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束山捻花
作者:盧先發
我在農場念小學一年級那年,有天傍晚路過昆的宿舍,他把我喊住。
昆是馬來西亞歸僑,矮矬的身子好像沒長開,一把骨頭支著件洗得發白的藍布衫。最顯眼的是他那口暴牙,笑不笑都露著半截,黑黢黢的,還沾著煙漬。他標志性的動作就是卷煙,他先把煙絲攤在白紙上,壓實了,雙掌來回捋兩下,再舔濕紙邊封好,然后“啪”地劃根火柴點燃,煙霧一下就裹著了他。這是他最逍遙自在的模樣。
昆在生產隊打雜,修水道、蓋房子是他的拿手活,可遇上吵架打架的事,他會躲得遠遠的。
那天傍晚,昆塞給我兩顆水果糖,說:“幫哥把這個送給那個潮州姐姐。”他手里捏著朵山捻花,粉紫色的花瓣還沾著晚露,應該是后山剛摘的。
他說的“潮州姐姐”,其實是“破鞋”——農場里人都這么叫她,原因是她被一個男知青拋棄后經常在其他男人面前搔首弄姿。她是長得很好看的,眼里總是含情脈脈,小巧的嘴經常嘟著,但是誰敢喊她“破鞋”,她是要拿根棍子或者石頭追著打的。
昆喜歡上她很正常,因為沒有哪個女人喜歡昆。“潮州姐姐”名聲那么臭,只要他不嫌棄,雙方是可以一拍即合的。
那晚我跑到女知青宿舍門前,喊那姐姐出來,把花遞過去。她瞥了眼,沒好氣地問誰送的。我說是“昆”,她立馬轉身就走。昆聽說后把沒抽完的煙摁滅在地上。
沒過幾天,昆就把生產隊的頭頭打了。
那天下午,有人說看見昆的母親脖子上戴過一串珠子,“頭頭”當即在田間召集大家開批斗會。見職工們坐攏,他把人群里的老太太揪了出來——他五大三粗的,胳膊粗得像老蟒,扯著老太太的頭發,跟拎小雞似的把人扔到會場中間,還逼她跪下。
傍晚我在“頭頭”家門口玩彈珠,昆突然沖了過來,眼睛紅得嚇人。“你為啥欺負我老媽!”他聲音發顫,卻帶著股狠勁。“頭頭”正左手插腰,右手抽煙,他居高臨下地瞥了他一眼,冷笑道:“我欺負誰還需要理由嗎?”
話還沒落地,我就見昆猛地跳將起來,我還沒看清他出手,就聽“頭頭”一聲痛嚎——“頭頭”一手捂著噴血的眼,另一只手像瞎子在地上亂摸,他在找棍子反擊。他老婆聞聲從屋里跑來緊緊地抱住老公,也跟著嗷嗷大哭。
從那以后,沒人再敢小瞧昆。“潮州姐姐”見了他,也會主動點點頭,有時還會把自己的飯票分他兩張。
就在好事要成的時候,昆卻突然死了。
那天生產隊新挖的井漏了水。當時昆正在井口邊修防滲漏木樁,“潮州姐姐”和幾個知青在8米井下施工。突然有人喊“水大了”,幾個知青慌慌張張地攀著梯子爬出來。昆趴在井口往下一看,就叫了起來:“不好不好!”
我剛好在附近,急忙跑過去,看見“潮州姐姐”陷在井底的淤泥里,越掙扎陷得越深。昆沒多想,順著梯子就往下爬。井水已經沒過了他的膝蓋,他抓住“潮州姐姐”的胳膊,使勁往上拉,拉出她后,他一邊把“潮州姐姐”往梯子推,嘴里一邊瘋喊:“快,往上爬!快......”
我清楚地看到,昆此刻已經被淤泥糾纏住了。
“潮州姐姐”剛爬到井口,就聽見“轟隆”一聲響,井壁塌了,泥漿瞬間涌了上來,昆被埋在了井底。
那時候真有一股強大的陰風刮過來,把井上的人推得東倒西歪。
農場給昆開了個隆重的追悼會。這是農場破天荒地給一個歸僑開的會。
知青陸陸續續回城,“潮州姐姐”走得最晚。那天她抱著一束山捻花,走到昆的墓碑前——碑是用塊木板做的,她把花放在碑前,蹲在地上,哭了很久。
后來我再也沒見過那么好看的山捻花,也再沒見過像昆那樣的人。
作者說明:文中插圖為Al生成。
于塵埃中綻放尊嚴之光
——評小小說《那一束山捻花》的思想與藝術
Al評論員
盧先發的小小說《那一束山捻花》,以凝練的筆觸、飽滿的情感與深刻的象征,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特殊年代的感人故事。作品篇幅短小卻意蘊豐厚,如同一枚棱鏡,折射出人性、尊嚴與時代的多重光輝。以下從思想與藝術兩方面進行淺析。
一、思想內涵:尊嚴的捍衛與生命的升華
1. 對個體尊嚴的深切關懷與禮贊:小說的核心主題是對個體尊嚴的書寫。主人公昆和“潮州姐姐”都是身處邊緣的“小人物”,一個因外貌和身份被忽視,一個因流言蜚語而被歧視。作者并未停留于展示他們的苦難,而是著力刻畫他們如何用行動捍衛尊嚴。昆平時怯于爭斗,卻在母親受辱時爆發出驚人的勇氣,以弱抗強,完成了對孝道與尊嚴的守護;最終又在危難時刻舍身救人,實現了生命的升華。他的行動徹底洗刷了旁人對其“矮矬”的膚淺認知,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包括他曾愛慕的“潮州姐姐”。這深刻揭示了尊嚴并非他人的賜予,而是源于自我選擇與英勇行動。
2. 對特殊年代的歷史性反思:故事背景置于知青時期,通過“批斗會”、“頭頭”的蠻橫等細節,隱約透露出時代的壓抑與不公。昆的母親因一串珠子被批斗,展現了那段歷史對普通人命運的粗暴干涉。然而,小說的重點不在于控訴,而在于展現在灰暗背景下人性光輝的不滅。昆的反抗與犧牲,猶如一束刺破陰霾的光,彰顯了在任何環境下,善良、勇敢和愛都不會泯滅,具有超越時代的精神價值。
3. 情感的救贖與和解:“山捻花”作為情感紐帶,串聯起昆與“潮州姐姐”的關系變化。從最初的拒花,到后來的贈飯票,再到最后墳前的獻花與痛哭,完成了“潮州姐姐”對昆從輕視到感激、最終到深刻懷念的情感救贖。這一過程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轉變,也象征著善良與崇高最終會贏得人心的普遍真理。
二、藝術特色:精巧的構思與詩意的表達
1. 反差對比中塑造人物:作者成功運用了反差手法塑造人物。昆“矮矬”的外形、標志性的“暴牙”和“卷煙”動作,與其內在的忠孝、勇敢和犧牲精神形成巨大反差,使人物形象格外鮮明、立體且感人至深。“潮州姐姐”外在的“好看”與“名聲臭”的標簽,也構成了另一重反差,豐富了文本的層次。
2. 核心意象的成功運用:“山捻花”是全文的詩眼和靈魂意象。它首次出現,是昆笨拙而真誠的愛意表達;最終出現,是永恒的懷念與敬奠。這束生長于山野的樸素花朵,象征著昆那樣質樸、頑強而又燦爛的生命,使得整個故事充滿了詩意與象征美,升華了主題。
3. 細節描寫的巨大張力:小說善于用細節引爆情感。昆反擊“頭頭”時,“猛地跳將起來”與“一聲痛嚎”的描寫干凈利落,充滿力量感;井塌救援時,昆“瘋喊”著讓他人“快爬”而自己深陷淤泥的細節,極具視覺沖擊力和悲劇感染力,將人物的崇高瞬間定格,令人動容。
4. 語言簡潔而富有韻味:全文語言洗練,毫無贅言。無論是寫景狀物還是敘事寫人,均精準傳神。如“一把骨頭支著件洗得發白的藍布衫”,一句話就寫盡了人物的清貧;結尾“后來我再也沒見過那么好看的山捻花,也再也沒見過像昆那樣的人”,語言平淡卻余韻悠長,將個人的懷念上升為永恒的追憶與贊美,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總之,《那一束山捻花》是一篇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的微型小說佳作。它通過一個小人物的故事,探討了尊嚴、愛與犧牲的宏大命題,以其真摯的情感和精湛的敘事,留下了深遠的回味空間。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