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歸鄉
作者:郭家琪
作者:郭家琪
1
常安收到了來自老家的一封信,是前些日子,常安娘指家里老二寫了,托同鄉請了婚假回家辦喜事的戰友給捎來的。
常安接到信的時候,正趕上休息時間。在福州,夏天正午的日頭毒著。常安捏著信往回走,手心里汗津津的,好出汗的他額頭上的大汗珠隨著他走動的動作一個接一個滾在地上,瞬間被曬得發熱發燙的泥土地蒸干。走在半路卻從背后被人叫住。
只是聽得一聲“郭常安!”,是軍隊兵營中罕見的女同志的聲音。
常安不回頭也知道是誰。
那么大聲去叫他的大概是醫務室的林秀萍,正兒八經醫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剛畢業被分配到這兒,地方還沒混熟,和常安卻熱絡起來。大概是多受了幾年教育,她比別的那些見到士兵只敢埋頭干活、羞于抬頭搭話的小護士顯得落落大方,偶爾給士兵們發些解暑的藥水藥丸,開場安全衛生會議。然而除卻常安,她不怎么理會別的那些個兵。
但常安還是轉過身,目光愣愣地去看,留了街上時興的利落齊耳短發、身著白色隔離衣、領口探出軍綠色立領的大姑娘從軍醫務室只探出半個身來,一雙如削蔥根般的手扒在斑駁綠漆的門框上,臉上掛著吹散酷暑燥熱、清風似的笑,柳葉眉彎成俏皮的弧度,嘴角若隱若現兩個淺淺的梨渦。
“怎么了?”姑娘被盯得臉上一陣一陣的熱風向上吹到頭頂,腦子昏昏的,反問只站在那兒不說話的常安,“傻子一樣不動了?”
姑娘是福州本地人,一口福建話說得比北方傳聞中的南方吳語還要軟。從福州到老家有36小時的火車車程,其間來來往往的少不了操著一口吳儂軟語的男女老少。常安心下自有比較。
常安愣回神,淡淡地應了,“林醫生,有事呀?”
林秀萍心里只說,虧得你還是個男人,只等著大姑娘找你搭話。面上自是顯露出一二分不滿,生氣時說的話卻也撒嬌似的,“我看你日頭地下站著,想叫你吃塊西瓜,你也不理?”
林秀萍不跟這些兵蛋子來往。一來,她是年輕的女同志;二來,她是學醫的文化人,自然是嫌棄這些男人沒文化、過得糙。往日里有誰遭個小痛小病,來她這一趟,她也很少給什么好臉色。
但常安不一樣。林秀萍覺得,常安跟旁人不一樣。
“謝謝林醫生,不必了。”常安跟這些南方的姑娘、小伙子說話,總是惜字如金。他自北方來,說出來的話又粗又硬,還帶著改不過來的方言口音。他覺得南方人說話又快又急,他也加快嘴巴張合的頻率,聽起來怪是別扭。
常安回絕了,林秀萍的臉就像日頭似的燒起來。幸虧是正午太陽最毒的時候,除了值班室見得到人,四下里也沒閑著的兵,沒人在意這尷尬場面,她輕哼一聲,“那就算了。”轉身回去了。
常安剛才被喊住,在毒太陽底下站了有一陣,這會兒心里頭煩躁得很,只得三步并作兩步,快步回了宿舍。
到了宿舍,同舍的兵正熱地在床上翻來覆去。幾個人誰也不搭理誰,哪怕說一句話都要更熱上幾分。
常安坐在靠窗的唯一一張寫字臺旁邊,拆開信。
他也不盼著娘在信里能寫些什么,無非是問問這月的補貼發了多少,家里做什么花了多少錢,再強調強調,兩個妹妹讀書都指著用錢。但他還是在第一時間拆開信,信里若不提及祖父祖母,那這二位老人的身體便都安好。
這封信不太一樣。娘也是個利落的農村媳婦,管事有條理得很。她口述,由二弟寫的信,字體說不上干凈美觀,但敘事總分個輕重緩急。
前文絮絮叨叨,卻總算是不曾提爺爺奶奶,常安倒也安心。
結尾處,像是筆水將盡,筆跡很輕很輕地、斷斷續續地寫了句:“娘給你在太平王莊相了個閨女。”
大概是覺得沒必要,亦或是無心,信中卻不曾提到那位姑娘閨名。這封信至此也就斷了。落款處倒是寫清了時間。
常安讀完信,在這個中午也無事可做,也躺到床上去。他熱的睡不著,被同在一個空間里的幾個人頻繁翻身的聲音吵得心煩意亂。
于是他去揣測這個姑娘的身份。
既是在太平王莊,那位姑娘大概是姓王。太平王莊算是老家那邊一個比較大的村莊,前后人家大多姓王,也有別的外姓,只占極少數。前些年,他還是半大孩子的時候,送小姑去省城上學;再長大些,他到臨縣小姑教課的地方去找奶奶,都時常路過太平王莊。剛懂點事,娘和旁人說閑話,卻不避諱他,說太平王莊上一戶人家棄了糟糠娘妻、另娶美嬌娘,撇了三個孩子,大姑娘早當家的故事聽得常安時常唏噓。
往后很長一段時間,林秀萍去給戰士送解暑的藥水,迎面碰到下了集訓休息的常安幾次,只也當看不見似的錯身就走過去了。以前覺得林秀萍對常安不一般的人常常私底下傳閑話,被指導員抓過幾次,也屢教不改,見著林秀萍漸漸不理睬常安了,大家的耳根子才算落得清靜。
估摸著時間,常安寄回去的信和錢應該到家了。
福州的暑日很長。林秀萍再也沒喊著別人去醫務室吃西瓜解暑。在日復一日的集訓里,常安還是比別的戰士多流幾分汗、多出幾分力。這個夏天,總算過去了。
2
臨近年關的時候,連隊里開例會,指導員過來說,今年輪到常安探家了。
常安有兩年沒回家了。但他也不盼著婚喪喜悲的事假。
剛到福州的第一年,他總是給家里寫信,給誰都寫。給祖父祖母寫,叮囑二人注意身體。跟爺爺說,若是能出軍營,他就去舊書攤淘換舊書,換了有幾輪、有百十本;也跟奶奶說,兵蛋子沒有會針線的,但他能給自己補補衣裳,只他省衣裳。給爹寫,讓他少抽煙。給娘寫,說他如今出來,不必花家里的錢,他高興。給姐姐寫,讓她好好念書。給弟弟寫,給妹妹寫。也給家前的那顆大棗樹寫。那年的常安十八歲。
但那些信一封都沒有被寄出。他只是收了從家里寄來的信的時候,回寄些錢回去,再附一份信,信上記錄這月的開銷賬單。錢是由娘支配的,賬單是給娘看的。
這是常安第二次探家。新兵入伍,第四年才可以探家。老兵隔兩年探一次家。
到了年關,常安收拾起行李,背著包袱走了。在福州,營里發的軍大衣沒幾天能派上用場,卻也是兩年發一件。但這軍綠色的棉大衣在魯西南的冬天卻是很抵用的。常安自己身上穿一件,包袱里背著一件帶回家去。他是想著給爺爺在冬天御寒用。福州的零散小食也在路上買著,應付家里的小孩。他思前想后,還該帶些東西回去的,但身上只剩了路費。
在火車上昏昏沉沉坐著的36個小時,他裹著軍大衣,時不時地瞌睡一會兒,總是被這站上那站下的人擠著碰著,或者被哪個大嗓門的大姐跟列車員理論的時候一嗓門吵醒。晃晃悠悠的車廂里,書是看不成了。他就讓自己想點東西。
比如,今年回家,娘要安排他去見王莊的那個姑娘了吧。
晃晃悠悠地下了轉車后的第二列火車,他看見火車站有租驢車的,掂量著身上剩下的錢,又向上抬了抬身上不斷下滑的包袱,打算走著回了。索性離家不遠,身上也有些干糧。
寒冬臘月里,到家時,常安軍大衣里面穿的汗衫也被汗浸透了。
他扣了扣門環,里面有人拖拖拉拉地來應門。
是家里的老二,郭常玉。
郭常玉見著常安只道,“大哥,回來了。”
常安點點頭,常玉就先一步轉身回屋去了,常安背著大包袱不往北屋走,只往爺爺奶奶住的西屋走。時間到了傍晚,西屋很是昏暗了。奶奶坐在炕上對著窗納鞋底。爺爺背對著常安,在小灶上煮著東西,白煙從沾滿油膩子的鍋蓋的氣眼兒里噗噗噗地往上冒。聽見動靜,奶奶攏了攏那些針線,卻沒抬頭,“臭娃兒,不叫俺倆,俺倆爐子上騰著東西了,你家自己喝吧。”
“奶奶,我是常安!”
常安粗嗓門一喊,奶奶慌忙抬頭去看,喊著:“常安!我的孩兒!”
耳背的爺爺那邊也有了動靜,慢騰騰地轉頭來,“常安啊?”
“是我!”常安大聲應著,二十多歲的大小伙子眼眶一熱,他慌張轉頭去把包袱放下,對著奶奶說,“奶奶,這包袱里是軍大衣,我在那邊穿不著,你讓俺爺爺穿,穿上暖和,跟俺爹大隊里發的一樣!里面還有些細碎東西,你也好好收著。還有些吃的,年關里應付那些小孩,你跟俺爺爺也吃。”
“常安啊,東西都在這兒啦?”奶奶問,看著常安點頭,又慌忙問著,“你娘那兒你可咋說,看過你娘了?”
“她那里什么都有,”常安淡淡地,“這就去呢。”
奶奶把針放好,打開身旁的那個大包袱,還有幾雙新的軍鞋。她把那幾雙軍鞋拿出來,又把吃的都拿出來,包袱里就剩件軍大衣鼓鼓囊囊地在那兒待著。
“你腳胖,你爺爺腳瘦,穿不了這鞋,你爹和老二能穿。”奶奶把東西塞給常安,“吃的你拿走,俺倆這屋沒人來,你娘那邊總有人。”
常安就沒再硬塞回去,收在懷里抱著,“那我就先過去。”
“等會兒來吃飯啊?”爺爺連自己說話都聽不太清,只能扯著嗓子喊。被奶奶扯著嗓子喊回去,“他娘不準讓來!咱這兒能有啥吃的!”
爺爺作罷,又轉回身去看著爐灶。
常安沒再說什么,轉身要往外走,又被奶奶拉住,“哎,給你個包袱皮兒,省的一會兒恁娘又數落你!”
奶奶把常安懷里抱的東西撈回來,悉數在一張包袱皮兒上碼得整整齊齊,三兩下包住,打了一個結實又一解就能開的結。
常安提著包袱回了北屋,他娘正坐在藤椅上翻弄棗干。
“老二給你開門好一會兒了,也不見你進家。”娘問,“去看你爺爺奶奶了?”
“看過了。”常安說,把包袱遞出去,“這里面有幾雙鞋,俺爹和老二都能穿,新的。還有些散碎吃的。”
娘不接,抬著眼皮看常安,嘴角往兩邊垂著,“給你爺爺奶奶壓下了什么?”
“沒什么,留了點東西,就都拿回來了。”常安答道。
常安知道她不信,也沒什么辦法,只說,“你看我把錢都寄回家了,除了這些,沒別的能帶回來的。”邊說邊把遞包袱的手收回來,“那我放里屋去了。”
3
娘沒讓常安去見王莊的大閨女。
那姑娘讀到高小五年級,自己不愿意學,就不上學了。在大字不識一個的娘心里頭,初中畢業的常安算是文化人。她配不上他。
再加上常安過年就能提干部了。那姑娘還只是在村里當個衛生員,應付誰家的小病小災。她配不上他。
常安爺爺奶奶健在,父母健全,叔嬸旁支也人丁興旺。那姑娘自小離開親娘,拉扯著弟弟妹妹長大,爺爺奶奶不管事了,生活上只得看后娘臉色。她配不上他。
常安說,“那就算了吧。”
娘說,“你也到年紀了,娘在老家給你尋摸著好姑娘。”
“你別在福州找了南蠻子。”
火車上,常安心里總是念著娘最后一句叮囑。
歸隊后過了一段時日,有天林秀萍趁著常安休息的時候找他去。
“別人說,你淘換了一本《紅樓夢》,我想瞧瞧。”林秀萍說話間帶了林妹妹似的幾分嬌羞,只差病弱之態和手里常攥著的那方巾帕了。
常安撇開眼,不去看林秀萍的眼睛,“不是《紅樓夢》,那俺讀不懂,就是戲說的一些話。”
“現在還能淘換得到這些,那我就更得看看!”林秀萍堅持要看,常安沒辦法,也不好眾人眼前拒絕這姑娘,悶聲應下了。
有借就有還,有著這一借一還的機會,林秀萍總跟常安多說些話。問他探家的事,也跟他說醫務室的護士們私下里嚼的舌根子。
然而常安只是愿意林秀萍問他書里的事情。
再到年關的時候,娘寄信來了。信里寫妹妹讀書要花錢。北邊那些地方比不得福州,冬天冷,凍手凍腳是常事。娘說,你妹妹給家里要皮鞋,說讀書的大閨女都穿,穿上也保暖,讀書的時候就不凍腳了,但家里哪有閑錢給她買這個。
常安把信收起來,想起林秀萍常穿著一雙黑皮鞋,走路噠噠噠地響。聽見“噠噠噠”的聲音,周圍人就都知道是她來了。
趁下次林秀萍來借還書的機會,常安問她,“你皮鞋從哪里買的?”
林秀萍愣了愣,開玩笑道,“怎么?家里給你娶新娘子,彩禮還要皮鞋呀?”
“你娶的哪家大戶人家的小姐喲。”她這話里酸溜溜的。
常安只當她是開慣了玩笑,回道,“不是,俺妹妹讀書,說大閨女都穿這個。”
林秀萍一聽是妹妹,緊繃著的心松了松,“行啦,我下周末給你看看去。”
常安心道,那感情好,忙道一聲謝,“謝謝林醫生。”
林秀萍幫常安買完鞋之后,更是時常來找常安。常安常被戰友打趣,“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彩云剛出岫”,粗硬的漢子唱起來,別樣的別扭。
但在常安收了家里另一封信之后,林秀萍后來再到集訓休息的地方來時,總見不到常安。常安提了干部,身上的擔子重了,事情也多了。但事實上,往往是常安遠遠地聽見“噠噠噠”皮鞋落地的聲音,就忙慌著躲了。
林秀萍心思到底細膩如發,知道常安躲她,便不再去招惹這個愣頭愣腦的呆人。
娘在信里給常安寫,“王莊的閨女進了工廠做正式工人,等你下次探家,你倆就見個面吧。”
常安下次探家是一年后的事情。他沒趁著年假回家,向上級申請了暑天回家的機會。
常安的娘心里頭門清兒,王莊的姑娘等得起這一年。工人干的是個吃香的活計,但她畢竟是女流,身邊無爹娘傍身,聽說還時常照料著爺爺奶奶。她條件不好,就等得起。常安娘就跟中間介紹的人念叨了兩三次,便有信心得很,不再理會姑娘那邊的動靜。
4
探家的時候,常安在介紹人家里見到了王莊的姑娘。
常安先問了介紹人才知道,王姓姑娘名叫桂香。
倆人都坐在炕上,中間有張矮桌子隔開兩人,介紹人是個手腳麻利、嗓門大的婦女,她扭著矮胖的身子給兩人端上一盤生瓜子,便笑呵呵地退出屋門去了。
屋里的兩人只給對方看側面,都低著頭看自己的手。
常安搓著手心,就算是臨近傍黑了,他也是熱的額頭上止不住的冒豆大的汗珠。
桂香抬頭見狀,手指從衣服的口袋里捏出一塊方帕,遞給常安,先開口說道,“這屋熱,擦擦汗吧。”
常安看見那塊干凈的白色方帕,上面沒有別的花鳥繡花兒,只有已經落后的印染手法印上藍色的隸書字體“丘城縣軸承廠承制”。他安心接過來,胡亂抹了兩下額頭,把手帕收到短袖襯衫胸前的口袋里,才對著桂香說,“……謝謝。”
“我現在在軸承廠,”桂香攏了攏有些汗濕的齊耳短發,“恁娘說你在部隊提了干部。”
“嗯。”常安雙手交疊在大腿上放著,不知道再說些什么。
“我條件不好……”
桂香只能自顧自說下去,話還沒完,就被常安打斷,“我,我覺得挺好!”
桂香聽見,不知道怎么回應才好,只能又低下頭去。
常安看見桂香低頭的時候,耳朵卡不住那些茂密濃厚的黑發,隨著慢慢的低頭動作,先是上面的發絲三三兩兩落下來,又是前面的很厚重的頭發都滑到臉頰旁邊。
他鬼使神差的想幫她把那些頭發攏上去。
常安把放在左手上面的右手舉起來,伸到桂香身側,頓了頓。桂香側身看他時,常安又慌忙把手收回來,輕輕地挨著桌邊。
“我還有兩年才能退伍。”常安接著說,“你愿意等嗎?”
常安側頭望著桂香,桂香還是低著頭。他聽見她說,“那一年等了,這一年等了,不怕兩年。”
“我爺爺說了,你爺爺奶奶好,你也好。”桂香抬頭望回去。
常安模樣生的好,濃眉大眼,挺鼻薄唇,方方正正,不笑的時候,很能唬人。桂香的模樣稱不上好看,但在常安眼里看來十分順眼,二十出頭的大姑娘明眸皓齒,那一頭齊耳的黑色短發,濃密又挺直,干凈又利落,比林秀萍那一頭長長之后燙成亂七八糟的卷兒的頭發好看的多。
他倆人都把對方看了個滿眼,望了個滿心。
常安回家之后,娘問常安,“可看得上那個大閨女?”
常安回道,“桂香很好。”
“那過倆月你就請婚假回家,別拖了。”娘當機立斷做下決定。
常安歸隊前,娘和介紹人忙著挑好了大喜日子。
從山東到福建,常安距離家和桂香十萬八千里。返程的火車上,常安總是想起桂香望著她說,“你也好。”
想起那句,“那一年等了,這一年等了,不怕兩年。”
后來常安細思量,那一年初次說媒,桂香等了他一年,沒能等到,便被娘打發了。這一年再說媒,她等到了常安,雙方同意這門婚事,可桂香還要等上常安兩年。
原來,她等了他四年。
常安歸隊后,林秀萍調職去了市里的大醫院。戰友們也不再提起林秀萍對常安的那些心思,更不再提起常安給林秀萍碰的那些硬頭釘。
但常安后來還是見過林秀萍一次,那姑娘穿著便裝坐在部隊的門崗里等他,睜著淚眼質問常安,“你上次探家,回去說親了?”
常安只“嗯”了一聲回應。
“恭喜你啊,什么時候辦喜事?”強行把淚意散了,林秀萍嗓子里還是帶著哭腔的喑啞。
常安只能實話實說道,“下周請婚假回家辦事。”
林秀萍不再說話,低著頭。
常安把早先揣在口袋里的東西拿出來,“林醫生,你調職的時候我不在部隊,現在才見面了。這書你收下,算是我一點心意。”
林秀萍抬眼看,是一本新的《紅樓夢》畫本。
“你哪有閑錢買這個?”她問他。
林秀萍知道,常安每月發下的補貼除卻自己基本的生活費之外都要寄回家。常安原來能淘換舊書,也是部隊的上級介紹的熟人,再加上常安剛到這兒時是從家帶來一些好書,才能淘換一批又一批。如今要結婚了,更是沒有空閑的錢。。
常安說,“你收下吧。”
林秀萍也不作假,便收在包里,輕輕地說了一句,“謝謝。”
當下,常安被趕過來的士兵找到,慌忙去接任務。
林秀萍望著越跑越遠的身影在視線里漸漸化成一個黑點,雙手揪著放書的包,深深地嘆息。
5
常安申請下婚假回家。
老家還算是寬裕,喜事辦的像模像樣。常安在宴席上喝的爛醉如泥。
常安最后只能被老二扶回房。他睜著朦朧的眼去看。婚房的墻上有正對著門的一個大大的“囍”字。桂香坐在床邊,沒有蓋紅蓋頭,身上穿著鑲著紅布邊的新單襖。
老二跟桂香打了聲招呼,“嫂子。”把站不住的常安倚在門框上立穩了,便退出去了。
常安長得五大三粗,桂香也不敢輕易去扶他,忙起身去桌前倒了一杯熱水。
她哄常安道,“常安,你自己慢慢地過來,先喝口水。”
見常安聽得進去,也從門框上立起身,慢慢地、晃晃悠悠地挪動著,桂香松了口氣,拿出桌下的印著“囍”字和雙魚的搪瓷盆來打了盆熱水。
等常安坐在床上時,桂香端著盆過去,把盆放在了常安腳邊。
“洗洗腳,舒服點。”桂香蹲下去脫常安的鞋,把那雙腳底腳趾生滿了老繭的腳放進水盆里。
桂香又起身往油燈里添上油,拿了毛巾,等著給常安擦腳。
她給常安擦完腳,把水盆里的水倒掉之后,才算閑下來。
桂香坐到渾身冒著酒氣、一言不吭看她做這些事的男人旁邊。常安伸出手。溫熱的大手掌覆蓋住身旁人的手背。桂香覺得手背上一陣陣地發熱。
常安說,“辛苦了。”
往后常安在桂香身邊的時候,總是問她“累了嗎?”,也總對她說“辛苦了”。
桂香把家里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條,也把爺爺奶奶兩位老人家照顧的很好。婚后第一年,家里添了新丁,是長子嫡孫,順了族譜的“衍”字輩,叫“光”。第二年常安退伍轉業回家,家里有了小二,叫“榮”。
早些年,常安在部隊時,一年回家一次;轉業之后在警職的時候,在家的時間也是很少。桂香這邊忙廠里的工作,那邊也要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幾十年勞累下,她落了腿疼的毛病。
桂香總說,“沒事兒,不去醫院,費錢也看不好。”
常安只在這一件事兒上,不聽桂香的話。從縣里的醫院看到市里的醫院,再到省城的醫院。桂香腿疼的頑疾不能根治,但她打針診療時,榮遠在外地,光也不必來,常安一直陪著她。
“原來是你等我,現在是我陪你。”
其實常安說不出來這么抒情的話。
這輩子,常安和桂香算不清楚“等待”和“陪伴”這筆糊涂賬。有常安的地方,才是桂香的家。有桂香的地方,才是常安的鄉。
原載于《草原》 2020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