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月刊》2022年6期目錄
獨秀
秋鴻篇(組詩)/葉麗雋
我對生活一往情深(訪談)/菲奧娜 葉麗雋
隧道
楊鍵的詩/楊鍵
中堅
想問每一盞路燈的名字(組詩)/師力斌
提拉米蘇(組詩)/梁楓
訪談:詩歌給我們無限的可能性/師力斌 梁楓
前沿
非亞/閆文盛/馬音
新銳
邵騫/【俄羅斯】伊娃·達·曼德拉戈爾/羅添/李鵬鵬
星座
孫冬/那勺/蕭清/宋小銘/伍岳/龔凱健
域外
生命如詩(組詩)
【羅馬尼亞】科曼·紹瓦 丁超/譯
詩話
談驍詩三首
魏天無/張德明/劉波/劉超/師鵬
版圖
漆詩歌沙龍·女詩人小輯
江蘇塵香詩社作品小輯
新希望詩社作品小輯
短制
楊犁民/阿華/圻子/傷水/喬光偉/繆立士/李銑/袁宏
馬敦海/李向菊/馬小車/邵純生/徐源/曉岸/鮮圣/董瑋
王征珂/公子明/陳西伯/吳子璇/王明法/吳群芝/張麗明
向天笑/龔金明/李春林/厲敏/陳苗甫/黃文江/雨默
欄目主持人語
獨秀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把詩人稱為舊人,藝術家謂之新人。他還說:“藝術作品誕生在兩者(新人與舊人)的搏斗之中。”葉麗雋是詩人,也是專業畫家(藝術家),或許她的創作正是在“新”與“舊”的艱難搏斗之中產生的。
葉麗雋的這組新作《秋鴻篇》寫得洗煉、蒼勁、深邃、遼闊。看她這些詩句:“我嗅到微涼里/一絲古老的敵意……要加衣啊”,“秋風起,中年忽至,人也養羞”(《白露》);“幸存者噤聲,愕然于眼前的安慰之鄉”(《無盡夏》);“清風拂面,早晨的第一縷曦光,轉動著林間密碼/在我們凌空的腳下,醒來的大地正咔咔作響”(《清晨,豆花和我》);“你去了哪兒?大路寬敞,野地繁茂/一旦掙脫,所有的道路都得默默開啟”(《蛇蛻》);“我只遠遠地退后/退到大地隱秘的涌動和喘息中/看著你,飛身躍起,跨上馬背,雙腿間/夾起蕩漾的生命”(《騎手》)……這樣攝人心魄、耐人咀嚼、張力十足的詩句俯拾皆是。
葉麗雋的詩歌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思想深邃。詩人對書寫的主題和具象有著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無論是對人生際遇的感嘆,還是對人性秘境的探尋,或是對日常情愫的表達,均有著“葉氏的思考”。二是語言有一定的專屬性和較高的標識度。她的詩句內斂又張揚,溫婉而有力,日常性和陌生化的語言雜糅呈現,與同質化的“女性寫作”形成差異。她的語言很像葉芝在《詩歌的風格》中強調的:“而我卻竭力使詩歌的語言與激情洋溢的、正常的言語相一致。我想用我們自言自語時使用的那種語言來寫作。”三是有突出的畫面感,景物的色彩和諧有序。這可能是因為她同時也是一位畫家。比如《夜漁》里的“在星空下幽幽地閃爍”,《山塆秋杪》里的“一束太強的光線”,《騎手》里的棗紅馬、翠色草場、雙頰上的高原紅等,還有《山中何所有》里的青瓷、青白蘿卜、大黃狗、初紅醪糟等,在這些流動的色彩中,她實現了讓詩歌長上翅膀開始飛翔的目的。
“新人”也好,“舊人”也罷,藝術品也一定是在自我的意識和理念的搏斗中,不斷拋棄一般性到達特殊性的過程。有特殊性的呈現,自然就是好作品。
——李云
投稿郵箱:shigeyuekan@163.com
中堅
作為詩人的師力斌在《總結》一詩中,疑似對自己的詩歌寫作做出了“總結”,那就是“不堆積詞匯”“不拐彎抹角”,直接“給出了陽光的答案”。頗有黃遵憲“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意味。在《總結》的最后一節,詩人還借助兒童視角點明了詩歌的功效:“無用”。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優秀的詩歌正因剔除了華麗的附庸、拒絕了世俗的功用,從而抵達了純凈雋永的藝術境界。師力斌在學術上頗有建樹,但難得的是,他一直秉持民間立場。在他的詩歌中,“古人”和“春風”交替突圍,在“破”與“立”的化學反應中,生成新的表達。
梁楓的語言有著純正的漢語之光——不僅因為她在詩歌中較多地使用成語并賦予它們新的意義,還在于詩句中“遠山”“秋水”“斷橋”等古典意象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另外,由于梁楓旅居海外多年,又兼事翻譯,她的詩歌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響。梁楓最喜歡的詩人是李白和沃爾科特,由此可見一斑。在《烹小鮮》一詩中,她在“本土”與“異域”的食材和香料中烹制詩歌的佳肴,試圖打破語言和文化的壁壘,進行著“一生最多的實驗”。這種寫作是一種有難度的寫作,這種實驗也是成功的實驗。
——陳巨飛
投稿信箱:49414742@qq.com
前沿
詩人非亞的這組詩歌,以其超現實特質的現代形式書寫了現代人特有的孤獨。他的這些詩歌,看起來非常客觀,但它的內在卻非常主觀。在這個意義上,他的文本具有一種美學上的張力。那些城市靈魂深處的秘境,不動聲色地得以呈現。
閆文盛的詩歌至少證明了這樣一個富于啟示性的道理:生命的感情和感覺有多少,詩歌就有多少種寫法。他的這些詩歌,在形式上而言令人驚訝:幾乎每一首詩和每一個句子都是來去無端,都無法落到實處,但又能夠讓人把握,能夠落到實處。在虛虛實實之間,其實都是在寫那個叫作“生命”的東西。
馬音的詩歌有一種特別迷人的純粹質地,那是他詩歌的聲音。這些詩歌很純粹,作者用這種聲音來講述一個透明的世界。他賦予這個世界以溫暖、美好,我們相信他是愛這個世界的。而這個世界,甚至讓人分不清僅僅是他筆下的樣子,還是世界本身就是這樣。這是詩歌的力量。他的詩歌讓我不自覺地想到了海子或者凡高,也讓我想到了愛本身。
——李商雨
投稿信箱:lisychengdu@163.com
新銳
編者認為年輕的邵騫、羅添和李鵬鵬的詩歌是有準備的,誠然,生活基礎+主觀情志+藝術表現是構成詩歌寫作的必要的前提條件,缺一不可。時下,一些詩歌,要么停留在生活經驗的表象,要么是主觀行為的天馬行空,要么就是炫技。邵騫的詩有表達上的節制,在《嬋娟句》《秋語》等詩中,我們看到了詩人的較為復雜的創作準備,詩人將所遇所見上升到藝術層面的心理描寫、行動描寫的同時暗藏著肖像與對話描寫,這些描寫簡繁相間,有一種恰到好處的節制:在遞進、交叉、往復中見機敏與冷靜。羅添的詩以碎片化的庸常生活為著落點,常見的瑣碎的場景被詩人賦予了色彩,這種色彩有詩人私密性,抒情或者敘述,羅添試圖在日益龐雜的社會里重建細微而真切的感受。李鵬鵬的詩長于抒情,詩歌偏向于情感的外溢,浸進誠摯的感情,再加以比喻、擬人、夸張等詩歌手法,給人以整一、平衡和連續性的審美之感。
本期編者著意向讀者推薦俄羅斯90后詩人伊娃·達·曼德拉戈爾的詩。伊娃·達喜歡中國文化,同編者交流時她又認為當下中國詩歌同質化非常嚴重,缺少獨特異質性的詩人。伊娃·達的詩初看有曼德爾施塔姆早期的古典風格和象征主義余韻,細讀后編者感覺更接近傳統漢語詩歌的意蘊和境界,其很好地通過所描述的形象融入間接性、意象性、概括性與模糊性等表達方式,又將現代詩的通感、擬人、隱喻、對比、諷刺等手段綜合調度進詩歌的深層結構,進而讓詩歌中的人物、場景、時間、空間發生虛實交錯,呈現出不同的主、客體相互糾纏所生發的深層意義,詩的氣息統一而不同一,很好地呈現出她的獨特異質性。
——樊子
投稿信箱:fanzi1967@163.com
星座
孫冬的詩歌具有直接性與感受性,她的詩歌表現對象駁雜,整合了情感與心智間的平衡,能夠兼顧情緒的流暢和對事物的理解力。她的詩有著龐雜的語言吞吐量,她用語言建立了一個可以讓人反復進入的場域,“經歷那么多,你可敢說,寧可/分叉成為末流,寧可卷起自己的獸皮/像白色垃圾,在風中/禮讓行人和他們的偽裝”(《靈魂動物》)詩中展露了她豐富的內心世界,她的語言內斂,對詩歌有一股卓然于胸的總體把握,于不疾不徐中給予現實以心靈的準確一擊。
那勺的詩有一種清澈明快,卻又不失耐人尋味的雋永詩意,“山坳如舊犁,新雪迎面而來/松枝上的松塔總能讓孩子慢下腳步”(《上山的人》)他的詩歌是他的時光機器,穿梭往來于今天與過往,世界也存在于他的描述里,他用描述參與這個世界,由此窺得生命的存在意義,還在于能夠“磨礪另一個自我”。
龔凱健的詩整體完成度較高,內容整飭,氣息流暢,維系著一以貫之的詩歌意境,“唯有過去的事物才得到永恒/曾經承載的分量,都在時鐘里留下印痕/而未來不可得,一些灰塵/落于其上,試圖素描靈魂的輪廓”(《舊椅子》)。他用詩歌的手指一一撫觸世間萬物,拂去塵埃,顯露禪幽的通途,并給予一種他心中理想秩序的光輝。
——微藍
投稿信箱:lingjun0316@126.com
詩話
談驍是近年詩壇上頗令人注目的青年詩人,他在寫作上表現穩健,在某種風格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圓熟。他的詩歌最突出的三個特點,一是重視經驗的書寫,他很少涉及玄虛的主題,基本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細察生發對生命的感悟。二是較多書寫鄉村生活記憶,或即便書寫都市生活境遇,也會將這種記憶作為背景或參照物,這多少會讓他的詩歌透出某種“土”味。三是在敘述和抒情語調上,表現出一種老練的控制力,這有助于他表達的精準,也有助于形成一種舒緩、沉靜、真摯的風格效果。這些寫作上的特點讓他贏得了不少贊譽,像批評家魏天無、張德明、劉波都表達了對他大體一致的肯定態度。但也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如劉超認為談驍的成功之處也正是其局限之處,因為他多少回避了現代社會無處不在又習焉不察的個體生命危機,以一種簡化的方式營造了一個單向度的詩意空間,雖然圓潤可賞,但也不免單調虛弱。師鵬的意見有相近之處,指出在復雜的現代社會情境中,談驍的寫作通過求助于記憶來固穩生命個體性的努力,顯得無力和無效;因為記憶也是經過意識過濾的,其所展示的“真實”不免陷于虛假,躲在這樣的“內心感受”里何嘗不是一種“頹廢”?兩類意見對立明顯,但又各有所據,各成其理,都能給我們帶來某種詩學認知上的啟示,同時對作者未來的寫作也有可以取鑒之處。
——劉康凱
投稿信箱:lerkai@163.com
來源:詩歌月刊
https://mp.weixin.qq.com/s/VRuknuzdPG-cJqpLjNkr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