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心跳(組詩)
作者:丘英姿
醞扎豬蹄
一塊老匾,掛在
又窄又長的禪城絕句里
汾江河畔。接官亭傳來捷報
歷史仍在一鑊醬汁里
等待時間濃稠的隱喻……
得心齋,水草密密捆扎
肥一層,瘦兩層。美味疊加
藏于老灶煙火的密鑰里
一群揣著得心應手愿望的人
向老街聚集
在香噴噴的招牌前駐足流連
翻找出,肥而不膩的因子
那是一代代粵菜師傅
用汗水和絕技續寫的秘訣
一道菜,一段情
豐盛了世界美食之都的餐牌
舌尖上的甜酸苦辣
撫慰過多少疲憊的鄉愁
醞扎豬蹄,思鄉的腳步
指引過無數歸家的游子
老菜譜上,滾燙的烹飪功夫
燜煮成一個百年老字號
在炊煙裊裊中,越走越遠
盲公餅
民國的《佛山忠義鄉志》
在教善坊街口留白
記載:“餅食行,鶴園社合記號
之盲公餅為最有名”
何合的卜易館
像是活著的悲憫,玄機
在一塊肉心餅上
產生化學反應,讓茶水凋零
手信重新命名
盲公餅,采用糯米、綠豆
冰片糖、花生、芝麻、花生油……
炮制。始創的飯焦
還在佛山鐵鑊的句號中
泡茶,聊古今
嫻熟的手藝,必先將
精巧加工至熟至香
再按配方稱料、開粉
打餅、烘焙、冷卻
包裝成,佛山的非遺文化點心
如今,盲公餅的日子
被機器兌成鈔票
從餅印上敲落
一震,餅食從商店
謀劃新的構思,訂單重見光明
這時,日歷仍然陳舊
夕陽,從祖廟的懷中伸出手
成為合記烘焙出來的成語
西樵大餅
明朝那些大餅,已過了保質期
方閣老廚房的動靜
西樵山在默默聆聽
時近黃昏,橘色的燈光
慢慢打開官山圩的地圖
天園餅家,從清朝的崇南陳氏族譜
走出來,走向一團低筋面粉
陳紹釗告訴我,每個大餅里
都住著雞蛋、白砂糖、生油、豬油、清水
和食品秘方的精靈,它能發酵出
時間與眾不同的松軟和香甜
在簡單的制作細節
一揉一掰、壓成餅坯、放入烤箱……
落山的日頭,有淡淡的黃
灑上面粉的大餅,似被生活包了漿
抬頭瞬間。月亮掛在我們頭頂
像是來默默探望的人
或者遠方來送喜訊的幸福使者
九江煎堆
圓圓的煎堆,有扁扁的祝福
那是我揮之不去的甜
由糯米粉、冰片糖、花生仁
爆米花、白芝麻、桔餅……
合制而成的手信
是一道指間流連的非遺功夫
隨著嘴角咔蹦一聲
積攢了一年的脆香,翻涌而出
那滿滿都是佛山的年味
鄒便南的古老配方
帶著連串手印,醞釀了日出
與日落。讓九市十三墟
滿庭芬芳,齒頰留香
時間發酵出來的年味哦
帶著一鑊油榨工藝,從破排角
吹來,仿佛在喊
一個失散多年的鄉音
陳村粉
民國時期,埋伏的手藝
越來越熟了
黃但記的蒸汽,從西樵山
遷回陳村的粥粉鋪傳承
一粒珍桂米的宿命
歷經選米
洗米、刷米、浸米、磨米
到調漿
像寒來暑往,人的一生
石頭,慢慢磨出米漿
是一間鋪頭的家常
是陳村人圍繞的柴米油鹽
米香在順德美食譜上,來回兜圈
直至,磨出時間的魚肚白
天色的稀稠度和米漿的白
需要師傅的把脈
日子,在花鄉的臺面熊熊燃燒
而技藝的沸點就在一口蒸籠里
一推一拉
刮出竹枝詞的煙霧繚繞
巷陌里。一個挑擔早點的背影
在吆喝,叫賣聲聲,柔軟又暖和
仿佛一張薄如蟬翼的陳村粉
牛 乳
明萬歷十三年的《順德縣志》
記載著薄如蟬翼的牛乳
像一片片香噴噴的美食指南
清代,大良的巷陌越老
金榜牛乳就越顯年輕
風閑不住,四處串門
推銷名聲
穿著制作技藝外衣的女人
從龍江的白醋
撈起凝結成團的食物
泡在鹽水里,解濃濃鄉愁
在周大娘牛乳店
我看見最懂“東方芝士”的人
她們將牛奶、粗鹽和白醋
巧妙結合,利用蛋白質
遇酸凝固,遇鹽脫水的原理
制作成民眾智慧的結晶
一張順德小吃名片
在佛山。口啖金榜牛乳
我把小時候記憶中失散的部分
一口一口吃回來
此刻,我想起牛白花花的一生
多像一些人短暫的甘香和沉默
順德雙皮奶
一碗老味道,保鮮一百年
1925年的姜汁,越來越辣
而雙皮奶,還在簡介上絲滑和甘香
傳說中的牛仔華
用兩個小時,四道工序
蒸煮雙皮奶
上層奶皮醇香濃郁
下層奶皮口感綿密
每嘗一口,滿是幸福味道
打馬經過民信老鋪
滿屋都是甜蜜的陳設
爐火升華的奶香
在董氏經年的夢中暢游
放在心弦上的一把紅豆
是半生的思念
甜的生活,是舌尖的指引嗎
董氏,夢里亮起的白
細膩潤滑
是食客不離不棄的目光
在民信老鋪。每一勺鄉愁
盡是水牛擠出的云朵
多像故鄉白茫茫的炊煙
倫教糕
咸豐版《順德縣志》載著
倫教的蒸糕馳名遠近
前明士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
一粒被磨損的米回到了它本來的
意義。米漿,潔白幼滑
當年沁泉的店鋪,已被時間澄清
從此,白糖糕被冠上地名
一個鎮,被蒸出白花花的名聲
糕制作工序,繁雜費時
只能用糕種,發酵
逐層,蒸成水鄉的爽口清甜
在倫教。我遇見冷卻的糕點
它折而不斷
相似于一些人輾轉半生的命運
疍家菜
一船月光,靠岸
波子角的秋風又陡峭了許多
此地天氣,近來冷暖跌宕
禾桿正好蓋珍珠,水鴨當肥美
滿目綠豆,由青而綿柔。她們
用稻草把秋天的“邊角料”
扎成一塊肥而不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疍民潮濕的手藝,在岸上
腌制。捆綁成
一扎扎香噴噴的情懷
隨后,掛起美食的近義詞
晾曬。風干成鄉愁
噢,一塊臘鴨扎
含在嘴里,醉了三江
薩琪瑪
粵語的口音,把滿族點心
引至三水
改良成,浦二的“馬仔”
錢桂生從西酒時光的幕布,偷師
給凌晨兩點的早茶取暖
制成三水特色手信,和非遺項目
此時,師傅的手攤開口訣
讓面粉在臺面上蘇醒,打入雞蛋
揉成月光的面團。發酵出粵式點心的幽香
切薄的時間,酥炸出鑊
在麥芽糖的包裹下
慢慢冷卻,落到模板的實處
像色澤金黃的憐憫
沒有水份的薩琪瑪,在手推車上
放生,沿著鐘聲光滑的時辰
慢慢走入茶碗謀劃的構思之中
灑有椰絲的案板上,有人
用手壓平點心名
放涼后切成方件,包裝成
茶余飯后的笑談
或者,酥脆之余帶著一點黏牙
的詞
瀨粉節
長長久久的瀨粉習俗
從明代嘉靖年間,荷城道人譚玉奭
的溫情故事瀨出
至今,近500年了
一鍋90度的水
時而滾燙,時而冷卻
像稻浪延伸的呼吸
一粒粒晩造米,把汗水
結算成黃金
從石頭研磨出來的節日
有金秋歡樂的尖叫。兌水稀釋的
意境,流經針眼
瀨出一條光滑柔軟的抒情
澆上清湯、蔥花、頭菜……
和大地的饋贈
高明瀨粉節
像一碗擺在田野上的鄉愁
作者簡介:丘英姿,曾用筆名:櫻子、邱仁姿;第六屆中外友好與文化宣傳大使;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年少時開始習文,有詩歌、散文、評論、小小說、隨筆散見于全國各類報刊。著有詩集《時間的剪紙》,長詩《佛山陳鐵軍》曾獲第八屆中國長詩.最佳新銳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