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蟬而歌(外兩首)
作者:李衛
窗外,傳來夏蟬的嘶鳴
這響亮而急促的聲波穿透了耳膜
似乎抵達了深處的心靈
一些遙遠的時光隨聲而動
欲說昨日事,猶憶少年時
猶記否?驕陽化作了烈日
酷熱將故鄉山前的涓涓溪流蒸發的即將干涸
燥熱的鄉下午間,睡不實的好動童心
梧桐、女貞、香椿、竹林、
桑葚、刺槐、石榴、核桃
構樹、槲樹、橡櫟、苦棟
萱草、車前、牛膝、百合
酢漿草、五加皮、覆盆子、百日草
…
共同組建了家門口的夏日蔭涼
也構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昆蟲世界
蝽象灰甲之下裹著斑點紅裙
草尖停憩著精致的五彩豆娘
身披金屬光澤的金龜子啜飲樹汁
頭頂鹿角的大力士獨角仙看起來所向披靡
不辭勞苦的螞蟻長短線交替作戰
就像勤勞的農夫,似乎想把萬物搬運進自己的豐收倉庫
大批量的紅黃蜻蜓空中群團作舞
帶有尾針的雌蟬在枝葉中羞怯無語
無懼無畏的雄蟬在林間鼓噪而歌…
這是法布爾筆下的《昆蟲記》
也是我純真孤寂的夏日童年
流年洗掠了金色時光
花季悄然綻放又落去、雨季不期而遇又流走
找不見當初的少年
停不下的步履,握不住的輕柔
我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背影里好像都寫滿了奔波、勞累、失落、疲憊
我似乎溟滅了自己
丟棄了最初的曾經
然而,唯有這急切悠長的蟬鳴
時時喚起我的思緒
這如水般的時光啊,不停洗滌春光秋色
帶走了少年的夢
我看見白絲替代了烏發
憂傷緊接著迷惘
寂寞固化了孤獨
你來自哪里,又將去往何處?
君不見,這夏日之鳴蟬
多少日夜,在黑暗的泥土中蝸行
月以經年,在無邊的落寞中行以致遠
唯有在這酷熱的夏天
驅散了無以計數的虛寒
躍上枝頭,迎來了這清朗嘹亮的生活
這就是夏日的鳴蟬,一個精衛一樣的夏日小精靈
別埋怨這鼓噪的歌聲,要知道,生命留給它的
陽光下的歡樂本來就不多
只有在這短暫的夏日,人們才能聽見它為生命而歌
我想,也許,我也是一只行走人間的蟬
走過童真,走過迷惆、走過沉淪、走過痛苦
迎來充盈,迎來深刻,迎來拼搏,迎來愉悅
蟬似人生,人生似蟬,你我如蟬,蟬似你我
如有一日,添上雙翹,躍上枝頭,沐浴晨光朝露
也應開口,為真善美、為光明、為愛情、為希望、為自己、為未知、為你與她、為世界振翅而歌
2022.7.6 陜西商州
七月的蝶與流火
——給景賢的信
這火熱的七月里
我走遍了人間
卻沒發現傳說中的鵲橋
詩詞里寫滿琳瑯滿目的愛情
我卻如此孤寂
像天邊的流星落寞地從夜空劃過
只因未曾找到可愛的你
于是在這時光里無盡飄搖
我的時間啊,燦若七月的流火
還不曾發光發熱
就從蒼穹里墜落
寫下映滿夜空的孤獨和不舍
這七月里的流星,似乎有愛在閃爍
只因尋覓到了愛的溫度
它在瞬間爆燃,點著了沉悶的夜幕
愛即使只是擦肩而過,也要變成銀河里的燈火
點亮歲月,點亮你我
點點繁星,蕩漾在天上銀河
雙飛的彩蝶,在眼前振翅縱歌
這是在河之洲的關關睢鳩
這是脈脈不得語的迢迢牽牛星
這是羅密歐、朱麗葉、梁山伯、祝英臺…
原來他們從未遠去,她們幻化作了
七月的流星、鵲橋上的燈火、斑斕的蝶翼,天上的比翼鳥
地上的連理枝、詩經里的愛情之河
指引著人間的路,點亮了發現的眼睛,點燃了
情滿人間的愛與欲火
于是,我親愛的寶貝
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彼此發現
我們也將喚醒曾經沉睡的愛
在七月里像星星一樣為愛情閃爍
在春天里像彩蝶一樣為愛情跋涉
為愛鼓掌,為愛癡狂,為愛而活
我們也會成為愛與美的傳說
穿越鮮花盛開的春天,來到寫滿傳奇的鵲橋天河
讓苦與痛,讓淚與憂,讓愛與恨
讓善與美,讓思與念、讓情與欲
走上星空,寫滿人間,永不落幕!
2022.7.8
讓愛充滿所有的時間
——致聆兒
時間每過去1秒,我對你的愛就增加1分
我害怕這一生還未來得及盡情相擁
就像晨間的朝露,山間的溪流,從來不曾停留
而這燦爛的愛就像天邊流星悄悄溜走
于是,我想把自己交給你,包含我的靈與肉,入到心里,滲進骨頭
我將與你相擁,吻遍你的全身,越過迷人的三角,去往你的心
我們的愛將如花朵在春日里綻放,又如百靈在林間歌唱,讓春心在細胞里蕩漾
我要飛向你,與你合體是我一生最美的夢想,從此不再分離,從此世界停止呼吸
我要帶著你穿過山谷,穿過草地,飛過小溪,飛往那真與美的善地
你是我心頭的摯愛,熱血的源頭,畢生的追尋,永遠的心神合一
我想念你,就像梁山伯在思念祝英臺,我愿化為蝴蝶,飛越這時空,每一次振翅都放飛我們的愛情
且讓我們相擁,感受這世間的一切美好,讓生命永不凋零
我愿為你心頭的那一點火,去溫暖此后所有的時空
我要與你一生相隨,融進這春夏秋冬
我要與你此生相隨,來生重逢入懷中
我們將活過關雎,活過詩經,活過七月流火,活過凌冽寒冬
我們的愛將溫暖每一個細胞,我的DNA里有你,你的DNA里有我
當山河阻礙,當時光相隔,我的愛依然依然穿透時空,穿越春日與秋色
讓我們相擁、會合、融為一體
在愛與美的綻放中獲得永生。
2022年5月20日
作者簡介:李衛,男,中共黨員,80后公務員,陜西省商洛市人;熱愛一切美好,樂意用文字反映、謳歌、創造真善美,表達對現實人生的思考與期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