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題材長篇小說創作的可喜收獲
——讀王建池長篇小說《龍鳳泉的故事》有感
王建池老師的長篇小說《龍鳳泉的故事》(北京燕山出版社)是描寫當今農村建設 “三農”題材的小說。描寫以林濤、張超梅等為代表的大學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扎根農村,開發山區新型農村產業,改變農民單一農耕模式,改變山區農村的落后除腐狀況,走向共同致富的發展道路。小說揭示了當前農村農民內部復雜矛盾,展現了農業發展必須以保護土地資源,保護農民根本利益為前提的新型產業模式,創立農民股份合作企業,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的管理,使農民在土地流轉入股,利益、分紅等,真正成為經營者,管理者,受益者。作者以博大的胸懷,理性的視野,審視鄉村的社會脈胳和人性的生存狀態。王建池老師以心理學家的穿透力審視那些底層民眾生存,把脈他們對農村干部的基本認識,以辯證的眼光和公正的力度準確地把握基層領導干部的工作處境和艱辛,把一切糾纏不清的鄉村事件歸結到人性的復雜性上來,在批判的視野中建立生機活沷又充滿泥土氣息的鄉村生活世界。
隨著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青年的進城務工熱急劇升溫。在文學領域,進城務工也已經成為近年來農村改革題材小說觀照的一個熱點。離開農村走向城市,這絕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的流轉遷變,在更深的層面上,這是一種人生觀念的演進和價值取向的改變。王建池老師正是認識到了這一變化,傾心關注,如何建設新農村?在這一過程中農村、農民、農業發展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上至各級政府,下至新鄉村建設,應該給予農村、農民哪些切實的幫助?農村、農民將面臨一些什么樣的矛盾與沖突,怎樣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王建池老師的長篇小說《龍鳳泉的故事》共有三十二章,從這三十二章的小引題來看,講述三十二個完整的且又貫串全書,讓我們從中了解到了農村建設的鮮活畫面。小說描寫林濤、張超梅為代表的新型農民,適應中國農村發展的大戰略,回鄉村創業,為推動農村建設和農村產業,產業升級改造以及村文化建設事業發展的故事,書寫了鄉村隨著時代發展變遷的艱苦歷程。小說揭開了當前三農工作中的復雜矛盾;許多農民對在土地上依靠耕種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喪失了信心,熱衷于進城打工掙錢。千百年來生機勃勃、給農村人提供了生存與發展基礎的土地荒蕪了。鄉村產業升級,不僅涉及到傳統思想意識的頑強抵觸,更有已經獲得利益的鄉村大戶不擇手段的抗拒,用經濟利益培植起帶有黑惡色彩的家族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鄉村社會的發展。小說尤其可貴地寫出了鄉村民眾真實的心理狀態:他們雖然向往歷史進步,渴望美好生活,也渴望改變自己家鄉的落后面貌,但他們不可能天然地具備超越自己眼前利益的目光,更加重視的是眼前是否獲利。小說中的反對人物深知這些民眾的基本心理,施以小惠,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力量,成為阻撓鄉村前進的力量。小說以樟樹坳村為具體環境,試圖映照當前中國鄉村社會的復雜矛盾——基層民主建設中的賄選、征地過程中開發商不顧人命關天的強拆、不顧及安全保障而發生的礦難等等,這些悲劇性事件也發生在小說中的鄉村,試圖呈現當前中國農村生活的某些側面。
面對如此復雜的鄉村社會,小說通過塑造林濤、張超梅的形象回答了這個問題。小說中的張超梅以她的專業知識和開闊眼光以及實干和富于犧牲的精神,為樟樹坳鄉村的發展勾畫了藍圖,她克服艱難險阻,一點一點地向前推進,最終獲得了領導和村民們的信任,為鄉村的發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貢獻。這一形象與作家自己的經歷有密切關系,王建池老師深刻地體驗了今天的中國農村需要什么,給我們塑造這群體的藝術形象,講述生動的中國的農村故事。因而,這一形象有較多的理想化的色彩,性格也較為圓滿突出。
《龍鳳泉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幅認識農村的地域性的風俗畫。許多當代作家的農村文學,也頗具這種地域特色。王建池老師小時候跟著父母下地干活,17歲參加農村土地改革工作,長期在農村工作,從土地改革到合作化,農業學大寨,分田到戶責任制,在農村工作了四十多年,對家鄉的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同農民有著一種天然的割不斷的血肉聯系,他所寫的,就是他幾十年來親眼目睹,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的故事。作品的主人翁不是鄰居,就是其親友或是多年同工作的同事,一旦寫進書中,這些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作者對書中人物的過去和現狀了如指掌,又熟悉湘西人的習俗和語言,并且很多場面也是親身經歷,所以彰顯出濃厚的地域特色,使讀者從作品中得到以前沒有過的見聞和感受。
王建池老師面對如此多的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塑造出林濤、張超梅這樣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同時,塑造了史云這樣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史云這個人聰明能干,有強烈的發財欲望,也有成為一方大戶的夢想,但同時,他在其通往夢想的道路上可以不擇手段。作家對他在不合理時代所遭遇的種種不平作了間接的描寫,使這一個人物有了一定的歷史深度。史云曾經代表著普通民眾的合理愿望,卻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在今天又為自己一家的私利阻撓鄉村的社會進步,甚至因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造成了災難。這個人物在今天的鄉村社會中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史云在深陷囹圄之后終于醒悟,說明作家對這一人物仍然寄予了希望。
小說還通過張超梅的工作和生活,折射基層官員的生存本相。在農村基層工作折射了整個中國鄉鎮的干群形象,作者以切身的基層工作經驗反映一些基層存在的復雜問題,既寫出了各級政府官員工作務實與心靈的裂痛,又寫出了基層官員在某些方面的惰性與勾結行當,同時寫出了偏僻鄉鎮農民艱難的生存環境和他們的固執與刁難。作者沒有夸大即存的事實,而是把基層干群關系納入到一個具體的鏡像中,折射了這些人的真實心態和基本看法。
在小說中,作者沒有讓任何一個聲音去對某一件事作出評判,而是把鄉鎮干群的具體境況展示出來,讓讀者去思考分析,作出獨立的判斷。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問題給農村現代化發展帶來的阻力是難以估量的,但是面對村民的控訴和抵抗,基層領導始終保持著沉默。村民也一邊痛恨,土地流而至荒,造成土地浪費,轉而不動,而沒有讓農得到實惠的做法。農民希望賺取收益,然而一向不喜歡林濤、張超梅的股份合作企業,有人故意阻止和造謠。小說到最后,鄉鎮的黨委書記被撤職,而鄉村的干群日常生活依然持續著。《龍鳳泉的故事》是一部融鄉鎮干部和農民生存狀態、生存心理與干部工作心態于一體的新型鄉土小說。小說削弱了官場之間的爭斗與廝殺,增強了官場的溫度,揭示出官員個體內心隱秘的疼痛與溫情,寫出了農民內心的孤獨與苦難、生活的艱難與無奈。作為當代鄉村真正的行走者、參與者、經歷者,任何個體的生命都以合理的存在方式承擔一定的責任,同時又必須忍受轉型期社會帶來的疼痛。如何在其中看到痛的根源并將這根撥掉,讓痛更少一些,也許就是這部小說的意義之所在。
在新時期農村改革題材小說中,《龍鳳泉的故事》給我們提供了新一代農民形象的范例。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大體勾勒出這樣一條農村新人的成長軌跡;從鄙視農村和農民,盲目絕情地離鄉出走到清醒地認知農村、認同農民,在自我檢思反省中找到一條正確的人生之路。這些作品把我國社會轉軌體制、轉型階段農村的落后與進步、傳統與現代的沖突鮮明地呈現出來,在昭示農村改革步履的同時,也展現出農村發展的前景,體現在當代農村題材小說視域的拓展與審美視角的延伸。
《龍鳳泉的故事》揭露社會中許多假、惡、丑事件,例如寫到中國縣市鄉鎮官場上的,宗族上的許許多多殘留愚昧和陋丑,都直地影響了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步伐,污染了許多人的靈魂,造成許許多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人間悲劇。作者不是自然主義地展示陰暗面,而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陰暗面的揭露和鞭撻,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當然,這些都不是作家的直白,而是通過細節的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而表現出來的,表現出藝術的穿透力。《龍鳳泉的故事》對于農村上存在的假、惡、丑,包括那個時代“左”的東西及其對人們思想行為所產生的影響,社會的頑癥痼疾所滋生的種種歪風邪氣,也做了深刻揭露和無情鞭撻。但從總體來看,作者是出于一種愛,一種對家國的大愛,目的是為了使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人民變得更加善良。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的暴露是善意的,也是有益的。
許多有良心的、有正義感的作家,力圖寫出社會和人事變遷的真正動因。我們從《龍鳳泉的故事》中看到,作者寫的是中國農村變革時期的一個新階段,以林濤、張超梅等為代表的一代新農民的創業歷程,這段歷程無凝也是中國農村發展歷史階段的一個組成細胞,已有現實意義、更有歷史意義。當前,中國農村建設的一系列問題,既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現實出現的問題,農村的貧富差別與城鄉共同發展有血肉聯系,命脈相通,發展互補,全書無不體現于此,千百年農民的觀念,不可能因一時政治教化而改變。歷史的存在不能否定,但如何認識和反映歷史卻有一個思想境界問題。它不應是無病呻吟,不應是怨天憂人,而應該通過鄉村發展的成就和人物命運,展示出與國家與民族休戚與共的天然情愫。《龍鳳泉的故事》的結尾也頗有深意。林濤、張超梅盡管受到過不公正待遇,成長道路也非同一般,但長大成人后,一旦有了成就,就自覺自愿地將自己的財富轉化為造福民眾的慈善事業。為他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付出一切。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從最樸素也是最根本的意義上理解了財富的真正意義和價值,詮釋了人生目的就是滿足個人最基本需求之外對社會的奉獻。奉獻就是一種人生的品位,就是一種高尚的家國情懷,一種鄉村情結。
《龍鳳泉的故事》就已經顯露出建構嶄新人生的意向。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形象自身還存在著致命的缺憾和不足。史云等這群體人物一方面熱愛城市生活,仰慕現代文明,憧憬多彩人生;另一方面又缺少對自身價值的深刻認知,因此,追求生活的勇氣和毅力顯得過于單薄和孱弱。史云等對農村、農民和“黃土人生”的鄙視多于理解,被盲目狹隘的熱情驅使著進城打工,以致于當他被拋出城市后,只能沉弱于強烈的失落感和絕望情緒中,他的悲劇是社會歷史、現實生活和自我性格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他們對自身價值的理解和人生追求的目標依然是模糊和脹淺的,其形象帶給讀者的僅僅是價值取向上的啟發和觸動,缺少自我反省的能力和在人生目標激勵下全力以赴的崇高感,而林濤、張超梅等這類群體勇于擔當,敢于自我犧牲,為家鄉建設無能貢獻,帶領農民走出貧、走向富裕、不斷奔向現代的農村生活。
美中不足的是,《龍鳳泉的故事》的矛盾沖突組織不夠完美,結構線索的安排未能使小說呈現出波瀾起伏的狀態,有前輕后重之感。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總之,王建池老師的《龍鳳泉的故事》是當代“三農”題材長篇小說創作優秀之作,是可喜的收獲,可敬可佩可賀。
作者簡介:吳振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惠州市作協副主度,惠州市小說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