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鷹:珍視歲月的饋贈
梁鴻鷹 《文藝報》總編輯,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主要從事文學研究評論和創作。有評論集《守望文學的天空》《文學:向著無盡的可能》《在場與審思》,散文集《歲月的顆粒》等。出版《阿西莫夫詮釋人類萬年》等譯作。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的辦公室幾乎是書的天下,想要于沙發上落座,也需繞過茶幾上高高一摞圖書。書似他工作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新作《歲月的顆粒》中亦隨處可見閱讀的“身影”。《書店不完全往事》記錄少年時與圖書、書店以及店員的相遇,回憶中描摹出時代背景及生活于其間的人物故事。
“寫作是通過對生命歷程的回望,表達自己的一些感悟。”梁鴻鷹說,希望《歲月的顆粒》讓人看到對時光的回望,感受人的細膩敏感,以及執著堅強。不同的生長路徑,所折射與構成的世界豐富、多樣,人生之不易,或許是提醒,或許可博會心一笑。
安放自我的寫作
《歲月的顆粒》源自一種安放自我的寫作。
“到了一定年齡,總覺得應該對自己的過往進行一番回望。那些曾經陪伴我、養育我、留在我記憶中的林林總總,似乎只有記錄下來,才能讓我心安。”梁鴻鷹說,《最初的年頭》《被歲月和父親所塑造》《世界上最寒冷的那個早晨》是最早寫就的3個篇章,其中有對自己出生的追溯,青春期與父親的緊張關系,以及所想念和痛悼的母親。
這組以《安放自我》為組題的散文在《十月》刊發后,獲得了第一屆琦君散文獎,頒獎詞寫道:“自我很大程度由記憶構成,安頓記憶就是安頓自我。‘安放’一詞像一道光打在由語言構造的事物上,讓人想起倫勃朗的畫,無論明與暗都是時光,這光從生命最初的來處,指向文學的神秘歸途。”
此后,梁鴻鷹陸續在《北京文學》《上海文學》發表一些散文,《上海文學》還專門為他開設了《萬象有痕》專欄。“編輯是托起寫作希望的人。”梁鴻鷹說,他一直對耐心而熱情的責編心存敬意。
在經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最終輯錄成冊的《歲月的顆粒》封面上,“顆粒”一詞的英文翻譯是珍珠,意為值得珍視的一切。書中有生活的磨難、青春的叛逆、少年的成長以及故鄉的風景,諸多記述或讓人淚目或令人捧腹。合上書本,那些作者撿拾起的歲月似有回音,亦有所啟迪。
寫下這些文字的心路歷程,以及這些文字背后所蘊藏的,不單單是某個地域的風情變遷,一個人成長路上遇到的一切。重要的是人被時光塑造,在大時代中可能發出的光與熱。梁鴻鷹說:“寫下這些文字,誠然是記錄,也是為把自己亮出來,讓自己、讓他人看看,在‘大歷史’中,我這個個體經歷過什么,經受的時代洗禮又有哪些,以及我能把時代的洗禮表達成什么樣。”
生活與閱讀都教人成長
生活中總有很多磨難,像是粗糙程度不同的顆粒。
這本書中,《世上最寒冷的那個早晨》寫的是作者最難觸及的痛苦往事。12歲時的他,被一位叔叔馱在自行車后座上,去通知生活在同一城市的舅舅來與母親做最后的分別。作者對于“被記憶的潮水反復推出水面的一個清晨”的書寫讓人落淚,閱讀中那個清晨的寒冷似真實可感。
悲傷的記憶中有一個溫暖的細節:父親拿出一把梳子為母親梳頭,母親的眼角淌出了清清的淚水。“這該是我這輩子見到的最偉大、最柔情的場景。”梁鴻鷹說,“父親的這個舉動,讓我此生對他懷有最大的敬意。”
母親的病逝讓一個少年過早看到了生離死別。梁鴻鷹說,生活的磨難促使他形成了堅忍的性格,也讓他在更多時候安靜閱讀、默默觀察。“后來,讀到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時,我有更深的觸動。尤其是《童年》中關于姥姥、母親、生活的細節,似與我的過去有一些相似,總會讓我感同身受。”
《歲月的顆粒》中諸多關于閱讀的片段,可以拼接出一個幼小的閱讀的身影,也真實再現了身處書荒年代的少年對知識的渴求。談起這些過往,梁鴻鷹說,閱讀給人滋養。“不論你涉世未深,還是遭受傷痛,你都可以在閱讀中,在別人的經歷中獲得智慧、啟迪與力量。”
細節還原生活與時代
《歲月的顆粒》中有你、我、他三種人稱的書寫。“我之所以這樣嘗試,是想在散文的內容、語調上形成不一樣,有些辨識度。”梁鴻鷹認為,人稱問題對寫作至關重要,他厭煩那種凡散文必用第一人稱的做法,避免往事回憶散文的主觀化陳述的套路。
“最初用的是‘他’,就是想把自己隱去,盡可能更客觀地陳述一切,用第二人稱‘你’也有把自己隱去的意思,讓讀者去專心讀文本,而不是與我這個作者的經歷去進行比對和考證。”梁鴻鷹認為,作者對過去生活的處理,可以是原原本本的,可以變換人稱,可以揉碎了分為不同的主題。《歲月的顆粒》中的文字運用日記、書信、對談、獨白等多種文學材質,是希望增加文本的新鮮度。
“你對自己不滿意,對性喜呼朋喚友的父親不滿意……總之,對每天必回的家,你親切不起來,沒一點好的感覺,到處不順眼。”就是作者運用第二人稱寫法對青春叛逆的回望。
梁鴻鷹說,年少時不理解父親困于小城的“流水席”社交的無奈,總是對他心生不滿。等到自己為人父,才更能理解父親這個角色,理解了父愛的“用力過猛,效益極低”。
“《歲月的顆粒》的寫作檢視自我,整理過去,對自己是全新的體驗,有療愈作用,對自己鑒賞他人的作品,也有很好的反哺。”梁鴻鷹進而談道,沒有生活就沒有文學。過往的生活與當下拉開了距離,獲得的是回味到之后生活的感悟。
還原時代生活的特殊風貌,表達自己的感受,脫離了細節都會蒼白無力。《歲月的顆粒》中的諸多細節會讓我們在合上書本之后,人物的性格躍然而出。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作者:洪玉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1119/c403994-3228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