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標(小說)
作者:祁成德
小司號員終于蘇醒過來了。
厚厚的泥土掩埋了他的下半身,帶著硝煙味,混雜著樹枝葉草根草屑。肩膀上被刺刀捅的傷口在發痛,但他的神智是清醒的,從來沒有過的清醒。
林梢上空有朦朧的月色,許是后半夜了吧?
他不清楚戰斗是怎樣結束,部隊是什么時候撤離戰場的。他只記得部隊白天上午翻過七里坎向赤水方向挺進,他們化裝成送稻草的老百姓,在下面黃皮洞山溝里同敵人遭遇,干上了。他們邊打邊撤來到這片樹林高地,打了不知多久,一發迫擊炮彈飛來使他失去了知覺……
不知名的小蟲在近處的草叢中唧唧叫著,山風卷過一陣林濤,發出尖利的嘯聲,這樹林里咋會這樣靜?連長他們哪里去了?敵人又到哪里去了呢?我的槍呢,小號呢?
他環顧四周,心里空蕩蕩地有一種失落感。
他試著動了一下但身子無法動蕩。他不甘心,又猛力抽動,右下肢有一點痛的感覺,左下肢卻沒有什么反應,好像麻木了。
眼下最要緊的,是去掉泥土抽出身子來。
肚子咕咕地叫了,仿佛在提醒他。還是昨天早上出發前,吃過點包谷泡和涼水。老兄你就忍耐一下吧,在這荒山野外,哪里找吃的來補償你?他搖著頭苦笑了一下:“堅強一點”!
他今年才16歲,咋說也還是個孩子,滿打滿算參加紅軍還不到兩年。他母親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下,父親同他一起參軍,卻仍把血肉之軀奉獻給了生養他們的江西老家那塊土地。在部隊,同志們都當他是小弟弟予以愛護,只有大胡子的老炊事班長,會時常摸著他毛蓬蓬的頭喊他“伢子”,常常多給他幾片南瓜幾塊薯干。而今,他們在哪兒呢?在急切地盼望他歸隊,還是認為他已經光榮犧牲而正化悲痛為力量?他仿佛看到連長那焦灼憂慮的目光,聽到大胡子班長那時常干裂帶血絲的闊嘴在喊“伢子”……
他一定要設法回到戰友們身邊。
樹干撬,雙手刨,身子扭動抖落……他終于抽出身子,然而他看著自己的左下肢驚呆了:踝骨以下部分,是永遠埋在了泥土深處,還是失落在什么地方?
他嚶嚶地哭了,淚水順著臉頰滾落,融入身下這片異鄉的土地,為那被炮彈奪去的左腳。
“紅軍哥,你回來教我吹號哈,要得不?”
房東小孩的話在耳邊響起,不要哭哩!紅軍戰士鐵打的漢,為什么要哭?那小孩砸破手指還不哭哩!還是找找自己的左腳和槍號吧。
爬著找了一陣,只找到炸壞的槍和小號。
左腳不要了,找來也沒用,何必浪費時間。
哦,時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雖然才只有16歲,但這左腳,肩上的傷口……還行嗎?
行的,爬也要回部隊!回去還要吹號,起床號集合號行軍號沖鋒號……部隊能沒有號兵嗎?他吹起沖鋒號,戰士們在號聲激勵下猛虎下山般沖向敵群,押回垂頭喪氣的成群俘虜,他會多么自豪!現在,也許連長正在點名,發現小號兵不在會多么焦急;戰友們在盼他歸隊;房東小孩連做夢也念著跟他學吹號呢!
必須盡快歸隊,大家都在等著他!
應該找一找路,他抬頭察看著周圍的地勢。
朦朧月光下,一條暗褐色的帶影,在林中蜿蜒起伏,曲折盤旋而依稀可辨,白天,他就看清那是路,就在上面約20公尺的地方。
他奮力向上邊爬去,帶著炸壞的槍和小號。
然而,一陣痙攣抽搐劇痛,左下肢在淌血。
得趕快包扎起來!他撕下衣襟,咬牙忍痛竭力地彎過左下肢,身子弓過去兩手夠著包扎好。
歇口氣吧!他抹去臉上額上豆粒般的汗珠。
爬,又繼續爬,向著那路。
五公尺、十公尺……快到了,路已依稀可見。腳為啥疼痛不止?他回頭發現腳下有血印。
歇歇再爬吧!驀地,他腦子里閃出個念頭,這山林中是不是還有跟自己一樣,在尋找部隊的戰友?他們記得路嗎,知道部隊的方向嗎?自己在昏迷中,仿佛聽到連長喊過:“同志們,撤,向來時的方向!”那就是說七里坎土城方向。自己應該設置點路標,為想歸隊的戰友們,這是一件好事!即使自己因此不能歸隊,但如果能讓更多的戰友沿著路標歸隊,不是更好嗎?
他看看自己傷殘的左腿和身后的血印,笑了,能辦好這一件事,死了也心安沒有遺憾哪!
他終于爬到了朦朧月光下的小路上。
取下斷槍上的刺刀,借助月光辨準方向,吃力地開始刻第一個箭頭,刻在路上邊土壁上。
腳在劇烈地痛,血在不斷地流。他不顧一切地刻,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快快刻好路標。累了歇會,疼痛咬緊牙,汗顧不上擦。他仿佛聽到戰友和房東小孩在呼喚自己而力量猛增。
第一個路標終于刻好了。
他滿意地欣賞著自己的杰作,箭頭朝著部隊的方向,那么堅定有力,仿佛自己堅定的信念;箭頭隨著月光的游移不定而閃爍,猶如自己赤誠的心在跳動,他歡呼般地發出一聲大喊,“啊嗬嗬”的聲音在山谷間回蕩。
他又帶著小號刺刀向前爬去,要刻下一個他認為該刻路標的地方。他身后留下一溜血印,點點滴滴聯綴成一個長長的大寫的血的路標。
天上,依稀透出點曙光來……
作者簡介:祁成德,貴州赤水人,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辭賦社會、貴州省作協會員、《貴州作家網》簽約作家、《赤水詩聯》總編。有對聯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聯話》出版,有《碧血丹霞》等五部長篇小說,出版或在《貴州作家網》連載,有《赤水大瀑布斌》《赤水燕子巖斌》《仁岸人家》《路標》等賦文、小說、詩詞等,發表在《中華辭賦》《西南作家網》《當代作家網》《中國作家網》上。事跡入選《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21世紀人才庫》等大型典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