苗裔 他生平中有兩件大事
一是反楚起事 二是入滇
莊蹻?入滇子虛烏有說
歷史和現實 一直被無視的存在
它以特有的愚忠
映現了曾經發生的事件
并啟開被淹沒幾千年的塵道
讓我們直觀地走進去
魯迅先生評說《史記》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無論是史學性
還是文學性 其價值
都是無與倫比的
然“不虛美 不隱惡”
《史記》也非白玉無瑕
有歷史評論家 就
《史記》的某些篇章記載
說不可取并提出拷問
《列傳》承認莊蹻的出身為
“故楚莊王苗裔也”
“秦滅諸候,唯楚苗裔尚有滇王
漢誅西南夷,國多滅矣
唯滇復為寵王”——
莊蹻的身世無疑
但楚世家譜及望族 無莊蹻記載
莊蹻屬楚王后裔 后因王朝更迭旁落
前301年 秦楚垂沙大戰
楚將曹蔑敗死 莊蹻趁勢舉事暴亂
楚國一度四分五裂 此時
莊蹻暴戾 盜匪橫行勢不可擋
相反“大盜莊蹻”又被記載
有同期人著書《荀子》或《呂氏春秋》
未從提及莊蹻入滇——
垂沙之戰 楚國已國已不國
莊蹻奉旨統龐大軍隊入滇 不可考
考古云南 春秋中期 漢文字普及
碑刻 或石標銘文 或銅鑄
又無文字記載莊蹻入滇之威德
170萬年的元謀人 其他古滇人
進化 其創世史無可辯駁
其實 青銅文化在莊蹻入滇前
就已為古滇人的生產生活民俗崇信
貼上了華夏文明的標簽
上溯幾百萬年前 中原還處
沼澤地帶 風蝕黃土層沒形成
這時的古滇 紅土早已是
古滇人的宜居地——
考古學說 古滇的創世紀元
比中原要早 古滇人
創世史有史料可考
莊蹻?文獻史料入滇說
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載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
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
以西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
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
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
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
眾王滇從其俗以長之”
整個楚國都在抵御秦國的進攻
曹蔑戰死 楚國滅亡在即
前279年莊蹻奉命統兵西征
取道云貴 北入蜀境
欲包抄秦軍 切斷其后路
實現夾擊秦軍 欲以滅之目的
莊蹻占領且蘭(今貴州福泉)
夜郎 借而往西攻下滇池
并對滇池附近部落“以兵威定屬楚”
就在莊蹻歸向楚王報捷之時
秦軍兵攻入巴黔中郡
莊蹻回楚之路被阻斷
于是便擁兵在滇池區域自立為王
莊蹻為楚國將軍 統兵入滇
是楚王所派遣 純屬正史所載
一些史料 包括眾多方志
在評說莊蹻 一生功過
大都據此說然而
研判史料有歷史學家
卻對莊蹻的身份及入滇的
歷史背景質疑不斷
第三部分? 武帝開滇暨漢習樓船
第三章 兩漢的邊疆觀
“無用之地”與“國本”之爭
掠奪和再造 完成了一次戰事
一次悲烈 封建的秦王朝
遠去的背影 不再斷刀折戟
就像橫空懸立的 始皇之天威
貼近他懼怕 遠離他敬畏
都知道一個王朝的歷程
普遍存在興衰說 無論榮耀
或至高無尚 或始皇秦律
封建朝綱 以及
立意并吞諸國的 累累野心
王朝的滅亡 猶如輝煌頹敗
可輝煌再生 越來越可望
又不可及 像世俗意愿
其實 帝國的龐大 掠奪吞并
是一成不變的 縱觀
里程碑般秦朝 它有多耀眼
萬里長城 又是多么
優美地屹立眾多亡靈之上
既然戰亂和殺伐聲 不絕入耳
從遠古傳出 是開端 或是斷裂
秦滅 給古滇只留下了
一條五尺僰道 漢興通蜀身毒道
讓我看到了漢武帝的戰略諭批
滅匈奴 平閩越是漢室的唯一
開西南夷 又區域僻遠交通閉塞
漢武之初 故采取
“皆棄此國 而閉蜀故繳”
可蠻夷又被稱為“無用之地”
據載漢武帝即位時 建元年間
曾有三次邊疆思想 邊疆方略論爭
前135年的一場漢匈之戰后
漢武帝“征伐四夷 開置邊郡”
邊疆經略就此開始了
“越 方外之地 劗發文身
之民也 不可以冠帶國法之度
理也 ——以為不居之地
不牧之民 不足以煩中國也”
“無用”論 歧視與偏見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
之濱 莫非王臣”“中國與
邊境 猶支體與心腹也
夫肌膚寒于外 腹心疾于內
——唇亡齒寒—— 故無
手足則肢體廢 無邊境則內國害”
“國本”論 國之千秋
兩漢 是炎黃子孫多民族大一統
重要的時期 四百余年
然對開疆拓土 邊疆經略
卻一直存在激烈的邊疆思想論爭
漢武大帝?大而無當
東歸中土 跨越重重關山大漠
出使西域十三載
前126年 張騫回到長安
復命于他日夜想念的 莊嚴宮殿
衣衫襤褸的張騫 向漢武帝復命時
陳述了西域之行 包括地理人文
自然 稀有的所見所聞
最重要的當然是 在與大夏國
相鄰的身毒國 他親眼看到
來自蜀國的布帛 邛竹杖
一切都像鑿空拓荒 出使西域
讓漢武帝獲得了最大開放
天下觀 新的世界視野
令一個閉封的王朝 倏然悟覺
問鼎西南夷 這是漢武大帝的
一次精神碩大 步向更遠的行動
就像黑夜遙望夕陽沉沒的光
既壯舉又非壯舉出使西域
為封建王朝外交留下悲壯一筆
“誠通蜀身毒道 道通滇為益州”
出使西域 深意是什么——
遙遠的世界 其實就隱藏
漢武帝的狂妄里
長安 在漢朝是多么的美好
那是一個封建王朝的夙愿
一個持恒燦爛而最古老的想象
一個雄才大略 卻大而無當
盛滿燦爛文化輝煌的故地
由此 漢武帝威望著身毒國
大夏國 凝望著
五尺僰道上的滇邑國
并用一把古代的爍光利劍
浩蕩漢武 寫下
漢王朝的 博大構思
古白崖銅棺王?“開國元首”
鋪開卷帙 拂去歲月塵埃
此時 古滇人注目古白崖國
踏破遠古 昂華夏之姿
朝著人類更遠的方向 走去
其實 歷史的構成 人 地點
時間 事件 不可或缺
就像已經過去了的人 躡手躡腳
走回來又突然停住
像一個邑國 被另一個邑國
征服之后 死去的王者就成了
難以失憶的象征
有人說 古白崖國古老的聲音
早已被歲月珍藏
一個深藏古滇的神秘國王
遺留下的劍 是為證實
曾經更耀眼的存在
其實 “銅棺王”早就結束了
塵世的使命 已經在都邑下
閉關了權利的殊榮
云南祥云大波那村 (古稱大勃弄)
1964年3月 考古出土了
一具青銅棺 一時引起學界轟動
專家測定 銅棺為戰國初期
古滇邑國重器 棺主人為王者
戰國時期 中原文明已使眾多
先進的民族 先后建立了
自己的都邑 政權
而最早創造了古滇文明
古滇民族 也不列外
銅棺為王者棺槨 在大波那出土
專家認定 他是古白先民
農耕民族時期的“開國元首”
青銅棺 權杖 充分說明
階級社會形成的初期
也是古白先民由氏族向民族
過度的過程中 立酋邦
建邑國的起始時期
大波那曾經的氏族 部落 酋邦
到王國 幾千年雖以青銅蓋棺
但無定論 無文字稽考
實屬后《史書》也無力佐證
“銅棺王”?及后世襲白王仁果
巨大的墓葬 匪夷所思的謎題
大波那銅棺出土 專家考曰
既然稱“銅棺王” 王者是誰
原始的古滇王國 立國又為何時
按先秦“白國之建說”推測
“銅棺王”應是古滇王國
實施“邑君”制時
威居一方的“大腦殼”即大邑君
統覽史籍 有關“西南夷”史志
大都稱仁果為“白王始祖”
仁果肇基白崖 實行世襲制
世襲乃是繼位 仁果繼位何人
考古專家認定 能享受銅棺厚葬
除非地位的顯赫 或是王者
由此推斷 在大波那出土的銅棺
主人應是白崖國的“白王始祖”
古滇王國 一直在最深的歲月
醒著 遠去的王者
又以白崖的山巖之厲聲
噴吐古老山脈的雄壯
漢元狩間 世襲白王仁果
立足古白崖國 用里程碑般
創世智慧 激蕩巍峨的
懸崖絕壁 持續 持久地
邁開王者的步伐 一代一代
走盡古滇國的蒼涼歷程
后專家斷言 無論母系社會
——石器時代 奴隸社會
——青銅器時代 給古白崖國
及形成的古白崖國文明
對古滇池部族的進化發展
其作用不可忽略
古滇王王印簡述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為蜀國經古滇通西域的蜀身毒道
漢武帝兵臨滇國滇國國王
舉國降歸順漢王朝
于是漢武帝賜滇王王印
“復長其民”《史記》記載了
滇王王印與古滇王國的存在
純金王印 在二千年后出土于
晉寧石寨山 是古滇王國的象征
冊仁果滇王? 賜滇王王印說
功過三皇 德過五帝 秦王嬴政
自詡是皇也是帝 由始
而成“始皇帝”
而 劉徹窮兵黔武一生
留給中國的 不僅僅
是民族融合 華夏血統——
秦皇漢武 司馬遷又
《史記》彪炳 以貫后世
為使帝國不受入侵 漢武帝
欲結盟滅匈奴 遣使古滇諸方國
冊滇王 誠通蜀身毒國道
《萬歷?云南通志?卷17》載
“附錄舊志 滇王仁果西海
阿育國王后裔也 元狩間
帝聞嘗羌有漢孰與我大
之語惡其遜時 仁果善撫其眾
與嘗羌角立乃封仁果為滇王
莊蹻之世遂絕”
冊仁果為滇王 取代嘗羌或莊蹻
身毒國是西南夷的鄰國
漢武帝欲誠通此道 必經白崖
古滇的地理界限分明 昆明以西
皆為白崖國轄屬 由此可見
通身毒國 滇王嘗羌百般阻撓
還傲慢的侵犯使者吏卒
冊仁果滇王 實為削弱嘗羌之
勢力范圍
史海茫茫 傳世資料的記敘
琳瑯滿目 西南夷
在漢元狩元年張騫出使西域
復歸 接著漢武帝又遣張騫
道通滇爲益州 他到昆明當眾說
冊封仁果為滇王 他奉命而來
后漢武帝再遣王然于間通
西南夷指求身毒國
到滇國時 滇王仁果在白崖
張騫冊封仁果后他仍在白氏國
冊仁果滇王是史實 賜滇王王印
史料無表述
冊嘗羌滇王? 賜滇王王印說
開土列郡 爰建方洲……漢武
之跡 可謂大業 ——疏通
蜀身毒道國 漢武帝
指求滇王嘗羌 為朝效忠
《(史記)?西南夷列傳》載
“於是天子乃令王然于……使間出
西夷西 指求身毒國至滇
滇王嘗羌乃留
……莫能通身毒國
……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誅
南夷兵威風喻滇王入朝
滇王者 其眾數萬人……未肯聽
……數侵犯使者吏卒
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
擊滅勞浸靡莫以兵臨滇
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
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
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
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
古滇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先秦 “昆明人”(彝族先民)
主要分布于滇西 漢初
古滇族群眾多 秦統一中國后
修“五尺道”派官“置吏”
開啟了中國封建的統治時期
漢武帝“指求身毒國”開西南夷
卻被滇王嘗羌以部族強悍而阻
元封二年 漢武帝發兵
滅勞浸 靡莫 以兵臨滇
上使王然于 以誅南夷兵威
喻滇王入朝 為不被征討兵滅
滇王嘗羌放下抵抗 舉國降
接而 率眾頭人入朝覲見
并要求在滇設郡派官 漢武帝設
益州郡 并賜滇王王印
并讓滇王 長期管理滇國子民
滇王?走進益州郡之謎
被司馬遷載入典籍的古滇王國
漢武帝設益州郡后 滇王的權勢
便被益州郡太守 取代了
從此漢王朝的派官“置吏”制
讓漢文化(內地文化)無節制入滇
歷史進程中 古滇文化巨變
古滇文明 青銅器向鐵器的過度
促使了 古滇社會的急劇變革
然而 太守治滇滇王在哪里
是誰參入了 太守治滇的體制中
莊蹻“遂絕”了 嘗羌 仁果
還是先嘗羌 后仁果
是誰“遂有全滇之地”
“復長其民”的滇王 揣著王印
走進益州郡的 又是誰
睡在石寨山墓穴的 是嘗羌是仁果
其實 古滇王國自漢武帝設郡
就銷聲匿跡了 有影無蹤只留傳說
沒人知道 古滇國最終去了哪里
曾有人說 這是漢武帝的秘策
一次最大的滅國陰謀
然而 古滇國的神秘消失
即使在二千年后
在晉寧石寨山的墓葬群
連同滇王王印一起
被發掘出土 其因也無人破解
漢武帝?暨漢習樓船
漢習樓船 是說漢武帝在長安
鑿池習練水軍 征伐西南夷
開滇求道 通商賈的歷史典故
《史記?平淮書》記載 是時
“(公元前114年)越欲與漢用
船戰逐 乃大修昆明池 列觀環
之 治樓船 高十余丈
旗幟加其上 甚壯”
“漢習樓船”出自昆明大觀樓長聯
是清?孫髯翁 極言歷史千年
對中國歷朝歷代封建帝王
豐功偉烈評說時 借用的典故
其實古帝王 “費盡移山心力”
在用皇權創造歷史時 其偉烈豐功
既便被“盡珠簾畫棟”
可那只是些“斷碣殘碑”最終
會隨著“蒼煙落照” 化為灰燼
社會始終挺立的 往前走著
歷史卻成為了過去 期間
發生的所有事 有的一直讓人掛懷
引人由衷地贊嘆 反復思索
漢習樓船 就是因域使張騫
闡述御敵策 而僻西南夷境時
讓漢武帝為開滇而生意念
西南夷部族強悍 漢武帝
派出四路大軍探路身毒 大夏國
以通商賈于古滇 然
部族閉關 不僅阻礙了
漢武帝西南夷的探路舉動 而且
還以滇國大而自居 扣押漢朝使臣
部族意識保守 臨池善水性
幾次邊邑造反 斬殺官吏
——引發了漢武帝的高度注意
于是漢武帝 依復命的使臣之描述
仿洱海(或滇池)形狀 在長安
開鑿人工池 名之“昆明池”
治樓船 習水軍
以期征伐 深居水邊的滇人
最終漢武帝習練的樓船 水軍
沒能派去 征伐古滇王國
而是在公元前109年
遣將軍郭昌入滇 先征服了
滇東北的勞浸 靡莫部落
然后 大兵入滇 面對
強大的漢軍 滇王舉國降
接而 漢武帝
在古滇王國設置益州郡
重修五尺道 古絲綢之路
連接南亞次大陸 商賈云集
又冊封滇王 賜滇王王印
此時 漢王朝已進入
與西南夷少數民族滇王
聯合統治時期
古滇王國 漢武帝命名“云南”
并正式劃入中國帝國的版圖
第四部分?古滇爨氏民族
第四章 偉大的橋梁
爨氏族源考
我們知道 研究古滇爨族
僅僅用文字詮釋 是不夠的
因史海里許多于事件
交關的現象終世不被破解
而面對爨族 即便以血緣為
紐帶的部落族群 被歲月埋沒
變遷 即便普遍成為
西南一少數民族的稱呼
那么“爨”由姓氏
到民族泛稱時 爨氏
所統治西南夷民彝族
仍還是主體民族
史學家認定 彝族也稱爨人
漢武帝開滇 設立郡縣起
開始大量移民 屯軍
商人 出征流落遍地 災荒
流亡之人 還有發配而來的罪犯
爨 中國古老的并創造厚重
歷史的姓氏以官職為氏
爨祖為戰國魏將爨襄以地為氏
爨祖是漢末河南尹爨肅
漢晉爨氏是由北方漢族
遷入西南邊地 共融當地夷民
作為大姓部族 既沒有稱王
也沒因后爨氏強大而號國
由此統治南中時間之長
確被后人視為歷史之奇跡
爨氏族之夷化
爨氏“雄長群蠻”融入西南夷
合流如小溪匯大溪 其后嫡裔世襲
治西南夷數百年 至南北朝
形成至民族共同體 史稱“爨蠻”
爨氏民族夷化之特點
一個優秀民族對某一區域的長期
轄制 必然會對轄制的區域
產生深遠影響 爨氏這一南中大姓
從南遷到淡出政治舞臺
四百余年 其歷程可歌可泣
爨蠻歷史上有“東爨烏蠻”
和“西爨白蠻”之分
(東爨烏蠻為彝族先民 西爨
白蠻為白族先民)
社會的變遷 族群爭斗
隋朝末期東爨開始衰敗
而西爨則分裂為蒙巂詔越析詔
浪穹詔 邆賧詔施浪詔
蒙舍詔(洱海周邊)六大部落
作為云南歷史發展 一座
偉大的橋梁 爨人
卻用自己的勞動智慧
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爨文化
爨氏民族之演化?滅亡
三國 諸葛亮南征 “以夷制夷”
使爨氏逐漸的壯大 后稱南中豪強
古滇曲靖又是“爨地”“爨鄉”
大小爨碑刻 譽為先進的漢文化豐碑
西爨白蠻西遷 至滇西永昌郡
今云南保山 改爨氏為寸姓
——成西爨白蠻故地
東爨烏蠻 因部族衰敗 沒落
部分隨“徙居西爨故地”
西遷白蠻與滇西白蠻 合南詔王族
一并五百余年 融會成為白族
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
李隆基 放棄了與爨族割據云南
接而南詔起兵滅爨 “爨氏今已無傳”
第五部分?南詔國暨唐標鐵柱
第五章 仁果后裔張樂進求
始受張姓并鎮守大將軍
其實 歷史學總在歷史里神游
不休地闡釋 公元前
發生在西南夷的重大事件
滇王仁果 銘記古滇王國的格局
傳世的傳奇王主 蜂擁而起
我們一度 在史料里找不到
仁果傳奇的經歷 但古滇王國
確實存在的歷史事實 已使
這塊邊疆僻壤 融為中華文明
又不可或缺 中原文明先進
白崖國文化燦爛 古滇人
在古滇國 卓爾不群 獨領風騷
古白先民的人類史是界碑式的
史學家尋找仁果的后世 尋找白子國
關于仁果與古滇的淵緣
沒有詳實的資料 予以表述
而博望侯張騫 奉命冊滇王
諸葛亮公元225年南征
臨(云南縣)白崖國 龍佑那
始受張姓 歷史沉重的門打開時
煙霧早已散去 剩下的是被邊緣的
生殺予奪 最耀眼的英武
仁果三十三代孫 唐太宗時期
公元627年—649年在位 起始
張樂進求主政白子國(滇國)
白崖國 白子國建都遷都改國號
白崖走向紅巖 以古老的方式
完成域名移轉 仁果
其孫張樂進求 稱雄無以復加
仍接受唐王朝冠冕冊封——
據記載,“仁果以牟為蒙
其十七代孫龍佑那
諸葛武候南征時賜姓張
始代滇王為建寧(白子國又稱
建寧國)太守
又傳十六世為南詔滅已”
“唐太宗時 ——仁果三十三代孫
張樂進求朝覲封云南鎮守將軍 ”
遠古神秘的史籍
云南前后的幾千年 我看到
古滇王國的虛無縹緲 藩王多極
的確荒謬太多 太重
而博物館里 一些過客的留痕
——那些鼎盛與衰敗
造就的史實 長久長久
站在歷史的陰影里
可局棋里 下棋的人早走了
曾經都在為建方國 沉沙折戟
都在尋求中 撼天動地
就連古代巨大的王國 王者
征服的輝煌 也都深陷如骨殖
傳記 傳說 令史學家揮筆一擲
后人斷續地分撒意念
垂青的功過又是遠古的凌厲
偉大的遠古 有文(聞)無字
(當然都為花園假設了蝴蝶夢)
很早以前就是這樣了
古滇王國 歷身猝死的征程
經歷 卻留下歷史學隱深的謎
云南白族的發展史 史學家
提供的答案 許多
“精確無疑”的史實 很是蒼白
其實 白族先民始終高舉
碩大的文明之花
在無文字的軌道上 行馳
史料上 濫用了表述者
史料上 一直存在各種例外
古老而富有天意的夙愿
必定是王者的臆造
然而 我們未敢不避荒謬——
其實凡凡記述 幾千年通道
云南已是一部 史學
亙古的 史籍斑駁的備忘記
兩氏祭鐵柱?禪位一部族考
所貫穿的 是一部云南古代史
透耀 看似一種緬緬陳述
其實從史前到古滇文明萌鼎
一切卷帙浩繁 枯骨悲歌
都會在低俯或高仰中
聚斂遍地榮耀 耗盡無晝之夜
連同流溢云南的千古壯懷
張樂進求祭鐵柱 禪位
蒙氏細奴邏 是舉國順天意
相傳 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
又說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張樂進求 邀洱海各部落首領
鐵柱下共祭祭祀中
一只五色鳥飛來 先落鐵柱
又棲細奴邏的肩上作人語說
“細奴邏南詔王”
張樂進求視為祥兆 禪位之
其實 細奴邏為避仇而來
如今又得白王禪位 三公主
賜嫁 此乃蒼天眷顧
張樂進求是白子國王 王據古白崖
(后叫紅巖)統領洱海各部
細奴邏為部落之一 族屬白子國
白族先民 氏族不同
張氏蒙氏或同為部族族群
宗室九人祭鐵柱 應屬部族公祭
此舉乃盛大的祭祀活動
后因名義臣服 且方國我者大
至部族反 唐遣兵將誅之
白子國內憂外患 時偶現祥兆
張樂進求深感 國運天降
后世治國理政定輩出 執意禪位
細奴邏簡述
細奴邏(公元602年-674年)
又作細奴阿邏蒙姓字
龍獨羅永昌哀牢(今云南
保山)人烏蠻族
九隆五族牟苴篤
三十六世孫父親舍龍
為躲避仇人投奔
白子國王張樂進求避居蒙舍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細奴邏自稱南詔王
國號“大蒙”以巍山為首府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
派遣兒子邏盛炎進京朝貢
受封巍峰州刺史接受唐朝
羈縻統治咸亨五年(公元
674年)細奴邏病死
細奴邏死后謚號為奇嘉王
廟號高祖 延后十三代
南詔國?故事典籍
爨族南中大姓遂強盛 西爨白蠻
六詔分聚 互不役屬
后南詔不可匹敵 民間流傳
六詔之間混戰擴張
搶糧掠女 搜刮民財
各部良民怨聲載道 苦不堪言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細奴邏 兵不血刃 和平
兼并白子國 稱王南詔
而偉大的南詔王朝 為后南詔國
演繹了 許多傳奇故事
典籍?1 唐標鐵柱
“唐標鐵柱”出自昆明大觀樓長聯
是清?孫冉翁 登大觀樓
面對浩渺滇池 回憶歷史中
諸多英雄 借典故而發出長嘆
公元7世紀中葉西部吐蕃
奴隸主政權統一青藏高原各部
開始在西南 與唐
爭奪四川屬地和洱海區域
公元680年 吐蕃攻占了安戎
(今四川汶川西南)唐朝
通往西南諸蠻的路 被阻斷
二者爭霸 其勝負決定唐王朝
存亡 吐蕃東進擴張
不僅西北邊陲不得安生
而且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脅
為消滅洱海吐蕃 紓緩危機
唐從洱海地區與西北夾擊
形成對吐蕃的合圍
為達到預想的戰略目標 鞏固
姚州督府 洱海諸蠻
相助是關鍵 洱海諸蠻的叛附
與姚州督府生死攸關
為此 姚州督府需要阻斷吐蕃
洱海諸蠻的通聯 招撫諸蠻
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
唐派御史唐九征 為姚巂道
討擊使 迎戰吐蕃
為占據洱海區域 御來犯之敵
吐蕃在漾水濞水間架設鐵橋
并在兩岸修筑城堡 大戰開始
唐九征率兵摧毀 守橋城堡
拆除兩座鐵橋 切斷
吐蕃與洱海區域的交通
唐蕃之戰 以唐軍隊獲勝而告終
事后唐九征 在劍川勒石建碑
立(銅)鐵柱 以標功偉
打敗吐蕃 收復洱海區域 不僅
改變了洱海諸蠻 對唐王朝
時叛時附的局面 也為
后南詔的崛起創造了契機
典籍?2 火燒松明樓說
火燒松明樓 是皮邏閣蒙舍設宴
為滅五詔 而精心設計的陰謀
據《南詔野史》載:“邏閣乃豫建
松明大樓祀祖于上使人語
五詔曰:六月二十四日乃星回節
當祭祖,不赴者罪”
為結盟稱雄南詔 細奴邏后
第四代詔王皮邏閣 蒙舍
設宴松明樓 請五詔主前來祭祖
宴席上 皮邏閣稱王遭反對
于是 趁五詔主酣醉
縱火燒毀松明樓 各詔主盡死
唯邆賧詔王之妻 柏潔夫人早預感
設宴是陰謀 忠勸不可赴約
勸說無效 便將自己的鐵手鐲
戴在夫君手上
驚聞丈夫罹難即帶兵馬 持火把
星夜趕到蒙舍 用雙手掏火灰
找到鐵手鐲 辨認丈夫尸體
柏潔夫人的美貌 機敏令皮邏閣
企圖欲迫妻之 柏潔夫人
在安葬了丈夫后 為夫人名節
縱身跳入洱海
雙手掏火灰 直到鮮血直流
為紀念柏潔夫人的貞節
每年的六月二十五日 豎大火把樹
白族人民(女性)都把手指甲
染紅 擎舉火把圍著
火把樹 載歌載舞 紀念
這位偉大的柏潔夫人
火燒松明樓的故事 誕生了白族
盛大的節日 ——白族火把節
典籍?3 武力兼并說
皮邏閣 南詔國史中一位具有
雄才大略 遠見卓識的國王
兩爨時期 古滇因受漢文化影響
社會文明進步 日復一日
西爨白蠻 六詔割據混戰狂濫
社會的急劇動蕩 也成為
帝國王朝的垂涎之地
公元674年 細奴邏病卒
南詔面臨重大危機期
無論大唐帝國 還是吐蕃王朝
都對古滇國領土 懷有野心
南詔 早就是唐蕃爭霸的角逐地
用一詔之力 求存亡于唐蕃間
公元728年 皮邏閣繼位
成為南詔烏蠻族 第四代王
憑父輩勵精圖治之偉業
叱咤風云 凌駕五詔
于唐朝密謀 開始策劃六詔統一
其實六詔并一 并非秦滅六國
血腥慘烈 雖武力兼并
皮邏閣 卻在南詔國王朝里
五詔主都保留了貴族一席
兵威招蒙巂詔就范 直逼三浪詔
南詔 由南向北由近及遠
步步蠶食 各個擊破 吞并了
洱海部落后 蕩平了三浪詔
皮邏閣長子 閣邏鳳征服了越析詔
南詔統一五詔后 遣使大唐吐蕃
唐為遏制吐蕃 籠絡皮邏閣
封“特進云南王”并賜龜茲樂
公元738年 皮邏閣由巍山遷都
(大理)太和城 南詔國建立
之后 皮邏閣又進兵云南東部爨地
并吞滇池部族 把南詔由一詔
變成南國大詔 由洱海統稱
繼而成為統治整個云南 坐實
區域的西南地方政權 歷時二十年
典籍?4 唐?天寶戰爭
皮邏閣一統南詔后 接而
進兵云南東部烏蠻爨地
南中大姓爨氏家族 晉朝后
世代掌管滇東 到唐帝國
對東部爨氏轄治采取戰略招撫
其實 唐蕃云南兩相爭霸
彰顯了雙方獨霸云南之野心
皮邏閣東部擴張 唐
朝野敵意 屢派節度使
穢言相向 侮辱歧視
時李隆基霸媳 唐朝政加劇腐敗
皇權旁落 宰相楊國忠
跋扈朝內外 唆使劍南節度使
挑起事端 唐爨反目
后劍南留后李密 策劃了爨族政變
爨歸王之妻 東爨烏蠻酋長
之女阿姹 不甘落敗
搬來同族云南王 皮邏閣相助
爨族順位 部族世襲正統
然族內紛爭又起 皮邏閣遂起兵
擊殺 致李密亂爨陰謀落空
皮邏閣有了“南詔叛唐”罪證
李密幾度上奏朝廷欲討伐
其實皮邏閣詔爨后 并趁機
一統云南為唐王朝稱霸云南
豎起一道屏障 唐與南詔
藩國關系 由此也漸行漸遠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
皮邏閣卒 子閣邏鳳繼位
閣邏鳳效忠唐朝 對姚州都督
敬重有加 每每貢享攜妻女
不惜王之體面 奉表南詔之大禮
然姚督張虔陀“求征無度”
窺見王之妻女美貌 威淫妻女
于床笫 至禮節于度外
后又誣告對唐有反叛之心
閣邏鳳 憤然起兵
攻占姚州及32縣 殺死張虔陀
唐王遣將進攻南詔 閣邏鳳
聯吐蕃 戰鮮于仲通 破李密
最終是元帥沉江 全軍覆沒
南詔和唐朝發生了三次戰爭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
史稱“天寶戰爭”
唐王朝軍隊 都以慘敗而告終
“不得已叛唐 但始終堅信復為唐臣”
戰后閣邏鳳收斂唐軍陣亡
將士尸骸 舉行祭祀安葬
今大理市下關萬人冢鳳儀
石曲千人冢統稱大唐天寶戰士冢
并于唐大歷元年(公元766年)
在太和城 立(南詔德化碑)碑
碑文由南詔清平官鄭回所撰:
“我上世世奉中國后嗣容歸之
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
典籍?5 蒼山神祠會盟
起兵攻姚州 誅殺張虔陀
對唐朝 閣邏鳳是有懺悔之心
為此 二次遣使臣前往謝罪
但都遭鮮于仲通拒絕
戰爭已不可避免 結果
鮮于仲通全軍沒 六萬卒
西洱河岸邊 箭孔刀痕滿骨枯
楊國忠霸持朝政 欺上瞞下
窮兵黔武 又發兵南詔《舊唐
書?南詔夷列傳》記載:
“天寶十二年 劍南節度使
楊國忠執國政 仍奏領天下兵
俾留后 侍御史李密
復敗于太和城北 死者十八九”
閣邏鳳不得已叛唐 但仍有
復為唐臣愿望 修萬人冢
立南詔德化碑 以表歸唐之決心
唐貞觀九年(公元793年)
南詔國第六代王異牟尋
派三路使臣 帶丹砂 帛絹
黃金 當歸 并絹書一封
分不同線路 前往長安
后來 三路使臣也都面會了
唐朝官員 其實修和南詔也是
唐朝心愿 唐貞觀十年
(公元794年)唐朝使臣
崔佐時與異牟尋會盟
點蒼山神祠 并立鐵卷一式四份
發誓與唐朝 永遠和睦相親
至此 唐與南詔國四十多年紛爭
化干戈為玉帛 同年十月
唐命袁滋為“冊南詔使”至南詔
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 頒
“貞元冊南詔印”蒼山會盟其意義
是歷史性的 修好與藩國的關系
維護了國家統一 民族團結
南詔國?古滇王國倒下的影子
一個國家倒下去 融入了
這個太大 歷歷多變的世界
其實遠逝的南詔人 不必醒來
南詔國的崩潰 不是一場預謀
它是因高聳而被一只矛戳穿
當最后一位高傲的首領
暗示死亡時 一群看著太陽
隕落的孩子 也在一天天的暗淡
南詔國(738年—937年)以中國
唐朝 西南部一個奴隸制政權
走完它的全部歷程時 所留下的
不僅僅是方國對國破的追懷
同時 古國悲歌籟籟
也是帝國職場 朝代更替的異變
不是一場虛幻—— 南詔國
是蒙舍詔首領皮羅閣
于公元738年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
公元937年滅亡 歷經十三代王
其國界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貴州
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份國土
南詔是以烏蠻蒙姓立國白蠻
大姓為輔佐集合境內多族
(包括漢族)共同組成
統一的方國 是實質的奴隸制政權
歷史上南詔國 就在于推動了
落后的西南區域 向先進的唐朝靠近
使各民族的經濟文化
都隨帝國的步伐 融入中原
宋揮玉斧
第六部分?大理國暨
元跨革囊
第六章 大理開元
頹敗的死亡遺詔
其實 我們總在說古云南 帶著
對古云南的敬意——
如果要問 古云南從遠古走來
都經歷了什么 我說
“修極于無窮 遠淪于無涯”
天空的云 已掠過古云南的山川
古云南是一個奇跡 然而
司馬遷把它載于史冊后 就
斷然消失了 古云南方國
繁多 部族界屬 旗藩林立
秦漢忽視西夷地 唐宋
撫詔又大理 其實
至高的抵達就是使命抵達
橫空出世 仿佛
經歷的都一頁頁翻開了
又一頁頁地合閉
極其友善地 接納中原人入滇
我看到 古云南的天書之頁
已萬念俱灰 原古的黎明
劃破山野之霧 多么意味深長
那么些年 王國的冠冕之王
都隨即停下湮滅了 只留下感嘆
正如曾經的滇王 牽著河流
浩浩泱泱 統兵而過
其實 古滇人行色匆匆
唯尚不是 人類行天道的震撼
還有炎黃血脈 起誓聚義
登封造極 聳人聽聞
此時 沒有誰去詮釋些什么
唯部落氏族 沿著衰亡的跡痕
屬望著古云南 聞鐘欲歸
仍傍著枯枯的暮色——
而頹敗 早已演化成多彩云霞
掩蓋了王國的失落 所有的威武
和歲月的場面 都沒有了
那些王朝的遠離 只是一張死亡遺詔
段思平簡述
大理太祖段思平(893年-944年)
白族大理喜瞼(今喜洲)人
又說是劍川永榜人祖籍
甘肅武威先世移居云南
融入白蠻成為白蠻大姓 南詔國
大將軍 清平官段儉魏六世孫
大理國的締造者開國皇帝
宋?大理國始考
縱觀中國 每個王朝
朝滅朝立 都是一曲由盛衰
沿襲的 悲愴之歌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
豈非人事哉”
同樣 從南詔國走向滅亡到
大理國崛起 (時值中原
五代十國) 相互更迭
無疑不是古云南
社會變革的凄風苦雨
段思平生于公元893年
此時 南詔蒙氏勢利
開始衰退 宮廷
政變的陰霾疊起 段思平
雖生簪纓世家 后家道中衰
家境敗落 幼年段思平靠牧羊為生
化身為民體味民間疾苦
隨著年齡增長 青年的才干
文韜武略 一一得以彰顯
憑祖上威名 自身又武藝超群
最初為幕覽(小府副將)
后因積功 升至
統轄一方的通海節度使
公元902年 南詔國最后一代王
舜化貞病逝 南詔國政權
被鄭買嗣(大長和國)
趙善政(大天興國) 楊干貞
(大義寧國)取代
三家政權 橫征暴斂嚴苛徭役
亂世梟雄 因高尚人品
段思平深得民眾擁戴 由此
疑懼之下 楊干貞起妄殺之心
其實 匡扶國難唯白族之子
段思平莫屬 公元929年
為避楊干貞的迫害 段思平
在滇東爨氏烏蠻舅父的幫助下
離開通海 隱居民間七年
“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
為發動起義舉旗 他聯絡
洱河蠻高 董白族大姓
后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
2月4日段思平委董伽羅
為軍師 集結
弟弟段思良郡守高方
滇東三十七部的援軍
“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
爾國名大理”后經密謀
并得浣紗婦女指引 渡河
破太和城 推翻楊干貞
滅大義寧國 建立了
以白族為主體民族的大理國
歸宗祖 定都羊苴咩城
(今大理城) 在位八年
稱帝?理政
建大理國后 段思平成為大理國
開國太祖 即位后段思平
厲行全方位改革 勵精圖治
發展生產 盡逐楊氏邪臣
更易制度 調整了南詔國
末期 統治遺留的階級
民族關系 扶持了新興的
白族封建主
封高方為岳侯 承認其家族領地
賜巨橋(今云南晉寧)為世襲領地
減輕稅糧負擔寬免徭役三年
廢除苛令 解除南詔時期
集體的奴隸制度
建立和推行封建領主
土地所有制把南詔
末年以來各部族的分裂戰亂
局面統一起來
大行分封 篤信佛教 年年建寺
在位八年 建佛萬尊
宋?大理之妙香佛國
南詔國 大理國兩個地方政權
帶有明顯的繼承關系 大理國時期
其立國架構 疆域轄制
大都是南詔國 唐朝的政治沿襲
宋代 大理國 西夏 吐蕃
都是與宋并立的地方王朝
吐蕃是西部 最強大的少數民族
然而經濟繁榮安定 大理國
又領先 三個地方政權
都以佛教立國——
佛教文化讓白族信佛虔敬
從公元937年至1253年間
大理國王朝傳22代 有11位
國王 出家崇圣寺為僧
除第二代王段思英 被廢為僧例外
舍江山棄美人兒 皈依佛門
大理國帝王出家 是一種習俗
段思平篤信佛教 在位八年
建佛萬尊 立國后
大理國“以佛立國”儒釋治國
形成濃郁的 白族佛教觀念
佛教在大理具有統治地位
起因 要從南詔國
第十二代王隆舜
把佛教遵為“國教”開始
后大理國一以貫之承襲
直到元代 仍尊佛依然
“帝王出家隨臣一邦嬪妃
一串 ——禪室如世家”
其實出家 是帝王借佛家學說
用以化解社會矛盾包括
權爭之惑 由此大理國316年間
無論“前理”(公元937—1094)
或是“后理”(公元1096—1253)
動亂或官廷相殘沒有上演
方見儒釋治國之成效
由此可見 一個封建王朝
其統治周期 治國理念的選擇
至關重要 大理國就是一例
宋?大理國暨宋揮玉斧
“宋揮玉斧”出自昆明大觀樓長聯
是清?孫冉翁 登大觀樓
面對古滇歷史盛衰 諸多事件
借典故而生感嘆
據相關野史描述“王全斌平蜀
還京師請取云南負地圖進
太祖鑒唐之禍以玉斧畫
大渡河為界曰‘此外非吾有也’
由是段氏得據南詔相安無事”
其實“宋揮玉斧”的發生 源于
南詔與李唐王朝的 淵源糾葛
唐后期 南詔屢犯西川
唐王朝沿大渡河設防 以河為界
阻止南詔攻掠各地 因此
大渡河成為唐與南詔 事實上的邊界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
建立宋朝 五年之后 (乾德三年公元
965年) 蜀人孟昶降宋今四川
重慶皆歸于宋王朝
之后 大理國曾幾度派官員
到成都祝賀 入貢向宋王朝表
臣服 宋將王全斌
還向趙匡胤獻地圖
力諫乘勢進兵攻取云南
宋太祖鑒于南詔烏蠻白蠻
之兇殘 揮玉斧(玉玩)于地圖
沿大渡河劃一條線
感嘆 此外非吾有也
寓意 與大理國劃江而治
而“宋揮玉斧”其典故傳說久遠
通觀歷史 并非捕風捉影之談
兩宋軍隊平蜀后 沒有進攻
大理國 疏離使其
“欲寇不能欲臣不得”
其因 是唐王朝 遠征與南詔國
才致使唐王朝國力衰竭 亡國
再者宋朝立國未穩 周邊又強敵如林
統一國家完成艱難 國力財力不足
不得已對大理國 懷柔遠矣
公元976年 宋太宗繼位
6年之后 宋朝在大渡河建造大船
以便大理國入貢 接而連年入貢
都不曾被玉斧劃界 而阻隔
至公元1116年起 宋王朝放下對
大理國的防備 正式建立藩屬關系
又多次封大理國皇帝 為國王
與南詔國諸王不同 大理國
自段思平后 相強王弱
相國篡權 王權更迭
一直是顛覆朝廷王法之妄癥
一直內守不擴張 君臣佛教
樹德 得道者稱師僧
正是宋王朝大理國 堅持
用“內守虛外”之策略 所以
大理國對外 不能有
掠地稱霸之野心
宋?大理國暨元跨革囊
其實 歲月總在為曾經的南詔國
撲閃光芒 像期待一次又一次
穿過唐朝 一次又一次地伸出手去
力挽 天諭之死
后來者 是那么的不可怯拔
我們多么渴望 讓影子在歷史中
凝成閃閃的榮耀 把諸多的事
放進去 其實人在血泊里
站著 便成為了歷史的標志
“元跨革囊”出自昆明大觀樓長聯
是宋?孫髯翁 登大觀樓
面對古滇世事沉浮 諸多事件
借典故而生感嘆
公元1206年(丙寅年)鐵木真一
統蒙古各部 建立了奴隸制
大蒙古漢帝國蒙古鐵騎在征服
歐亞大陸 宋長江以北區域后
志在滅南宋治天下 他們從
北地大迂回 經吐蕃
先滅大理 達到北上滅
南宋之目的 史稱“斡腹之謀”
公元1244年 蒙古帝國起兵臨關
遠征大理國 國王段祥興
派高太和率軍阻擊 后高太和戰死
善巨郡九禾(今麗江縣)
最終蒙軍退兵 史稱九禾之戰
大理國的末代王 段興智即位后
次年9月 蒙哥汗命弟忽必烈
大將兀良合臺統軍分三路
對大理國 再次發起征伐
忽必烈親率中路軍于1253年10月
過大渡河抵金沙江
多位酋長歸附獻計用革囊渡江
蒙古軍遂用皮筏渡江后 取麗江
即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接而忽必烈派使者 前往勸降大理
大理相國高泰祥 諫言抵抗
殺使者12月忽必烈大軍
長驅直入進軍龍首關攻陷大理城
段興智 高泰祥慘敗后棄城而逃
公元1254年 段興智昆明被擒
大理國滅亡 蒙哥汗
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
封大理總管 至元朝滅亡
忽必烈率軍 滅大理國后
立“元世祖平云南碑”
(現存大理古城)碑文
記述忽必烈 滅大理國及云南
各部 并建立云南行中書省 史跡
古滇王國?云南
還是在風雨中 煙消云散了
南邊云下 人類不再血雨腥風
濫殺 開始憐憫
那些冠冕的 諸王之王
其實 那些王朝早已
凌空而去 憐憐
乘著云遠逝 伏尸暗土
亂世風云 足以狂濫王國于沉浮
然國王一再死去 千年之死
依著成敗的劍 古滇
國中之國 煮酒論英雄
還有遺留的刺骨亮點 攫取和榮耀
人類人類 還是人類
古滇王國執著于 優秀的天道
茫茫無涯 打開時
一節節拖長的身影 雪洗后
崩如夢斷 疼痛的生命
就是兩個窒息之人
終身廝守 那些不端的風雨
云南 古滇也 我們敘說云南
必定要說大理 說遠古的南詔國
大理國 其實南詔國大理國
就是古滇也 就是
漢唐宋元王朝的古老云南
說云南 就說它的山態水姿
風土人情 就是說
古滇泱泱 滄海桑田
說云南 就是說秦漢的“古絲綢
之路” 漢武帝的彩云之夢
古“蜀身毒道” 說云南
就是說新石器時代白族彝族
等少數民族先民創造的
古云南的歷史文明 文化燦爛
說云南 就是說南詔國大理國
500年歷史 就是說
漢唐宋元王朝 與南詔大理
王國 生死攸關的故事
就是說 漢唐宋元的盛衰
與南詔大理王國的歷史恩怨
其實 自公元738年至公元1253年
南詔國大理國 一直是
云南的政治 經濟 文化中心
忽必烈 滅大理國后
其中心傾遷昆明 如此的翻天覆地
何妨不是 曠世巨變之碾轉
2022年4月11日完稿
作者簡介:王星亮,原籍青島市平度,現居云南;出版詩集多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