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長天》(東方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是青年作家孔立文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雖然對于這種體裁而言其或許尚具有試筆的意味,卻因其寫得既很有文學質量又極具吸引力,而使我陷入一種急欲探看究竟的閱讀期待之中。隨著小說敘事的逐漸展開、情節千回百轉的鋪展和人物命運跌宕起伏的呈現,令人對于其越來越付予深切的關注與牽掛,并且讓這種關注和牽掛的目光,欲罷不能地直達小說的終卷之時。由于作品引人入勝而令讀者手不釋卷,我以為這是長篇小說所應追求和達到的一種境界。
這部小說的背景是早已為我們所熟知的那樣一些歷史內容,而當作者帶領我們進入其所面對和敘述的歷史生活時空,當那些新穎而獨特的情節和人物與撲面而來時,便會感到我們對這樣的歷史生活,不僅不是再多一次的重溫與回顧,而是獲得了一種新的感受、認知和發現。因而不免思考孔立文是憑著他對歷史生活做出怎樣的切入、審視與判斷,為我們寫出如此不同的作品呢?
《秋水長天》的敘事原點為抗日戰爭時期地處湖南某地的孟家莊,遭到日寇瘋狂洗劫的孟家莊獵戶子弟,也即槍法極有準頭的孟昭忠、孟昭華兩兄弟,于紛亂動蕩、生死難測的年代,陰差陽錯地分別進入分屬國共兩黨的抗日自衛隊和獨立營,稀里糊涂而又仇恨滿懷地走上了抗日的戰場,從此真正拉開了兩人悲喜交加、顛沛流離的人生大幕,也從此開始使小說敘述的節奏和觀照的視野,沿著歷史的大勢逐漸向人物更大的活動、生活和情感空間延展開去。兩兄弟充滿曲折和苦難的經歷,作為小說的主要敘事線索,如同兩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向著不同的方向,時而交集時而遠離地各自流淌著。在以幾十年為單元的時間里,他們懵懂而坎坷地辯識著外部這個廣大而復雜的世界,經歷著血與火、生與死的重重洗禮與考驗,承受與品嘗著種種相聚與離別的甜蜜和痛苦的滋味,一路寫下了無盡的生命歡樂與哀歌。他們的身影與軌跡其實就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里,一個民族命運與遭際的濃重縮影和清晰軌跡。
從小說的結構與敘事來看,雖然在其自然流暢的遞進轉折中雜以機緣巧合的成份,但我們看到作者通過精心構筑的獨特故事和細節,反映和表達出了其對于過往歷史與人物命運的本質思考。離開亡母與故土的主人公們,從此天隔一方卻又無時無刻不在相互惦念與眺望。分屬于不同的政治陣營似乎就是一種難以抗拒和改變的定數,無論是抗戰期間的被視為友軍,還是解放戰爭期間生死相搏的敵對,抑或是身處臺海兩岸一水茫茫的懸隔,都注定了他們命運的多舛,以及被政治與歷史之手的肆意撥弄。在作者的筆下,雕刻刀般鋒利冷峻的歷史,無情地塑造著他們的性格與命運,風化著他們的精神與靈魂。這對血肉相聯的手足兄弟,羔羊般無可逃避地始終糾纏于政治因素的縲紲之中,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一幕幕地演繹著令人悲從中來的,從肉體到心靈都是傷痕累累的悲劇故事。“秋水長天”正是這種分離、掙扎、守望與期盼意味的最深切、最無奈、最灼心的形象表達。就是在這種連綿不絕的動人劇情中,主人公們經歷和咀嚼著無盡的思念、憂傷和痛苦,也使小說的敘事飽含與蘊藏著特別悠長和深厚的情感與文學力量。
小說《秋水長天》值得稱道之處,無疑是緊貼大的時代背景來揭示人物曲折而悲愴的命運,既深刻地反映出以個人的微弱力量難以抗拒戰爭或政治的殘酷環境,歷史中的個體如同隨波逐流、輾轉飄忽的片片樹葉,不知在時代激流的紊亂之力強大作用下漂向何方;又真切地揭示出作為主人公的孟昭忠、孟昭華、孟昭蓮三兄妹性格深處的最本質的性格特征,有其不可移易和不可更改的,甚至是凜然不可侵犯的天賦秉性。作品顯然賦予孔氏三兄妹以理想而光輝的人格與心地,并對他們的人生立場與態度給予了真摯的贊美與同情,描寫他們在歷史與政治的堅硬或無情的外殼與磨損之下,仍然具有看似柔軟脆弱但卻熾熱堅忍的內心,具有即使是泰山壓頂也摧不垮的忠貞、善良與純真。即便是處在種種極端錯位和扭曲的狀態之下,即使是經歷歲月與政治殘忍暴力之手的種種凌辱與磨難,即便是經歷種種無來由的駭人聽聞的不公正對待,即便是所深愛者因遭受不幸而蒙恥含垢,也在絕望與困境中初心依舊上下求索,長相廝守不離不棄,其心如鐵其志如磐地始終堅守和忠實于地老天荒般的愛情,并用至為真誠、坦蕩無私的愛修復對方心靈上的創傷,讓可能是灰色無助的人生充滿了暖人的亮色與光芒。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部以情動人、賺人眼淚的作品,也是一部富于批判與反思精神的作品。孔立文將其所形成的對歷史、社會、人生的深刻思索和見解,都傾注在作品的敘述和人物的刻畫中,并通過人物、事件、情境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尤其是對于政治明與暗、是非曲與直和人性善與惡的揭示,不僅是其非常著力的,而且是比較精湛深邃、令人怵目驚心的。作品以其力透紙背的描寫,讓人看清政治生態下為某種至高無上、堂而皇之的理由包裹著的冰冷與殘忍,看清兩個陣營里都會具有的一部分人丑陋而兇惡的本相,看清這些人是怎樣任由人性深處的邪惡欲念發泄和放大,將正直善良如主人公們置于人鬼莫辨、生不如死的境地,從而反映出作者對于歷史和人性富于深度的洞穿。小說中寫到的石井生借為戰友報仇之名對孟昭忠實施毆打和迫害,齊姓女人于批斗會上歇斯底里撕扯孟昭蓮的頭發,戴春城對孟昭華的猜忌與摧殘致其于陷入重重困境,戰俘營對戰俘的毫不猶豫的殺戮,蔡法官乘人之危無恥地凌辱孤苦無告的曾昭月,這些情節都是在政治的架構下往人物命運的極致上,往一些人的邪惡本質的極致上去描寫,因此一路讀來時常在內心受到極度的刺痛和震撼。而張建軍、刁凌云等人物被小說賦予復雜的性格,是從歷史真實的角度來呈現的,也因此使作品具有了特殊的文學意義與認識價值。
人性中的善不管經歷怎樣的折磨與摧殘,依然風雨不侵地保持著堅貞與美好,并且釋放出巨大的感動人心的能量;而邪惡的勢力盡管可能猖狂得逞于一時,而終究會在歷史的正義面前消弭于無形。這或許是我從《秋水長天》所讀出的豐富意蘊。
作者簡介:汪守德,原解放軍總政文化部文藝局局長。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委員。