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戰場收藏物
作者:李勁
1979年2月17日,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戰斗打響。我從軍政治部下到某師,隨團參戰,榮立三等功一次。至今,收藏著隨身作戰的背囊、三用水壺和吊床。睹物思舊,以詩紀之。
一、背囊
上戰場,背包換成背囊,
難于想象,它的肚量,
裝下參戰的單兵保障。
打的子彈,吃的干糧,
睡的雨衣,換的軍裝,
還有繃帶,防毒面具……
那是為應對特殊情況。
壓在肩背上,真有點兒沉,
何況,還要晝夜兼程,
越叢林,過泥灘,
斬關奪隘,小心地雷冷槍。
血火中,它為我助力壯膽,
我為它不離不棄吟唱,
一路征戰的情,山高水長。
戰后搬家,次次把它帶上,
吻一吻,硝煙味漸漸消失,
可耳邊,總還聞到天邊有槍炮響!
二、三用水壺
鋁打造,不起眼的小家伙,
壺在里,外套當碗也作鍋,
參戰時,日日夜夜伴隨我。
打穿插,山岳叢林流大汗,
嗓子冒煙嘴起泡,
壺中水,勝過甘泉解干渴。
斷糧日,三塊石頭架起鍋,
煮沸熱血驅風寒,
一起堅挺度饑餓。
親歷沙場血與火,
參與雄師搗狼窩,
你有功,滿肚是“干貨”。
祝捷會,請你亮亮相,
開口說一說,
你選擇留家,安然默默過。
三、吊床
一塊尼龍布,一根繩索,
當年參戰配發的床,
先是新奇,后生困惑。
上戰場不是浪花島旅游,
可在椰林半空逍遙,
吹吹海風,聽聽漁歌。
戰場是生與死廝殺的火線,
每時每刻,槍林彈雨,
神經在瞬息萬變中淬火。
縱然困倒,山野也就是床,
鋼槍依然醒著,
準星缺口,當是眼睛和耳朵。
二十八個日夜浴血奮戰,
吊床的溫馨浪漫,
直至凱旋,一次也未享受過。
吊床的故事,時常提醒我,
離開腳踏實地的拍腦袋,
夢,便成空中樓閣!
2024、2、18于深圳
【作者簡介】李勁,廣東五華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68年參軍入伍,國防大學第五期基本系畢業。1992年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1999年從某師政治委員崗位上轉業到地方工作,先后任深圳市委口岸工委副書記,深圳市政協常委,深圳市機關事務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等職務。在解放軍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先后出版《金秋情韻》《沉思的季節》《回望軍營》等6部詩集。作品多次獲省級和國家級獎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