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三月三詩會上的發言
施施然
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樹常青”,其實,也有些“理”是長青的,就比如朱熹這首眾所周知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公認具哲理性的名詩。池塘的水非常清,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天光云影,這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有活水注入,詩人由此領悟到要不斷吸取新的知識,接受新鮮事物,才能促進激發思想的清新活潑,保持活力與進步。自然,這是大學者的真實體驗,這幾句詩凝聚了朱熹心血和智慧,是情感和思考的結晶,這是一種大境界。同時,這也符合藝術、文學乃至學術研究的規律,所以,這首詩不斷被傳誦,成為千古名詩,“源頭活水”更是作為成語收進詞典,被一代又一代人引用。
一般認為,唐詩是盡情盡性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抽到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堪稱典型;杜甫雖然沒那么高調,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何等深情;“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何等豪放……可見唐代之風氣。而到了宋代,理學興起,哲理詩開始流行,朱熹這首詩就是一個代表。還有蘇東坡的很多詩也很有“理趣”,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
當代詩歌中情理交融的詩歌似乎不多。偶爾有之,就成“名句”。比如北島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內涵憤怒情感,但又很有哲理概括性。潘維的《同里時光》結尾也很好,“小家碧玉比進步的辛亥革命,/更能革掉歲月的命”,寫出了日常生活的永恒性。聽說這首詩已被同里鎮刻在石頭上,放在景區門口。這樣情理交融、高度凝練概括、富有哲理性的詩歌,更容易被廣泛接受。
也許,當代詩歌在側重抒情、批判和敘事的同時,還應該多些提煉、升華、思考。詩意最終指向思想的高度,我認為才是真正的有難度的寫作。就我的閱讀興趣而言,如果你的詩沒有思想性,對我沒有啟發,那我為什么要去讀它?你的身體、你的就事論事性的記錄,與我有什么關系?而在我的閱讀范圍內,智性思考這方面西川做的很好。他的詩多從具體的日常生活的觀察入手,然而卻能帶領讀者進入一種很大的很全面很深入的思想氛圍,自由、龐雜,開闊而深入,詩思憑借語言的左奔右突不斷擴展著詩的邊緣線,充滿了創造性。他能將一些虛無的東西寫得很具體可感,宏觀微觀結合得很好。這和他有機會進入世界范圍內的閱讀和交流也有關。當然,我自己也在努力學習中。
謝謝大家。
2015.4.18

(作家網編輯安琪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