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金詩歌賞析
2016-01-25 10:17:20
作者:燕語千千
燕語千千:賞析王克金的兩首詩
《它也存在著非分之想》
文/王克金
它尚不清楚自己是何物,它的理念
是想占有一席之位
并竭力盡享自身的思想
它不是通過漸更質素
來變現新境
而是猥瑣其位,撫弄生活
就像某個時刻,它撒潑,放縱
即使撐破一些東西
也不情愿在樓宇上下來
作為一個隱喻的制造者
我當然會理解
這垃圾,做夢也愿意待在高處
待在,瞭望者可以瞭望的地方
仿佛它真的,以為自己
能有看盡遠處的眼光
即使被迫下來,落地之后
也想抖出
數不清的碎屑和塵埃
它多想刮來一陣風,一陣旋風
讓它在最后
也要在低空里飛揚上一陣
哪怕是眾多的人們
被它,帶到異質的環境中
被一些灰塵所抽打……
燕語千千賞析:
此篇題目《它也存在著非分之想》給人的感覺類似在說某人,但是通篇讀完,才感覺到詩人筆下的它是個廣義詞,這里的它包含了太多的內容。比如:貪婪的欲望,骯臟的交易及一些違背常規的低俗與不恥的行為:“它的理念/是想占有一席之位”,“猥瑣其位,撫弄生活”,“撒潑,放縱”……因此,這篇文字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當今社會一些不良現象及人性弱點的抨擊。
非分之想,其實在很多人心里都多多少少的存在的。當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形成貪婪的欲望時,有些人會被它左右著,讓自己失去本來的面目,因而,才會產生“這垃圾,做夢也愿意待在高處”,“仿佛它真的,以為自己/能有看盡遠處的眼光”,“它多想刮來一陣風,一陣旋風/讓它在最后/也要在低空里飛揚上一陣”等等這些存在的現象。多么尖銳的語句,把人的貪念描繪到了極致。一個竭盡全力、自以為是、忘乎所以的形象,直至最終“哪怕是眾多的人們/被它,帶到異質的環境中/被一些灰塵所抽打……”。
此篇文字帶有反諷的意味兒,把社會的病態與人類的無度相結合予以詩寫,但在行筆時,詩人的思想是冷靜的。此刻正是帶著極其冷靜的態度觀察人類的行為與思想,把人心挖掘到了最底層,才讓一些不良的陰暗呈現出來。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水落石出的結局,正是詩人最好的挖掘的結果。詩人寫出了事情的發展與人的善良是需要觀察和考驗的,也是需要冷靜的面對和思考的。真實,直擊心靈深處!詩篇文字簡練,寓意深刻,是值得深思的作品。
《聽聽它怎么說》
文/王克金
在瞬間,一棟大樓走向瓦礫
同樣,森林形同灰燼
這些成為我的部分,卻不是我能主宰
霾說:我不是我意識的存在之物
我本身沒有思想,沒有感覺
沒有情,也沒有愛……
無意識卻能運動,無思想卻能占有
我超出想像的國土
到達你們意想不到的高度
如同現實和內心,世界從來就有兩個世界,
一個是意識行為創造的世界
一個是無意識時,一些行為創造的世界
兩個世界交織,如一幅圖景,如晨昏
相擁在一起,仿佛
呈現了意志的盲目和意識的混亂……
如此,與你們共處一隅,甚至在城市
鄉村和曠野,與你們討價還價
在意識與無意識的交錯中,分享一些澄碧
燕語千千賞析:
此文,詩人用《聽聽它怎么說》把讀者帶入一個安靜的環境里,這時不禁好奇地問這個“它”是誰呢?
開篇,詩人卻用了與題目相反的筆法,把自己融入到一個世界里,把自己當成了物體的一分子,開始把自己對事物的解讀娓娓道來。
“在瞬間,一棟大樓走向瓦礫/同樣,森林形同灰燼/這些成為我的部分,卻不是我能主宰”這一節,詩人把自己置身于一個無法言說的環境里,樓宇的倒塌,森林的滅絕,仿佛都是詩人的生命中的疼痛,這些自然災害及人為破壞,都成為詩人感覺上的疼痛。但是,此刻的詩人在經受著無力、無助,因為無法主宰,只能無法挽回地經歷著的一種被宰割的狀態,深深地品味著這些疼痛的味道。
而接下來,我們看到的又是一種讓世界很重視并且很擔憂的現象:“霾”。我們看到詩人已沉入到一種完全的融入直至忘我的境界里。此刻,詩人仿佛就是霾,它在竭盡全力地訴說著自己的無奈:“我不是我意識的存在之物/我本身沒有思想,沒有感覺/沒有情,也沒有愛……”“無意識卻能運動,無思想卻能占有/我超出想像的國土/到達你們意想不到的高度”。如此的演繹,讓讀者可以深深地體會到“霾”的非意識和一種無力的被動的存在。因為這種非意識也給它帶來了不能自主的高度,也許這就是當下出現了一種自然現象以外的一種“被”現象,就像有些人被某種媒體傳頌褒貶一樣。如某詩人現象,也許當時某詩人在創作的時候,根本沒想到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推到如此的高度。這便形成了詩歌界的霾。
此后,詩人拋開了霾,成為了世界的演說者。把自己置身于兩個世界里交替訴說著。“兩個世界交織如一幅圖景,如晨昏/相擁在一起,仿佛/呈現了意志的盲目和意識的混亂……”“如此,與你們共處一隅,甚至在城市/鄉村和曠野,與你們討價還價/在意識與無意識的交錯中,分享一些澄碧”。當讀者在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會不禁自主的隨詩人進入到一個掙扎,選擇,矛盾,理智與情感的角逐中。那些外在的虛幻與內在的匱乏,實質與虛榮在強烈的爭奪著人們的意識,此刻雖是無意識的呼喚,可那些選擇最終卻會演化成有意識的行為,假惡丑與真善美再次上演。人間悲喜劇也就在此刻一幕幕的上演了。有時人們會說“命或哎,當時真的沒想到。”這里有幾分真假,又有幾分無奈呢?
整篇文字,詩人把生活的味道,利弊的選擇,利益與情感的角逐一一訴說,讓讀者在文字里感受到生活中的現實與虛幻的矛盾。在文字里可以看出詩人對待生活是認真的,對待事物是清醒的,人生觀也是明確的。尤其結句“在意識與無意識的交錯中,分享一些澄碧”,更證明詩人的心理是陽光且充滿希望的,正因如此,才可以寫出如此帶有哲思的文字,讓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把自己的生活也帶到一種拷問的狀態,問上一句:我們的兩個世界到底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