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仲偉:面朝詩歌,海子歸來
2007年08月27日 13:54中國青年報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今年9月起,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被選入了北京市的新版高中語文教材。
討論魯迅的《阿Q正傳》該不該刪除、討論金庸的《雪山飛狐》該不該選入……在尚未休止的這番“教材更新”爭論中,卻似乎很少有人將目光投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和他的作者海子。
“我覺得有些詩歌說教成分太濃,而海子是個特懂青春和美學的詩人,而當前正處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中國人普遍缺少形而上的東西,缺乏浪漫主義。中學生讀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詩歌,大有裨益。”文學青年小高這樣認為。
海子本名查海生,198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89年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他一生創作了將近200萬字的詩歌、小說、戲劇、論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其代表作。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語文教材,早在幾年前已經選入了海子的這首詩歌。
海子的詩歌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用《詩歌月刊·下半月》編輯、詩人安琪的話說,“那是一個詩意情懷濃厚的時代,社會給予了詩歌崇敬和理解,優秀詩人層出不窮,海子是其中之一。”
而眼下,那個“白衣飄飄”的“80年代”,似已一去不復返。當下,“裸體讀詩”、“論斤賣詩”……各種與詩有關的古怪事件似乎表明,詩歌發展進入了一個不同于從前的年代。詩歌對于現代人的作用是什么?
一位網友說:“現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滋生出一代又一代被強制上緊了發條的‘機器’人。讀海子的詩,可以在現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尋覓到一處供我們疲憊的心靈暫時休憩的靜謐港灣。”
詩歌真的還有排憂解悶的功效嗎,在這個喧囂的年代里?安琪認為,現在社會提供的可以滿足人類需求的藝術門類太多了,分化了人們的注意力。但對詩歌的需求,依舊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不管誰都會經過熱愛詩歌的年齡階段。中國是一個有詩歌傳統的國度,熱愛詩歌的情懷浸透到了每個人的血管里。
就海子的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安琪認為:“這首詩,既有對詩意生活內在追求的繼承,語言上又充滿了現代的氣息,是傳統和現代的較好結合。”
當然,也有人聯系海子寫作本詩的時間和自殺日期,認為這首詩“表面讀起來溫暖幸福,但實際上海子已經非常絕望”,因而,似乎不適合作為教材課文。而安琪卻認為,海子距離我們比較近,所以大家會聯系到他自殺的事。其實人們應該更多地從文本角度來看待這首詩。“海子在臨自殺前還寫出了這么光明的詩篇,難道不是詩歌偉大的一面的體現嗎?老師在教授這首詩時可以更多地從文本角度解析它,至于作者的自殺可當成補充背景說一下即可。”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潘知常認為,先有海子不朽的詩,然后才有了他的自殺。他把我們朦朦朧朧看到的那種美學的可能、那種美學的希望,都落實在了他的美學實踐當中。海子寫就了真正感動別人的作品。
海子辭世12年后的2001年,與詩人郭路生(食指)共同獲得了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海子的好友、詩人西川在一篇紀念文章中寫道:“海子一定看到和聽到了許多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而正是這些我不曾看到和聽到的東西使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驅之一。”
“也許選進一首詩可能說明不了什么,但重要的是一個環境,為中學生提供發生興趣的機會,讓他們以后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優美詩歌。”一位網友這樣說,“海子死了,他的詩還在,有空就讀一讀‘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