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道光”
——序《見詩如面》
上篇
其飛寄來了一摞詩稿,邀我寫序,盛情之下只能受命。這本書編得有特色、有意義。我依次拜讀全國各地以至國外諸多詩人的作品,以及每位詩人一首珍珠般閃光的同題詩《見詩如面》。哈,一直沉浸在氤氳的詩意中,捧讀至誠而又熾熱的詩心,實是我的幸運。
詩人冒雨在詩中深刻表達了他內心的糾結與矛盾,“樹葉在陽光下,青翠地吶喊/——縱然樹葉的吶喊中/有毛毛蟲的呢喃/縱然生命中/有行尸走肉”。生活中的詩意,其實是一種混雜的存在,如他所言:“看!我手中這一道閃電……”他《見詩如面》中也有令人驚異的一句:“詩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唯此照徹人生,一往無前。
城春草木,在《光》里表達了他的絕望,“牧羊人走向懸崖/羊群走向祭壇/”“晚禱的鐘聲響了/像側身而過的幽靈”,以求其救贖,他說:“我想在一束光里/洗凈自己”,誠如在他的詩觀這樣寫道:“寫作,將我們從黑暗引向光明。”是的,那又是雙向的,《見詩如面》中他說:“在一個個晚上/用身體溫熱我的文字”,給予它們以自己的熱血與靈魂。另外他的《清白》具有一種洞見,其中“歷史的銅像上/墨綠的苔蘚是清白的”,令人咀嚼回味。
胡海升的愛情詩十分動人。他寫了“一個手捧月光的姑娘/分我半杯流光/走過巷頭,巷尾”(《借我燈光》);寫了“門鎖安靜的時候/灰色的土墻和瓦片也迷戀/就像那座山崗安靜的內心/一咳嗽就會驚醒/而一揮手,世界就亮了”(《故鄉的風鈴》),表達了他對愛情執著的追求,在《遠方之人》他又寫道:“我在寫詩的時候/除了遠方/還有,她的味道。”生活有愛的滋潤,雖也不乏酸甜苦辣,是幸福的。
李富元的詩體現了現實主義的風格。他的《歲月是一把刀子》,在削去他童年美好、青春的愛情、美好的憧憬,還在一刀刀削去眼前的愛,并“隨意地扔進西風”,他卻硬是不向“歲月的刀子”低頭,“那些刀斧不入的傷痕,結成/左右交織的皺紋”,他堅韌不屈的個性,劈面而來。他的《見詩如面》是寫給爺爺的一首,尤為生動。他說,如今會寫詩了,寫爺爺的胡子、滄桑的皺紋和溫暖的眼神,“像我拿著釘子,刻在青磚的飛鳥/刻在我的記憶里”,懷念的時候“您的舊棉襖、老镢頭,/都在我長短不齊的詩行行走”,那么刻骨銘心、活靈活現,結尾點題:“當我讀詩,就如同見到您的容顏”。他《閃動在心靈上的眼睛》用了排比和頂針有與通感交織在一起,極生動表現了“閃動在心靈的眼睛/用聲音撫摸世界/用聲音溫暖自己”的審美理想。另外,《我們的鄉下》以首括句的排比兼及第二第四節的城鄉對比,表現對故鄉的熱愛:“在我們鄉下,孩子是安全的”“狗是安全的”“食品是安全的”“太陽是安全的”,質樸而動人。他的詩以深刻的人生體驗與現實世界的經驗結合,并注重藝術手法的運用,使得他的詩歌更具感人的力量。
女詩人蘿芙菊子的《靜安寺》,以市井的噪雜與寺廟“金黃 佛國顏色/光亮 極樂世界的調性”“素齋 念經 打坐/仿佛樹木的綠是木魚敲醒的”闃寂的對比手法寫來,十分精準傳神。讀她的《傳說中的女子》,給人一種期待,看她怎么寫來。她先寫“我的眉毛是兩彎月亮/發著相思的光芒”,寫臉如牡丹,之后“采集了玫瑰的嬌艷/菊花的明麗/蘭花的幽清/薔薇的天真”的鋪敘之后,遽然一轉“我飄到你的面前/像來自傳說中的女子”,令人心驚,可見構思的奇妙。她的《見詩如面》寫她一顆感受萬物的心、疾惡如仇的心、悲憫的心,是她赤城的詩心!
李筱的《兀坐》寫孤獨的自己與萬物和時間的交談,對“抵近明天的花朵”的渴望,以至“我的身體盛下萬紫千紅”;對“太陽”作為光明的象征的追求,也對自由、孤獨心性的執著,詩中多用隱喻表達,含蓄而蘊藉。《溫熱的詩行》是一首寫給孩子的詩,“孩子,我是這樣幸福/孕育的詩行讓我抵御冬天的寒冷”,對繆斯的信奉虔誠如斯!《見詩如面》則寫“愛忠實于相遇”,對愛的渴望與追求,“海子里一條赤色的魚/游向彼岸的你”,當然,愛的復雜與曲折,也是人生之美的題中之意……
清明的《心中永遠的那片綠》,以少年回憶中草原原生態的美好,委婉地批評了蒙古族人的定居之弊,還原世代沿襲的逐水草遷徙的生活方式——表達了那片真正的草原是“心中永遠的綠”。他的《自己的宇宙》寫得雄渾且細密如針:“用一生/把草原/走成自己的宇宙”“牛群 馬群 羊群 駝群/流成星河”;“蒙古包里一豆燈火/隱進深邃”“每一根小草/把草尖指向蒼穹”……讓人過目難忘。《見詩如面》則表達了對森林的熱愛,充滿了靈性與活力。《蘇醒的草原》的諸場景,極富畫面感。譬如結尾:“天邊的馬群/穿過季節/還有幾匹瘦馬/用馬蹄/叩問荒原”。哈,有點嫉妒他的詩才了。
水木青花的《夢里的小溪》,系一首回憶之作,寫孩堤時圍堰打魚,嚼“蒲黃”甜的快樂,吹蘆葦做的笛“響在寬廣的河田/沿著溪水和童年的夢一樣遠”與小溪之長,喻童年還沒走完的不舍之情,極富生活的氣息。他的《見詩如面》向詩傾訴衷腸,“輕輕的吟唱/再遠的夢想沒有孤寂”,以及“是你讓我們的心凝結在一起”。
王煒皓的《父親留下的字》兩節,五行,文字質樸而感人:
父親走后
他留下的字還活著
那一個個活著的字
從它們眼里走出秋雨
讓我再次聞到他靈魂的花香
“那一個個活著的字”設置了什么懸念,并不重要;而是最后兩句,以少許勝多許,卻給人無限的遐想……“從它們眼里走出秋雨”以及“靈魂的花香”,這語言背后蘊含的東西,令人無盡的回味。他的《兒童與未來》,最好的一節“如果不能把那些被黑夜的火/燒灼的根拔掉/那又有多少花朵與樹苗滴下的露水/又將是淚水”,深刻而形象地表達了大家都明心見性的東西,卻含著了一種悲切。《時間的見證者》第一節,最為出色:“時間認識我,早于我/認識時間/過去我在它的心里,它要說出的/說出它開滿早晨的花朵”,進入了我,時間這語言內部的純凈和美好。
王旭的《我在夜晚種下一顆星,她就長成黎明》,一首十一節的雙行體。“我”作為詩人的主體,從“種下”開始,就以“留下、擦拭、拾取、種上、撒下……”與諸物交融而變成了“朝露、一條龍、毛烏素、秦嶺、黃河長江……”表現了詩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我在頭發力,找一粒沙子》又有奇幻的色彩:“月亮在游泳,/從窗子游到鏡子”。《見詩如面》寫太陽、月亮、花朵,“詩像看到你的臉/星光閃耀”;詩的味道有“我孩子的/味道……像他母親,我的妻子那樣”,“我是那首詩的/國王”,生動又很奇特。
心文花雨的《鐘聲》寫了安詳的寺廟里洪亮的鐘聲似黃鐘大呂,他說使人想起大海的濤聲;寂靜的夜晚座鐘的樂聲,他說給人滴水穿石的意志;詩思的飛翔,聯系日常的生活和奇跡的發生。他的《見詩如面》寫“小滿”的5月20日,節氣和日子令人“回望唐朝/夢中一行詩繡出滴水的江南”,十分別致、形象:
江南的雨浸潤出分行的文字
一行行排列整齊的詞語押著韻
翩翩走來
他的詩有漢詩美的韻味。他《玫瑰香村》洋溢著鄉土的氣息:“大朵大朵的花如一口口碗/人們被這異樣的花香/醉得東搖西晃”。《回來吧,海子》每年在海子祭日3月26日,表達了他赤子之心的悼念,“在五十二年的每一個夜晚/品讀海子深刻的詩”“每一個夢都聞到海子在復活”。
其飛《飯碗》的深刻,在于寫了每天捧在手中之物——“民以食為天”的飯碗,于詩人生命經驗的對比中引申出被常人忽視的意義:“我捧起家里/剛置辦的幾只新碗/有誰記得/它們承載著/人類的苦難與記憶”,引人深思。《就是那雙手》是對指亮孩子心靈星空,播下奇異種子,拂去人世間塵埃,拭去心間的淚水的老師那雙手由衷的點贊!《顧城》是其飛寫諸多著名人物中,最鐘愛的一首,在短短三節八行詩中,高度凝煉地概括了顧城的一生。寫他的柔弱與困窘,亦如“一頂白帽子,羊群般的訴說,掙扎”;他的敏銳與氣質“黑色眼睛的力量,光明、憂郁像蒼穹”;他瘋狂和任性,揮動“一把斧頭”連用了“砍爛”“砍光”“砍碎”“砍掉”等,以及他的憂傷“所有的烏云和湖水/順著木屋流淌下來”,他的憤怒,“鳥兒的翅膀是石頭/砸醒了,瞇著雙眼、戴著望遠鏡的狼群”,這一切也熔鑄了其飛很深的情感。讀他《見詩如面》的首節,可見他是一位抒情王子:“你說/我若不來 你不老去/我說/你若能來 世界就幸福”,并在對話中,表達了他對情人繆斯的愛,如他所說“藍色的詩兒/你多么像我穿著藍色紗裙的新娘”。
連續好幾天,也常至深夜,才仔細讀完大家的詩作一一寫下以上的文字,是為序。
下篇
——讀《見詩如面》同題詩
包括上篇,詩人們錦心繡口,以多種風格展示其才情。
上海艾茜的一首,見副題“致菲”,如私奔的風馬,“心無旁騖地奔向天邊”,可見“我”的決絕;而他“眉頭皺成的大山”或猶豫。而“我與恣肆與你與年輪締結”,窺見一女子勇敢的心!
江蘇的陳廣德,“窗內的波瀾無痕。讀過的書/還停留在折起的章節”,品茗之余,無端侵入相思的愁緒,“這茶的馨……/開出一葉苦艾”,有,還是無……“以分行的姿態/又讓誰,發出‘見詩如面’的/感慨?”寫得委婉動人。
江蘇陳鳴鳴形象地吐露愛的心聲:專注,忠誠,勇敢,激情,豁達,深情,最后寫道:“我撫摸你的時候/是太陽/我親吻你的時候/是月光/我安寧你進入甜蜜的夢/是萬籟星辰”,美輪美奐。
新西蘭芳竹寫的是“我想在一首詩里寫下你說的江湖”,這是個詩江湖。必須是一名出色的詩人,文字“像魚生動地游曳在云層”,從夢中掙脫而來;在“時間的磨盤上/細密如織”,磨出“愁腸與劍氣”,且需修煉,耐得住圣哲的寂寞;你的性情、筆下的才情,如“裊裊 生煙,那是女兒紅千年的醉意”之溫潤而又不羈;當然,詩江湖中爭勇斗狠,不時燃起恩怨的烽火,也“燃燒著酒與豪情”。全詩血脈貫通、意象密集,系男性詩人所作,讀之最后三行:
我要在海面上種上一大片花朵
白天是金色 夜晚是銀色
在想到飛翔時 也想到你
贈予江湖的“你”,那種柔情……哈,此詩乃芳竹這奇女子所作。
浙江海樂的詩,副題為“一個多情的夜晚”。坊間有“行得春風有夏雨”之說,在夏之將至之時,她卻反說:“也唯有雨的多情/才能捕捉風的味道”甚妙!在這個“多情的夜晚”,她寫了“花兒和蜜蜂的私語”,寫了蝴蝶使夜色更燦爛,螢火蟲帶著夜的光芒起航……這詩意的世界充滿了美好。
語言是詩人的存在之家。云南的健如風,她寫對語言的鐘愛。她說“最后,時間帶走了新鮮的部分/只剩下語言/替我活著”,什么語言,一直能活下去?韓東說“詩到語言為止”,其實詩意才剛剛開始;這語言的生命,是你,真正的詩人所賦予——帶著你的靈魂、智慧,血的蒸氣,永遠地活著;因此他們的手在“翻動書頁詩/眼中的水/風一吹,就泛起波光”。健如風的詩滿蓄著情感,閃爍著知性之光。
安徽靜雪的詩,她寫自己的心緒,“拒絕喧囂”亦如她的名字靜雪,在詩中她說“像一朵雪蓮花,只在月光下寫詩”“保持梨花的潔白”與靈魂的高潔。
蘭心寫了一位癡心女子對“你”的思念。只能在夢中見他的身影、“感受你的指尖/輕拂思念的琴瑟”、“你的眼神/撫過心中的山山水水”。“在夢中千萬次與你相見”,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
四川龍小龍這首詩的開頭十分出色:“有些事想著想就釋懷了/有些話,說著說著竟然無言以對/有些飛翔,分開以后,它就從此落單了”,那種矛盾與糾結展示無遺,內心真的很害怕,分手后的擔心。但希望“以詩為信物”,生活能合成一首,再相逢,即使有點烏托邦,也是給自己精神的慰藉。
四川李清荷的一首,是最熾熱的情詩:“我望著一張寫滿名字的/紙箋,想著你的笑容/在每一處筆鋒里/出現”;“世界上顫栗的花朵,都打開/忍不住,在字里行間穿行”,她的男友真是幸福。
黑龍江梁瀟霏以抒情的敘事風格,寫了對文字的自律,自我的個性“像孤獨的豹子”,靈感和詩思于凌晨的造訪,靈魂的潔凈如“露珠的花瓣和初雪的枝椏”,以及對人間的大愛——啊,見詩如面。
浙江的慕白的詩,寫自己如一名孤獨的“演員”,卻不喜歡孤獨;自嘲為三流角色,只替影子跑龍套,就想東施效顰;感謝世界的萬物,也“感謝空空的劇場”,反諷十足。
北京的馬維駒,一首很出色的詩。以“我的詩……”為第一至第三節首括的排比:從“抱緊家鄉的薄田”“夜夜奔赴爹娘的墳塋”“在繁華市井游蕩”的人生況味、自身的經驗為內涵,與博大而謙卑的心態、草芥的姿態,向詩致敬,令人動容!
澳大利亞的納蘭明媚,運用并立式的結構,以首句的“一縷紫煙在木魚聲中兜圈”“一塊石碑”“一棟building”“一個圓形的立體”“一個聲音”等意象的延伸,闡述詩是一種無法言說的言說,每個人的所見各異。
云南的潘宏義,用詩表達他對詩的摯愛,對于語言、文字、標點與節奏等運用與把握的心得同大家交流;見詩如面,他更多的熱愛漢詩的古典之美,重要的是于詩歌灌注著激情,最后,他說“只一眼/就能燙傷/你盈盈的淚光”,令人沉醉。
內蒙古龐貞強,用詩表達了我與你之間的心心相印。兩城之間可以用風丈量,“只是我哈出的是春/你吸入的是秋”“如果用云丈量/我看見得是飄逝/你收到的是滴落”;再以超現實的手法寫雨夜寫詩寄詩、傾訴衷腸,見詩如面……紙短情長。
四川周漁有俠義情懷,從彈琴始,“古代只剩積雪”,直至晚清“彈破的江山”:將古琴劍氣、俠義肝膽一并寫入詩中;是孤傲,是紅顏,是熱腸古道,兩行熱淚,一行落雁。讀時大快朵頤,情不自禁。
廣州周劍梅的詩縱橫捭闔、變化莫測。第一、第二節寫“在紙上筑城”,鳥聲一喚“走動官員商人還有經營營生的人”,坐在城墻上吹笛化成詩句,“告訴我將去遠方”;又輕而易舉“把一座城搬進另一座城”,一些庸常的生活與 “烽火常被庫房裙裾引燃”之火警等,將現實與更多超現實的交纏在一起;第三節干脆以超現實的手法寫來,“西風瘦馬常被落日包圍/蕭瑟成一把琵琶”,“被潰退的大軍彈出十面埋伏”,直至“被美人彈亂河山”,詩人要表達的是什么?直至第四節寫道:“詩像青草一樣瘋長,又像沙漠一樣枯萎/浸過血淚的根遍植滄桑/在風中射出快箭,星光如碎銀/落進湖泊一樣的眼/點亮暮色里的人,疾走如風”。“疾走如風”是詩眼,與第一節詩中的“我將去遠方”相呼應,詩人表達的是現實與歷史的荒謬,抑或他追求“生活在別處”的理想,與之相見,亦如“見詩如面”?
佳作甚多,比如江蘇陳輝、湖南草果兒、河南大地游民、浙江若顏、廣東林若云、陜西胭脂小馬等的同題詩《見詩如面》,在這里就不一一評析了。
詩歌的終極意義涉及人的心靈幻象,天然地需要想象對于現實的超越與飛升;這個想象需如濟慈所說的“客觀感受力”的基礎,從生活中發現新鮮又需語言的穿透力,這就要詩人“生命中的一道光”。
“讓我們共同詩意地棲居,讓我們把日子過成詩。”
李天靖于華師大
2016年8月31日
【作者簡介】:
李天靖,詩人、詩評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某雜志編審、上海作協《上海詩人》首席編輯 。詩歌獲《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文藝報》《寫作》《芒種》《文學報》等多項詩歌獎。詩歌入選《朦朧詩二十五年》《中國<星星>五十年選》《風吹無疆——〈綠風〉10年精品選》《中國2008年度詩歌精選》至《花城年選系列2013年詩歌年選》、2015年《中國現代詩精選》、2016年《21世紀世界華人詩歌精選》等。出版詩集《等待之虛》《李天靖短詩選——中英對照》《秘密》《你成為你詩歌的獵物》等,及《森林中的一棵樹——李天靖隨筆、訪談、評論集》與隨筆集《七月,我們看海去》。主編(合作)《海上詩壇60家》《上海詩人30家》;主編(合作)編著《一千只膜拜的蝴蝶》《波濤下的花園——中外現代詩技法鑒賞》《與光一起生活——中外現代詩結構、意象》《中國現代禪詩精選》《鏡中之花——中外現代禪詩精選》《中外現代詩修辭藝術》《渴望的杯子:中外現代詩品鑒》《有意味的形式——中外現代詩精選》等多部。詩歌等文學評論發表于《詩刊》《文學報》《文匯報》《上海文化》《上海文學》《詩歌月刊》《詩潮》《中國詩人》《上海詩人》《綠風》《浙江作家》等,及“詩歌報”“詩生活”等網站。應邀參加“聲帶上的中國”第四屆珠江國際詩歌節、第三屆中華世紀壇“詩意中國”中秋國際詩會、第五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第二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會評委、第五屆中華世紀壇“詩意中國”中秋國際詩會作品評委會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