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姐的錢(小小說)
作者:鄒中海
鄰村的王大姐是個怪人,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生活非常節(jié)儉。
去年村里賣地,每人分了一百幾十萬,村里人大都鳥槍換炮,有的甚至換房換車換人,只有她還是波瀾不驚,依然故我。
幾個鄰居實在看不下去了,輪環(huán)勸說她:“都50幾歲的人了,半把黃土埋腦殼,你要把錢帶到土里去呀!”王大姐只是笑笑。最后實在拗不過,就去墟市地攤上買了幾件5塊錢的衣服,也算是對鄰居們的好心有了回應。
王大姐是從外鄉(xiāng)嫁到這個小漁村里的媳婦,外來媳婦本地郎,這種情況在上世紀非常普遍。曾經(jīng)有一部非常火的電視劇據(jù)說拍了一百多集。只是電視劇的劇情并沒有落在王大姐身上。她的老公去世得早,老公去世那年,她才三十多歲。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公是漁民,當然要到海里去開船捕魚,在一次打漁的過程中,遇到了風雨,船翻了,老公和其他幾個漁民無一幸免。
從此以后王大姐就是孤苦伶仃,無依無靠,艱難度日。不知是常年打魚的緣故,導致他老公的功能失常,而是常年打魚的緣故,那個東西被魚咬了;或者是王大姐本身就水土不服,偌大的水槍,也淋不濕她的那塊土地,她的那塊土地上,不太喜歡長草。這么多年,也沒有給他留下一男半女。輿論卻是一邊倒的,把一切不幸,都怪在了王大姐命硬、克夫,是只會吃飯不會下蛋的母雞。克夫而又不生育,王大姐被貼上了這個標簽,看做是村里最不祥的人,常常遭到村人的欺負。就連村里其他幾個遭遇海難的媳婦,也紛紛把怒火發(fā)到她的身上借東風出寒氣,見面就罵。那時候的王大姐還不老,脾氣上來也會還上兩句,情緒激動時,還會擼起衣袖,大有干架的陣勢。后來慢慢地麻木了,對此無動于衷。
人言可畏,一點不假。不祥女人的形象就像烙鐵一樣印在了十里八村。有時候王大姐也想找個人嫁了,可名聲在外的她又有誰敢要呢?這個地方很講迷信,那些打光棍的人,看到王大姐豐滿的身材就流口水,但一想到那些傳言就禁若寒蟬,生怕自己被克了,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失去了家庭支柱的王大姐生活更加貧困潦倒。好在這個地方生產(chǎn)財富也生產(chǎn)垃圾,常常可以撿到一些紙皮、可樂瓶子等這樣的東西,到廢品站賣錢,換來一些生活費用。后來有位同鄉(xiāng)見她實在可憐,動了惻隱之心,就把她招到垃圾處理站打工。這其實也是沒有多少人愿意干的活,臭氣熏天,而且有毒,一天下來,人都是臭的。工作量之大,青壯年都受不了。大半天呆在那里不說,還要頂著烈日和風雨。垃圾車來了,缷下垃圾,她就要進行分類,有用的留下,沒有用的拉去填埋。盡管工作環(huán)境如此之差,她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感恩戴德地做得很認真,生怕漏過了哪一個環(huán)節(jié)。
說她孤獨,也不盡然,她有個弟弟在這里,而且混得還可以。幾年前,在一個叫土豪山莊的地方新買了房,她本想前去祝賀,但弟媳嫌棄她,嫌她晦氣,不準她去,也不接受她的賀禮。弟弟是個妻管嚴,一向把媳婦的話當圣旨。為了這個事,王大姐傷心了好久。自從她男人去世后,弟弟一家已經(jīng)很少和她再來往。
事情的轉(zhuǎn)機是在近兩年。這兩年這個小漁村發(fā)展很快,很多房地產(chǎn)的大佬看中了這個昔日的不毛之地,房價刷刷涮涮地往上漲,村里便進行了資源整合,把包括垃圾場在內(nèi)的一些土地都收了回來,然后一起打包出售給那些房地產(chǎn)老板。這樣一來,垃圾場的搬離讓王大姐失了業(yè),但村里的分紅也讓王大姐也富裕起來。這時候弟弟弟媳倒是來得勤了,姐姐姐姐地叫得親甜。甚至還非要王大姐搬到他們的家里去住。王大姐不肯,說這里住慣了離不開姐夫。弟弟弟媳拗不過她,只好作罷。
王大姐非常喜歡孩子,又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就經(jīng)常到附近的學校去做義工,那些小孩子也非常喜歡她。王大姐有了錢,身份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家長,至少在表面上也都笑臉相迎。只有在王大姐轉(zhuǎn)身的時候,偶爾也會聽到有的家長輕聲地囑咐小孩,叫小孩少跟她來往,說她是個老巫婆。當這些話傳到耳朵里時,王大姐的神情有些黯淡。
幾日前,王大姐為了保護一個小孩而發(fā)生了車禍,小孩得救了,王大姐當時就咽了氣。人們打開她的房間才發(fā)現(xiàn),王大姐的房間還是原來的樣子,家俱破舊不堪,唯一像樣一點的、有現(xiàn)代氣息的是一臺滾筒式洗衣機。在一個毫不起眼老式床頭柜里,裝滿了一封封來自于貧困山區(qū)孩子的感謝信、一張張匯款單的存根,以及她為附近一些學校捐贈的圖書收據(jù),而在她的枕頭下,一本存折上的余額顯示,僅有兩萬七千多元。
在那堵黑油油的墻壁上,掛著一張王大姐結(jié)婚時候的照片,年青時的王大姐笑魘如花,旁邊寫著她的名字,她的名字叫王小蓮!
作者簡介:鄒中海,筆名濤博哥哥,海哥。詩人,文評人。作品曾在《世界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宣部學習強國發(fā)表。并有作品被教輔收錄或獲獎,國內(nèi)外的一些圖書館和中山市博物館有收藏。現(xiàn)為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特約撰稿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