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 群賢畢至(組詩之三)
作者:藍帆
前言
昨夜 在似睡非睡的縫隙間,一個國度聳立我夢魘;有客前來,舉杯問盞自不必說;這一切你可以看作自言自語,更可以看作夢魘奇緣。
1. 蜀王先賢化杜鵑
遙遠的前世 貴州為蜀地
蜀國有個國王叫望帝
望帝教民開荒種糧
先民的富足寫入舊石器
洪水讓先民水深火熱
村莊被洪水掩埋
望帝寢食難安
幻化成人的鱉精 幾經神化
以神靈之能 化解了望帝的心患
子民安康 村莊重現
降伏了群魔 驅走了洪災
望帝讓賢 叢帝走上蜀王高臺
世事難料 鱉靈退化成昏君
民怨傳到久居深山的望帝耳邊
望帝化作杜鵑鳥 落在高枝
晝夜喊著“民貴啊”“民貴啊”
嘴里喊出血
滴滴盡染山川
杜鵑啼血 喚醒昏庸的叢帝
村莊重現 子民豐衣足食
從此 杜鵑被先民頂禮膜拜
從此 杜鵑如仙女撒花覆蓋大地
廣袤黔地 有隱身的蜀王望帝
無邊無際的田野 是先民的家園
一朵杜鵑 是一位先民
如同天上 有一顆星星地上就有一人
漫山遍野的杜鵑
是先人用生命編織的錦緞
一種顏色是一個部落
姹紫嫣紅 是多民族的家園
先民給后世留下財富
觀花賞景 流光溢彩
化作子孫的金山銀山
2. 歌舞演繹新時代
貴州 高高在上的西南
五十六個民族 親如一家
苗族起舞叮當作響
銀耳佩 銀腰帶 銀桂冠
增添歌唱的香甜
蘆竹悠揚 仿佛有光
猛獸齊來 成全了狩獵的哥哥
花山節 跳月節
所有的日子都是節
歌舞美艷 日子紅火
銀飾叮當 幸福的寄托
天空是最大的音箱
瀑布是最美的合弦
舉手投足 張揚生活的甘甜
幸福的日子被銀匠錘打中更好
苗家銀成山 侗家大歌兒傳
琵琶牛腿琴侗笛蘆笙
讓依山傍水村寨 世代幸福
鼓樓成片 古樹如傘
花橋里的新娘賽天仙
山里的日子和服飾一樣光鮮
一曲侗族大歌兒 唱美古今中外
鳥唱合弦 掌聲相伴
非物質文化遺產 驚艷了上海世博會盛典
少數民族同胞 無數歡歌艷舞
五光十色的日子 比蜜糖甜
仙女打碎了顏料 灑在人間
詩意繾綣于高遠 看得眼花潦亂
新時代的夢想 比歌舞妖嬈
美夢比霞光鮮紅 明天如彩虹香甜
3.水晶溶洞神仙宮殿
布依苗族自治州
端午節龍舟火爆
鑼鼓喧天 龍飛鳳翔
高臺舞獅 八音坐唱
溶洞是神仙的宮殿
二氧化碳與水
流經石灰巖巖層時
魔術一般 溶解碳酸鈣
碳酸鈣溶于水 形成碳酸氫鈣
碳酸氫鈣遇熱 重回碳酸鈣
我把碳酸鈣叫瑪瑙
欣賞它盡情幻化色彩斑斕
與畢節的杜鵑花比
也許你稍顯暗淡
可你是這片神奇土地
別具一格的名片
4.韭菜坪里長大山
離六盤山不遠處
有個六盤水
離六盤水不遠處
有個韭菜坪
韭菜割得勤 便會長出山?
不對 神仙撒一把石籽
大山才會長出來
這還真是大山
海拔近3000米
是貴州最高的山
大山的名字竟然叫小韭菜坪
叫大韭菜坪的山竟然比小韭菜坪矮
于是神仙吹一口氣 給它三十萬畝花海
大韭菜坪便有了筆名“天上花?!?/p>
山上長石林
那是天梯石棧
直通神仙的家園
迎來送往的神仙 經過“天上花?!?/p>
花海動情 五色絢爛
飛鳥羨慕 飛吻索愛
石器時期的先人在云海里高蹈
有時隱身上天 有時悄然落地
柔軟的輕紗 是擺動的披肩
中國十大名山 有你的姓名
可在我眼里 你是神山
魅影千姿百態 陽光萬道琴弦
山巖 是你的書頁
任高原的風 隨意翻看
5.前世英名在云端
——貴州名人王陽明幻化神靈
恍兮惚兮
王陽明向第三屆貴州詩歌節走來
山高路遠 一走就是400多年
原創詩歌十幾首 自由格律互現
……
明朝276年間
社稷之舟暗礁無窮
風云詭異世相分憂
1472年金秋
錢塘江水面映入一片祥瑞之云
身高亮眼的仙人在我夢中游走
戰馬廝殺 夢魘中追逐錯凳
刀光劍影 傳來大呂黃鐘
——快投降吧賊子休想拿下智多星
我把蒙在頭上的被掀開一道縫,
遠逝的戰場 時來時走
驍勇神仙
前追后堵所向披糜者正是王陽明
一場場血戰 仗劍凱旋
機智如豹 驍勇如虎
武功蓋世 朝野稱雄
我越走越遠
去追溯時空遂道未散的煙塵
目睹討伐亂賊的出奇制勝
突然傳來漸行漸近的誦讀聲
至良知 去私欲 存天理
超凡脫俗的神仙 心學至理在我夢中震驚
青史的冊頁 寫滿王守仁
立德立言立功 讀書求賢不為登弟所動
文韜武略 豪氣如虹
英雄啊我難奈敬愛 朦朧間
我收藏陽明先生寫在于謙祠的對聯——
赤手挽銀河 公自大名重宇宙
青山埋忠骨 我來何處吊英賢
王陽明啊 貴州的血性
豪杰一介 英名千秋
作者簡介:
藍帆:四川傳媒學院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報告文學、中國散文學會等會員、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普通話一級甲等);中國文化促進會語文藝術委員會、當代文藝工作委員會等學會會員;當代文藝工作者委員會指導專家、華語詩歌春晚朗誦藝術顧問;CCTV全球愛華詩歌春晚藝術顧問;2022年受邀為夏威夷作家與朗誦者藝術團藝術總監。
諸多省市廣播電視臺播音員主持人、詩歌創作與朗誦指導專家;連續七屆受邀請華語詩歌春晚等在四川、北京、青海、山東、遼寧等地的春晚舞臺表演誦讀。四川文藝傳播促進會文藝研究院副院長、女散文創作中心副主任、人人文學副總編、《名家典藏》副總編、
數十次獲得海內外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征文評獎特等獎、金獎、一等獎。作品發表于《人民文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婦女報》《中華兒女》《經濟日報》《解放軍報》《詩刊》《星星》《鴨綠江》《解放軍報》《西藏文學》《四川文學》《詩探索》《中國詩界》《揚子江》《岷州文學》《詩林》《綠風》《詩潮》《中國詩人》《大河》《詩選刊》及《香港文藝報》《香港文壇》《女也》《澳門月刊》等海內外知名報刊;作品傳入美國、日本、新西蘭、泰國等百余種報刊;屢獲海內外詩歌散文報告評論等征文特等獎、金獎、一等獎、最佳詩人獎、當代詩歌獎、百年新詩百創作最具活力獎、詩歌創作、朗誦特等獎。已出版個人詩集、報告文學集等六部(因特殊原因不想再出書)……作品入編諸多典籍。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