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子密營
作者/池征遙
開篇
1938年的烏蘇里江尚未封凍,月光在江面碎成萬千銀鱗。抗聯教導旅參謀長崔石泉屏住呼吸,看著對岸三長兩短的燈光信號——這是蘇聯遠東紅旗軍第88獨立步兵旅的接頭暗號。小艇悄然劃破江水時,他突然想起三年前那個改變命運的夜晚。
故事從1935年深秋的一個夜晚說起。
在日偽軍“討伐隊”的追捕聲中,東北抗聯統帥楊靖宇命令崔石泉帶傷員北撤:“去找老毛子!記住,革命火種比個人生死重要!”
他們在冰河里泡了整夜,終于看見江對岸的蘇軍哨所。哨兵伊萬用生硬的漢語說:“同志,布留赫爾將軍等你們很久了。”
雙城子訓練基地藏在錫霍特山脈深處。清晨五點半,蘇軍教官安德烈·彼得羅夫吹響哨子:“同志們,今天教你們跳傘!”
朝鮮族戰士李林看著高空運輸機腿軟,楊靖宇拍拍他肩膀:“怕什么?比小鬼子的槍子兒溫柔多了!”當李林最終飄落在雪地時,彼得羅夫沖過來熊抱他:“哈拉紹!中國同志都是好樣的!”
文化課別有洞天。蘇軍情報官瓦西里在黑板上畫滿日式裝備構造圖,突然用中文問:“誰知道九二式重機槍的供彈原理?”趙尚志應聲而起,用刺刀在沙盤上劃出示意圖。瓦西里大笑:“將軍,您該來伏龍芝軍事學院當教授!”
最機密的是無線電訓練。抗聯女報務員,周保中的妻子王一知,每天背誦密密麻麻的密碼本。蘇軍電子專家琳娜教她用鋼琴記憶摩斯碼:“哆來咪是滴滴噠,咪來哆是噠滴滴。”結業時王一知能盲發報每小時1200組,琳娜送她口紅式密寫筆:“讓法西斯見識蘇維埃女人的厲害!”
1939年諾門罕戰役期間,秘密合作達到高潮。抗聯偵察兵潛入滿洲里拍攝日軍布防,膠卷藏在掏空的馬鞭桿里傳回蘇聯。朱可夫將軍親自審問被俘的日軍中尉山本一郎,然后對88旅旅長周保中說:“你們的情報比衛星還精確!”
武器移交總是在月黑風高的深夜進行。在烏蘇里江的冰面上,蘇軍雪橇隊運來涂著防凍油的轉盤槍。抗聯戰士用豆餅交換武器,豆餅里藏著情報:“日軍第23師團調往太平洋戰場。”交接時雙方敬禮,蘇軍戰士突然唱起《國際歌》中文版——那是瓦西里用伏特加換來的“交易”。
東北抗聯走過的路是悲壯的。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縣,楊靖宇的部隊受到重創,他孤身與敵周旋五晝夜,彈盡糧絕。日偽軍勸其投降,他寧死不屈,犧牲前高呼:“我們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這一年他剛35歲。后來日本軍官剖其腹,想證明他是怎樣活下來的,但見其胃中僅存草根棉絮,驚嘆:這樣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與楊靖宇齊名,被譽為“南楊北趙”的趙尚志,指揮“冰趟子戰斗”等百余次,以靈活戰術打破日偽軍圍剿。日軍曾懸賞萬元通緝他,并哀嘆“小小滿洲國,大大趙尚志”。??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襲擊梧桐河金礦偽警分所時遭特務暗算,重傷被俘后不屈不饒,壯烈犧牲,年僅34歲。日軍割其頭顱運至長春慶功,遺體棄于松花江。
抗日硝煙彌漫不息,山河一片血雨腥風。楊靖宇、趙尚志倒下了,激勵了千萬個勇士,他們扛起抗戰的大旗,冒著敵人的炮火,前仆后繼,奮勇前進!
1945年8月9日零時,暴雨如注。88旅營地突然響起緊急集合哨。彼得羅夫渾身濕透站在臺上:“同志們!蘇聯對日宣戰了!”四百名抗聯官兵鴉雀無聲,過了片刻,隊伍中爆發出震天的哭聲。趙尚志的警衛員黃生發跪在雨地里,抓把黑土貼到額頭上:“司令!咱們等到這一天了!”
先遣隊乘蘇軍運輸機傘降東北時,周保中特意帶上珍藏的楊靖宇軍帽。著陸瞬間他抓把黑土裝進帽檐:“老戰友,回家了!”蘇聯飛行員不解地問翻譯,得知緣由后全體機組向軍帽敬禮。
最動人的重逢在哈爾濱。蘇軍坦克轟開關東軍司令部時,抗聯戰士張壽糴看見熟悉的藍眼睛——教官彼得羅夫正從坦克艙探出身。兩人在炮火中擁抱,彼得羅夫掏出變形的懷表:“還記得1938年你修好的表嗎?我說過要戴著它打進滿洲!”
戰后統計顯示,88旅共培訓抗聯官兵680名,提供武器3.2萬件,傳遞情報1800余份。這些數字背后,是雙城子密營里的無數個不眠之夜,是血與淚的洗禮:蘇軍軍醫為抗聯傷員輸血留下的蒼白面容,中國炊事員學會做羅宋湯時驕傲的笑容,還有那些永遠留在西伯利亞雪原上的中蘇合葬墓。
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俄羅斯駐華武官在長春發現特殊展品:褪色的蘇式軍裝旁,擺著楊靖宇的樺皮飯盒。講解員說:“這是友誼的見證。”武官輕聲糾正:“不,這是兄弟的遺物。”
如今在烏蘇里江畔,仍有老人會唱俄語版的《露營之歌》。當游客問起歌詞含義,他們望著對岸的青山微笑:“唱的是冬天借火夏天分水,活著一起走死了并骨灰——當年老毛子同志教的。”
江風拂過界碑,吹動兩岸的鈴蘭花。那些深藏在檔案里的密電碼早已失效,但用鮮血凝成的波長,依然在歷史深處發出永不消逝的電波。
結語
雙城子(烏蘇里斯克)位于俄羅斯東南部,地處錫霍特山脈、長白山脈、興凱湖之間。西鄰中國東寧,是連接伯力和海參崴兩戰略要地的樞紐城市。原屬中國,1860年根據不平等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成為俄羅斯領土,現在是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走進雙城子密營的皆可稱是東北抗聯的精英,又是起死回生的重要轉折點。
回想鼎盛時期,抗聯編制為11個軍,總兵力約3萬人。這支隊伍由多民族組成,包括漢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各族人民。但在1939年前后,這支隊伍,因日偽拉鋸式圍剿屢遭挫折,損失慘重。
于1942年8月2日整編的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對外番號為“蘇聯紅軍遠東紅旗軍第88獨立步兵旅”。成立時有中國抗聯戰士?約1000人。??后補充蘇聯和朝鮮籍指戰員約500人,使全旅總人數達1500人。??
教導旅下轄4個步兵營(每營2個連)、1個無線電連、1個迫擊炮連和1個教導連,裝備完全蘇械化。??全員接受跳傘、滑雪、偵察等特種作戰訓練,具備空降作戰能力。??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教導旅作為先遣部隊配合蘇軍反攻中國東北,執行偵察、向導等任務,為解放東北奠定了重要基礎,為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教導旅領導層?人員就是一組跨越國界的英雄譜。旅長?:周保中(中共東北委員會書記,抗聯核心領導人,戰后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政治副旅長(政委)?:李兆麟(化名張壽篯,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1946年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參謀長?:崔石泉(崔庸健,朝鮮籍,負責軍事訓練與情報協調,后任朝鮮人民軍將領)。??副參謀長?:楊林(后調至蘇聯遠東軍參謀部,參與解放朝鮮半島行動)。??旅部委員?:金日成、金策(朝鮮籍,負責朝鮮籍官兵政治工作,后來擔任朝鮮黨和國家領導人)。
就是這樣一群人,成為抗聯的中堅力量,成為中華民族崛起的脊梁。
中蘇朝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合作,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重要篇章。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