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詩人在北京”訪談之周瑟瑟(湖南岳陽)
【2010年11月曾主持過一個訪談欄目,題為“外省詩人在北京”,每人只一題,后刊登于古箏主編的民刊《陌生詩刊》。現借助《作家網》回顧并重啟此欄目,敬請關注。——安琪】
安琪:瑟瑟你好!我一直覺得你身上最大的不可思議處是時間對你好像特別寬待,你看你,詩歌、小說、劇本、IT、影視,還有朋友的應酬接待,樣樣做得漂亮,你究竟怎么支配時間的?這么多行業同時操持,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周瑟瑟:記得小時候魯迅教導我們:“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我信了。后來發現魯迅騙人,我擠了但時間一直不夠用(嘿嘿我在開玩笑)。我一直認為,人生在世還是不要留下遺憾,要多寫點東西。寫詩是慣性,寫小說是因有東西可寫,現在是出版商拿著鞭子在背后抽打我:你快交稿,什么時候能完成,征訂很好呀。我被逼無奈吧。
一般我是睡前與早晨起來寫詩,周末或中午寫小說。堅持了很多年,小說一天不低于一千字,詩歌一周左右時間一般會有一首,上班前我會看20頁左右的小說,詩歌刊物、新詩集與唐宋詩詞在上廁所時習慣在馬桶上讀,睡前也會讀點宗教類與社科類新書。至于影視這類文本我要求我站著寫一堆文字,比較快速的寫作。
我感觸最深的是人有無限的可能,我可以喜歡很多類型的事務,并且樂在其中。所以,我發現我是一個適應性很強的人。同時,我發現不達界的經驗在寫作中可以交互,跨界經驗對寫作是有好處的。我建議朋友們可以嘗試多做些詩歌、小說之外的事。我們正當年,是寫作與生活的黃金時期,必須抓緊時間出作品,不能虛度光陰。多做事也能讓自己的一生不那么狹窄,變的更寬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