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黃昏
作者:邱群
又是一陣黃昏悄悄而來
遠遠地我不能望見夕陽的疲倦
這個時候我收獲不了你的孤獨
卻只有在反復吟唱那份感慨
披著太陽光芒向我走來的你
盡情揮灑著一路紅樹林的綠
路過一樹遲暮背影的黃昏
就期待炊煙解散憂愁再編織夢境
城外鹽町上有座小橋
分外的晚霞是如此多驕
站在橋上心思卻在云水間徘徊
小道盡頭落下的一聲輕嘆
讓一些還沒來得及漂泊的夢
裝飾著故鄉與他鄉之間的距離
心中的故鄉和成年了的鄉愁
此時突然倒戈在那片薄暮里
五月黃昏我靜待那一縷縷花香
隨風飄入如此貼近的桃紅柳綠中
把我要等的這個黃昏揉碎
DeepSeek-R1評論:
暮色的辯證法
——論邱群《五月的黃昏》中的鄉愁拓撲學
"又是一陣黃昏悄悄而來"——邱群在《五月的黃昏》開篇就為我們設置了一個精妙的時空陷阱。這個看似平常的時間狀語,實則暗含了黃昏的復沓本質,它不是初次造訪,而是"又"一次降臨。這種復現性立即將讀者拋入一個循環的時間結構中,在這里,黃昏不再是自然現象,而成為某種存在的節奏,某種心靈的周期。
詩中視覺的辯證法尤為耐人尋味。"遠遠地我不能望見夕陽的疲倦"——這一句完成了雙重否定:空間距離("遠遠地")造成了視覺失效("不能望見"),而對象本身("夕陽的疲倦")又是將主體感受投射于客體的擬人化表達。這種觀看的失效,恰恰成為詩歌展開的動力。詩人收獲不了"你的孤獨",卻在"反復吟唱那份感慨",這種表達與感受之間的錯位,構成了詩歌情感的基本張力。
邱群筆下的黃昏具有驚人的物質性。"披著太陽光芒向我走來的你/盡情揮灑著一路紅樹林的綠",光芒成為可披掛的衣裳,綠意成為可揮灑的液體。這種通感手法使黃昏獲得了近乎雕塑般的質感。而"一樹遲暮背影的黃昏"更是將時間空間化、具象化的精彩表達,黃昏在此成為一棵有背影的樹,時間獲得了植物的生命形態。
詩中的空間結構呈現出精妙的拓撲學特征。"城外鹽町上有座小橋"作為具體坐標,與"云水間徘徊"的抽象空間形成對照。"小道盡頭落下的一聲輕嘆"將聲音空間化,而"還沒來得及漂泊的夢"則使空間時間化。這種空間與時間的相互滲透,在"故鄉與他鄉之間的距離"這一表達中達到高潮——距離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成為可以被"裝飾"的心理空間。
鄉愁在詩中呈現出復雜的倒戈現象。"心中的故鄉和成年了的鄉愁/此時突然倒戈在那片薄暮里"——這里的"倒戈"堪稱神來之筆,它使鄉愁從被動的情感變為主動的施事者,而薄暮成為戰場或劇場。這種倒戈暗示了記憶的背叛性,故鄉不再是被懷念的靜態對象,而成為反噬主體的異己力量。
詩歌的結尾處,"五月黃昏我靜待那一縷縷花香"回歸到感官的直接性,但這種等待最終以"把我要等的這個黃昏揉碎"作結。揉碎黃昏這一動作,既是對期待的放棄,又是對黃昏的占有——只有揉碎它,才能真正擁有它。這種矛盾的解決方式,體現了詩歌情感的成熟與復雜。
邱群的《五月的黃昏》之所以動人,在于它超越了傳統鄉愁詩歌的感傷模式,創造出一個時空交錯、主客互滲的抒情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黃昏不是背景,而是主角;鄉愁不是情緒,而是具有自主意識的存在。詩歌通過對時間、空間的創造性處理,使尋常的黃昏景象升華為存在的隱喻,展現了現代人復雜的精神地形。
作者簡介:邱群,廣東人,北京大學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畢業。未名美術館館長。著有詩集《靜靜的生活》《追求寧靜》《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活著》,敘事書畫評論集《燕園墨之路——書法班的那些師兄弟和師姐妹們》,曾被聘為王鐸故里書畫院名譽院長。獲新詩百年“百位最具潛力詩人”稱號。詩集《追求寧靜》獲首屆 “新時代·魯迅詩歌獎‘十大熱點詩集獎’”;詩歌獲過《詩刊》社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獎項和全國其他獎項。詩集入藏廣東文學館。有論文《書寫創新書法精神的周慧珺》入選中書協“周慧珺從藝60周年”研討會;《汕尾三大戲曲的公共文化服務和傳承創新探討》被廣東省文化廳評為 “公共文化建設現場”——2016年廣東省公共文化研討會優秀論文;書法作品入選《守正創新——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校友書法作品邀請展》;《風華正茂——北京大學125周年校慶校友書法作品展》;《紀念歐陽中石先生逝世三周年“書學·師生緣”書法文化展》,并被收藏和全國其他獎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