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人,那橋,那路(散文)
李志強
李志強
辛丑初夏,參加“詩意・文旅——唐山行”采風活動,和文朋詩友來到我的家鄉唐山,得以再次親近灤河鐵路大橋,我這個“老鐵路”真的像見老朋友一樣高興。坐落在唐山灤州市城東灤河之畔的灤河鐵路大橋,是我國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國第一座鐵路特大橋,在我國鐵路建設史和交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我1984年在唐山參加鐵路工作,入路教育的第一課就曾來到這里,傾聽一座大橋的故事。再次來到灤河大橋尋訪,下到河灘,只見水清草綠,經歷百余年滄桑的大鐵橋巍然橫亙在灤河之上,碧波蕩漾中顫動的倒影,仿佛在動情地向我們訴說著鮮為人知的鐵路往事……
說到灤河鐵路大橋,不能不說詹天佑。說到詹天佑,又不能不說到1881年為運輸煤炭建成的我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1888年,詹天佑在留學回國后的第七個年頭,經同學介紹,進入開平礦務局工作,開始了他的鐵路職業生涯。正是在唐胥鐵路西延東展的進程中,詹天佑得以歷練成長,成為后來的“中國鐵路第一人”。1890年,清政府決定修建關內外鐵路,詹天佑作為幫工程司被派往工地,負責修建古冶至灤縣段鐵路,常駐在灤河東岸的石門鎮。1892年,唐胥鐵路向東延展到河北灤縣時,遇到了第一條大河——灤河。灤河發源于承德地區豐寧滿族自治縣西北巴顏圖爾古山麓,蜿蜒南下,經內蒙古高原、壩上草原,燕山山區、華北平原注入渤海,全長877公里,流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是華北地區的一條大河。當時的鐵路大橋橋址地處下游,河面寬600余米,水流湍急,沙層很深。英、德、日等國工程師指揮施工屢次打樁均告失敗。在緊急情況下,總工程師金達向主持施工的英國鐵路同事喀克斯(A.G.cox)推薦了中國自己的鐵路工程人才——詹天佑。
詹天佑臨危受命,先是著手對多次工程失利原因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梳理,然后又與工人們一起實地調查勘測,對灤河河底的地址土壤進行了周密的測量研究,仔細研究分析了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后決定改變橋址,重新確定橋墩位置。在我的腦海中像過電影一樣回閃著當年詹天佑帶領伙計們奔忙在灤河大橋工地上的情景。
為了克服困難,詹天佑又提出采用“氣壓沉箱法”,以中國潛水員潛入河底,配合機器作業,將沉箱刃腳嵌入巖盤,沉箱深度達21.3米,成功地奠定了橋墩的基礎。該橋橋墩基全部為混凝土澆筑,墩身用石塊疊砌,兩岸橋臺均為沉井基礎,全部用混凝土澆筑。當時,水泥是稀有之物,需要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詹天佑在預算混凝土用量上精打細算,以免造成浪費。今天,我們依然能從灤河兩岸石砌的老橋臺上看到它昔日的風采。西側橋臺兩側的八卦圖案和東側橋臺兩側的飛龍圖案,形象傳神地勾勒出列車飛奔和車輪滾滾的氣勢。令人由衷贊嘆。
這座大橋全長670.6米,共17孔,其中61米鋼架梁5孔,30.5米鋼架梁10孔,9.1米鋼梁2孔。建橋所用的水泥、鋼梁等材料全部購自英國,工程造價合白銀576000兩。1892年5月開工,1894年2月竣工。在此橋竣工的同時,山海關至天津鐵路通車,并逐漸發展成以后的京奉鐵路。如今,這條路逐漸“成長”為今天的京哈線,是我國鐵路網中的長大干線之一。
當時為了修筑鐵路的需要,1893年,北洋官鐵路局成立山海關橋梁廠,生產鐵鎬、墊板、道釘等鐵路工務用品和簡單的橋梁配件產品。1894年,灤河大橋建成,北洋官鐵路局上書清政府,撥白銀48萬兩,正式組建成立了北洋官鐵路局山海關橋梁廠。該橋建成后參加施工的約300名橋工轉入該廠,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我國首批自行制造鋼梁的骨干。
成功修建鐵路灤河大橋,是詹天佑第一次在鐵路建設重點工程中亮相。他的膽識、才華和工作作風,彰顯了中國工程師的智慧與品質,在當時外國技術權威一統天下的環境中,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灤河鐵路大橋建成后,震驚了世界鐵路工程界:一個中國助理工程師解決了三個國家的工程師都無法破解的大難題。詹天佑的名字開始為人們所熟知。同年,詹天佑成為享譽盛名的英國土木工程師的準會員,并于1910年成為正式會員,也成為中國入此學會的第一人。灤河鐵路大橋的成功建成也讓沒落的清政府認識到留學歸來的人才對中國會有很大的貢獻,中國人是有能力修鐵路和完成重大工程的。這些示范作用,都對以后中國自辦鐵路、自修鐵路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座大橋在投入運營后于1924年、1928年、1933年幾次經歷戰爭破壞與修復,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又遭震害,隨即修復,此橋還曾于1943年至1975年改作公路橋。現已退役,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陪同我們尋訪的唐山市和灤州市文旅局的同志們說,這座灤河大鐵橋和唐胥鐵路老建筑、老唐鋼車間一樣,過去的唐山工業鐵“銹帶”,變成了今天新唐山市民游客爭相打卡的生活美“秀帶”。
1929年,因煤運量日增,唐山至秦皇島鐵路除灤縣至朱各莊區間外,均已鋪成雙線。因此橋尚為單線,且地形不利,鋼梁載重等級低,所以,又于1935年開工,在本橋上游約45米處建雙線新橋。由于后來爆發日本侵華戰爭,中途幾經停建,直到1943年才正式建成投入運營。
為適應鐵路運輸需要,2000年9月動工修建新橋,2001年12月竣工。新橋位于原兩舊橋之間,為25孔32米雙線預應力混凝土提速梁。橋長817.6米,能適應列車200公里運行時速。
然而,飽經滄桑的大鐵橋并未拆除,除一度改為公路橋外,還戲劇性地發揮了兩次重要作用。1948年12月,國民黨軍隊為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沿京沈鐵路前進,撤退前將灤河新橋、舊橋炸斷。遼沈戰役結束后,平津戰役相繼展開,東北大軍入關,軍運任務緊迫。因舊橋破壞較輕,決定先搶修舊橋。1948年12月,鐵道縱隊第四支隊受命搶修灤河舊橋,鐵路唐山工務段、山海關橋梁廠等單位工人也來參戰,搶修人數達1400余人。搶修于1949年1月4日正式開工,經過19個晝夜的連續突擊,于1月24日試運行后通車,為東北解放軍揮師入津鋪平了道路。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灤縣,此橋兩側的鐵路橋和公路橋破損嚴重;而這座歷經晚清、民國、日本侵占、國民黨統治、新中國成立五個歷史時期,經過八十多年風霜雪雨和幾次特大洪水沖刷過的老橋,卻經受了強烈地震的考驗,只經過簡單搶修便可行駛汽車,使大批救災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唐山,也保證了大批傷員向東北地區轉運。由此,很多人又由衷地對詹天佑的造橋技術伸出了大拇指。
后來詹天佑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蜚聲中外。1911年,詹天佑在廣州約集工程界同志,創立中華工程學會;1912年,該學會與中華工學會、共濟會合并,改名為中華工程師學會,詹天佑被選為會長。詹天佑的成長史,家國情,無不映照著他生活的那個年代的多彩畫卷。他作為一介平民之子,天生本分,誠實堅毅,規矩勤勉,嚴謹認真,兢兢業業。雖身處亂世,在官、商、學三界都受到尊敬。正是從唐胥鐵路東延西展的工地上起步,詹天佑以畢生對中國鐵路事業的卓越貢獻,成為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界的先驅,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杰出的鐵路工程技術專家。作為中國鐵路事業的先驅者,詹天佑被人們稱作“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周恩來總理曾這樣評價:詹天佑是中國人的光榮。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說,詹天佑領導修建京張鐵路的卓越成就,為當時深受侮辱的中國人民爭了一口大氣,表現了我國人民偉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著我國人民偉大的將來。
是的,灤河鐵路大橋,蘊含與彰顯著唐山大地上大寫的人和大寫的精神。透過歷史的薄霧,我仿佛看見灤州起義的戰火硝煙中國同盟會勇士們的身影;透過歷史的薄霧,我仿佛看見,一襲長衫的青年李大釗,正是從灤河邊走來,乘火車進京,走上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革命道路……清晨,我們從宛若江南古鎮的灤州古城出發,來到灤河邊,同行的當地文友遙指寬闊的水面高興地說,今年灤河水豐景美,是豐年的好兆頭。順著河堤走下去,駐足水草搖曳、波光浩渺的灤河邊,久久仰望這座大鐵橋,那銹漬斑駁飽含歷史滄桑的鋼梁,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如同挺立不屈的龍骨,分明在昭示著一種倔強堅韌、自強不息的精神。而隨著身旁新橋上低鳴的風笛和飛馳而過的高鐵列車,在輕微的震顫中,一種來自于大地與天空恒久而歷久彌堅的力量,電流一般源源不斷進駐身心。
作者簡介:
李志強,筆名李木馬,曾任《詩刊》編輯、河北省文學院簽約作家、中國鐵路作家協會秘書長,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理事,中國鐵路書法家協會秘書長。參加詩刊社第17屆“青春詩會”和魯迅文學院第七屆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習,在《詩刊》《人民文學》《十月》《中國作家》《中國書法》等報刊發表詩文作品兩千余篇,出版詩文集《鏗鏘青藏》《碎銀集》《掌心的工地》等1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