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一評:此時寂靜
(王曉波/詩 熊國華/評)
此時寂靜
作者:王曉波
萬物之靈裸露在外的善良
笨拙、難看、微不足道
不善言辭,不習慣寒喧
鷹隼不聞千仞遠,俯瞰著
篝火東倒西歪高原空曠無比
松針落地,雪斜吹向河床
愈是寒冷,會愈是孤獨
此時,風開始消退冰雪的凜冽
泥土里,一點點地伸展嫩綠
神的氣息,在黑暗中
閃爍、舞蹈、奔流
夜深深幾許,誰正記錄此時寂靜
(原載:《詩刊》雜志2018年4月上半月刊)
寂靜的劇場
——王曉波《此時寂靜》中的神性在場與自然敘事
熊國華/文
在王曉波的《此時寂靜》中,我們遭遇了一個被懸置的瞬間——"此時”不再只是時間刻度,而成為容納萬物顯靈的劇場。這首詩以驚人的克制力,構建了一個充滿神性啟示的自然空間,那些"笨拙、難看、微不足道"的裸露善良,恰恰構成了后現代語境下最本真的存在宣言。
詩歌開篇即將"萬物之靈"置于被凝視的位置,海德格爾所謂"此在"的赤裸狀態在此獲得詩意呈現。那些"不善言辭"的特質,恰是對語言中心主義的消解,暗合德里達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當鷹隼"不聞千仞遠"俯瞰時,詩人創造了一個超越性的視角,篝火的"東倒西歪"與高原的"空曠無比"形成張力結構,松針與雪的意象組合既具禪宗"即物即真"的意味,又蘊含季節更替的宇宙韻律。
"愈是寒冷,會愈是孤獨"的斷言,直指存在主義的孤獨本質。但詩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讓風"消退冰雪的凜冽",泥土里"伸展嫩綠"——這微妙的轉折令人想起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在身體與世界的交織處,生命始終保持著突圍的可能。尤其精妙的是"神的氣息"的出場方式:在黑暗中"閃爍、舞蹈、奔流",將不可見的神性轉化為可感的運動形態,里爾克在《杜伊諾哀歌》中追尋的"天使"意象在此獲得東方表達。
全詩以"誰正記錄此時寂靜"作結,這個懸置的疑問恰是詩歌的元命題。??滤f的"作者功能"在此被消解,記錄者成為缺席的在場,而"寂靜"本身獲得了發聲的能力。王曉波以簡約的意象群——鷹隼、篝火、松針、雪、嫩綠——構建出層次豐富的隱喻系統,自然元素既是自身又超越自身,形成波德里亞所謂的"象征交換"。
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在于,它既保持了中國古典詩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含蓄美學,又融入了現代詩歌對存在的深度勘探。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里,閃爍著阿甘本所說的"赤裸生命"的神性光芒,在季節更替的永恒循環中,詩人捕捉到了瞬間的永恒性與存在的詩意棲居。
熊國華教授書法“此時寂靜”
※王曉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山市詩歌學會第二、三屆主席,中山市作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中山市文聯主席團成員,2015年12月主持創辦大型詩歌季刊《香山詩刊》。著有《山河壯闊》《騎著月亮飛行》《雨殤》《銀色的月光下》等5部;主編《那一樹花開》《詩“歌”中山》《中山現代詩選》等13部;曾獲人民日報作品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中山市優秀精神文明產品獎、中山文藝獎、香山文學獎一等獎等獎項。其詩學評論《吹掉泡沫 還詩歌以亮麗》(載《人民日報》2002年6月11日)和《不敢茍同的錯誤詩學》(載《作品與爭鳴》2003年7月)曾受到廣泛關注;詩歌作品載《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青年文摘》《詩選刊》等刊物;入選《中國詩歌選》《中國詩歌年度選》《中國新詩日歷》《中國愛情詩精選》等選本。
※熊國華,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中文系原主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兼任國際詩人筆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研究,側重于唐代文學和魏晉小說,以及海外華文文學、現代詩學、中國生態詩學研究。著有詩集《世紀風景》、《熊國華短詩選》(中英對照)、《與石榴對話》;詩評集《劉荒田抒情詩賞析》、《從奔放到澄明》;評傳《美國夢》等。主編《世紀末的沉思》、《海外華文文學讀本·詩歌卷》等。詩作和詩論曾多次在國內外獲獎。作品被選入《國際華文詩人百家手稿集》、《世界當代詩人大辭典》(英文版)、《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2年詩歌》、《21世紀詩歌排行榜》、《2010年詩歌理論選》等選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