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都勻劍江
作者:羅祖文(貴州)
七月的微風,
輕柔地親吻著劍江,
攜來三個熾熱如焰的日子。
它們宛如三簇永不熄滅的烈火,
在歷史的浩瀚長河中烈烈燃燒。
回溯 1921年7月1日,
南湖上的紅船,
毅然沖破層層迷霧。
為處于暗夜中的華夏大地,
點亮希望的曙光。
104 年后,
都勻的劍江河畔,
紅旗獵獵作響。
那是前行的指引,
是信念的燈塔。
1997年7月1日,
香港歸巢,
劍江的浪花也歡呼雀躍。
這民族團圓的盛典,
是億萬中華兒女心底的驕傲。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的槍聲打破安寧。
但中華民族昂首不屈,
劍江奔騰的水流,
正是我們堅毅精神的映照。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這傳唱半世紀的真理,
見證著都勻,
從昔日的邊陲小城,
蛻變為今朝的現代都市。
都勻的每一寸土地,
都在深情傾訴黨的豐功偉績。
文峰塔下,
紅綢飄飄。
西山大橋,
詩聲裊裊。
滑冰場里的歡聲笑語,
不只是簡單的聲響。
那是都勻人對祖國的深情告白,
是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西山大橋的網紅之處,
星光依舊璀璨。
《無名之輩》定格城市的煙火日常,
影視城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生態之城”“橋城”“茶都”的美名遠揚,
隨著悠悠茶香飄向更遠的地方。
都勻以文明為筆,
劍江為墨,
在爭創文明城市的畫卷上,
精心繪就希望。
2025 年詩歌大賽之約,
讓靈感在河畔瘋狂生長。
七月的詩行,
從劍江啟程,
抵達每一顆向往美好的心房。
6月30日,
都勻作協、黔南師院,
與文峰誦讀詩社攜手,
齊聚頤養華庭公寓,慰問老人。
大家筆舞愛國情,
推進工作并交流分享,
恰似劍江匯聚百川,
奔騰不息,向著遠方。
2025年6月19日晚于貴州都勻
【點評與賞析】 這首詩將家國歷史與都勻風情巧妙交織,別具韻味。它借七月的關鍵歷史節點,如 1921年建黨、1997年香港回歸、1937年七七事變,展現國家風云變幻,以都勻發展彰顯黨的偉大功績,主題立意深刻。詩中內容豐富,既回顧宏大歷史,又融入文峰塔等地標、影視文化元素及城市美譽,凸顯都勻獨特魅力。情感真摯且遞進,從對歷史的敬畏自豪,到對都勻生活的熱愛,再到對未來的憧憬,層層深入。語言生動,“紅綢飄”“詩聲嘹”等描繪,營造鮮活畫面,感染力強。劍江作為線索貫穿始終,象征歷史延續與城市發展,不僅串聯各部分,更深化主題,使整首詩渾然一體,傳遞出詩人對都勻的深厚情感與美好展望。
2025年6月19日,午后時分,一場夏雨悄然灑落。雨歇云散,天空澄澈明亮,陽光輕柔地灑下。在貴州黔南的首府都勻,劍江河悠悠流淌。作者佇立在望江樓前的劍江河畔,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河面,眼前是被雨水洗禮后煥然一新的世界,就此留下一幀美好的影像。
作者簡介:羅祖文,又名彭應文,布依族,60后,中共黨員,貴州都勻人,大學專科學歷。先后在墨陽完小、墨沖區教育辦(撤區并鄉后墨沖鎮教育輔導站)、都勻三小、都勻市創建辦(改制后都勻市精神文明建設中心)任職。曾任墨沖區教育辦語數體教研員、墨沖鎮教育工會主席、都勻市創建辦信息科科長;曾兼任政協都勻市第七屆會委員會員、都勻市教育工會宣傳委員、都勻市教師閱讀寫作協會副秘書長、都勻晚報通訊員、貴州省中等師范函授學校墨沖區中函班主任、貴州都勻陸軍預備役步兵師工兵營營部書記,貴州省散文學會會員。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調至墨沖鎮人民政府“學教”辦(編輯鎮情、民歌薈萃)、中共都勻市委宣傳部(編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手冊、“文明在行動?滿意在都勻”應知應會手冊、創建文明城市紀實、精彩都勻)、都勻市教育局(編輯教育通訊、教育報和勻城燭光、教育擷翠)、中共黔南州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輯簡報、動態報道,信息采用通報)。曾被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授予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工作者,獲評中國教育學會優秀農村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在《中國民族教育》等眾多紙媒及網絡平臺發表作品2000余篇。2021年退休。榮獲都勻市作家協會“2020—2023年年度優秀會員”稱號(唯一獲獎者)。現為都勻作協會員,現居都勻金麒麟財富華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