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現場
合影
文化融合的機遇與發展,
第四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舉辦
12月20日至23日,“海峽兩岸出版交流季暨第四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在泉州舉行。
本次論壇的主議題為“兩岸出版合作與兩岸文化融合的機遇與發展”,下設八個分議題。論壇中,學者們就出版行業的新變化、疫情后兩岸出版合作的挑戰與機遇、對人文智庫等平臺建設的作用和意義等進行了對話。
閩南師范大學副教授陳建安回顧了出版行業在近些年的新變化: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達到351.6億元,同比增長21.8%。根據中國臺灣地區的數據,2020年臺灣實體及數位書籍銷售總額為190.4億元,較108年減少4.4億元,負成長2.79%,顯示出版產業從生產到銷售都面臨衰退的困境。臺灣地區2020年圖書整體銷售衰退,但是電子書銷售額則成長32.61%,電子書市場正在快速成長。
伴隨著這種趨勢,臺灣的實體書店也出現了“關門潮”,臺灣書店九年來已經消失400家,目前在臺灣地區登記有案,并且扣除販賣文具、參考書、停業與歇業的書店后,得出了“有效販售書店”總計1071家。其中連鎖書店187家,獨立書店/單一書店884家。
陳建安由此提出,當出版遇到新媒體,必須順勢而為:“出版產業并未衰退,它化身、分散到數字平臺、高科技公司,變成社群、UGC網站或者是手機平板的應用程序。出版產業需要更有包容力的新定義,如果沒有這樣的重新定義與理解,那么未來的政策輔導只會把產業越做越小。透過精準數據、跨界合作、平臺經營,才是出版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趙玉山關注到出版行業的性別差異,就“性別差異對出版從業狀態的影響因素分析”這一主題進行了分享。趙玉山的研究基于“出版人職業生存現狀調查”(2019—2020年度)研究問卷,該問卷收集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相關出版從業者提交的有效問卷3732份。
分析調查問卷得出,女性占比接近總樣本的七成,出版從業者的男女數量配比懸殊。出版業仍然是以女性員工為主的知識信息密集型行業。與男性相比較,女性員工呈現高學歷、低工齡、低職稱的特點;從職業發展的軌跡來看,在進入出版業的動機上,女性較男性更加關注專業對口,男性較女性更加注重興趣愛好,女性更加關注工作的穩定性,男性更加專注時間的自由性。而女性實際收入的平均值低于男性,擁有高薪的女性也比男性少。男性較女性在工作前景和工作規劃更具信心和競爭力。
現場的學者們也談及兩岸在出版方面的合作,海峽文藝出版社社長林濱分享了“作家筆下的海峽二十七城”叢書的出版創新,這套叢書對海峽二十七城,包括福州、廈門、泉州、汕頭等大陸城市,以及反映臺灣發展歷史沿革的7個代表性城市:臺南、臺北、臺中、新竹、嘉義、高雄、花蓮等的歷史文化進行描繪。林濱談道,這套書的出版實現了全流程的合作,“在作者隊伍的選擇時納入臺灣出版事業協會的作者,這樣呈現出稿件的內容就很不一樣,他們寫作的內容是普通讀者不常讀到的。”
萬卷樓圖書公司的總編輯張晏瑞回顧了萬卷樓在兩岸圖書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30年前臺灣的戒嚴時期,簡體圖書的閱讀是一種禁忌,但當時臺灣學術界很需要大陸學者的研究資料,1990年,林慶彰教授率先引進了九千多包簡體字圖書,突破了簡體圖書進口的禁忌,此后,兩岸出版品的交流市場正式啟動。萬卷樓成立之后,致力于推動簡體字圖書進口的法律建設,在眾人的努力下,相關單位推出了簡體字圖書《進口辦法》。此后,簡體圖書要進入臺灣已經沒有太大的障礙。“在繁體字圖書進入大陸這個部分,繁榮的經濟以及廣大的市場,那兩岸文化交流將有一個更好的前景。”張晏瑞談及。
福建省海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毅霖談及,出版行業的合作與交流源遠流長。宋代開始,隨著大量閩籍學者的涌現,特別是以朱熹為代表的閩學的崛起,帶動了福建刻書產業的發展,并使福建逐漸成為文獻典籍出版的重要地區。今天,對兩岸歷史文化內涵的再體認、對兩岸傳統文化當代轉化的再思考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季暨第四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由九州文化傳播中心與福建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九州出版社、福建省海峽文化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與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據了解,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已被列為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21年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本次研討共邀請了60余位兩岸嘉賓參加,其中包括中國編輯學會副會長孫文科,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副社長葛艷聰,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趙玉山,孔子七十八代后人、臺灣孔子協會、臺灣孔子學院院長孔維勤等。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高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1224/c403994-3231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